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贵州省清镇市

日期: 2013-02-05 17:09 作者: 贵州省清镇市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调结构 强产业

强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贵州省清镇市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10月,贵州省清镇市向农业部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县,2012年2月获农业部正式命名。近年来,清镇市确立以诚信农民建设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按照“加速发展、强化保护、调优结构、做强产业”的要求和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农业的思路,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设施武装农业,不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会贵阳主要农产品“保供基地”,在“转”字上下功夫,在“调”字上做文章,以大龙头带动大产业,以大加工带动大基地,努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清镇市辖四镇五乡四个管委会和五个社区,全市面积1383平方千米,总人口51万人(常住人口47万),其中农业人口40.88万人。

  “十一.五”期间,清镇市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国家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市)、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市)、全国农技体系推广先进示范县(市)、贵州省经济“十强县”等称号。清镇,已成为贵州省最大的肉鸡(鸡苗)生产基地,贵州省最大的牛奶生产及乳品加工基地,贵州省最大的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2011年10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建设成效

  (一)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

  紧紧围绕省会贵阳“保供”需求,做到“保供”与“外销”相结合,确立蔬菜、肉鸡、奶牛三大优势、主导产业。

  1、蔬菜产业:以荣善食用菌控温栽培技术、山东寿光有机蔬菜种植技术为依托,发展设施农业,推动“五个万亩”蔬菜基地现代化实施建设,引进山东寿光埂发公司建有机蔬菜示范基地4个,10000亩;带动农户以“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超市”对接、“基地-社区”对接等模式发展蔬菜产业,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上取得新突破。目前,通过国家认证绿色蔬菜品种11个,为全省认证18个的61%。2012年,万亩以上的蔬菜专业乡镇由2个调增至5个,蔬菜播面安排28万亩次,

  2、肉鸡产业:以广东温氏、广西大发、泰国正大等肉鸡养殖企业为支撑,采取“四提供一回收一确保”的链接模式,进一步提升肉鸡养殖设施水平,2011年以来新建肉鸡圈舍10万平方米,出栏肉鸡1510万羽,稳固了清镇市在全省最大肉鸡产业带的地位,并形成了饲料加工、肉鸡养殖、有机肥加工、肉鸡交易、食品加工等,延长了产业链,使清镇市肉鸡产业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上取得新突破。

  3、生猪产业稳步推进:加快推进年出栏40万头生猪的特驱生态农庄项目和种猪场建设项目。

  4、奶牛产业:依托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联乳业,发展奶牛养殖,今年8月建成日处理生鲜奶1000吨的乳制品加工厂(年内建成投产),使清镇市奶牛产业的标准化养殖,品牌化提升上取得新突破,并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

  通过结构调整,我市优势主导产业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4个。同时,大力发展有机茶、精品水果、地道中药材、优质烤烟、大鲵等其它特色产业。

  (二)设施装备得到一定提升

  2011年来,新建单栋大棚1968个、新建大棚节水灌溉180000 平方米,露地节水喷灌1600亩,冷链设施10座,蔬菜基地配套建设机耕道46公里,沟渠13公里,打井提地下水2处,小水池12000立方米。共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8个,总建设面积近8000平方米,年交易蔬菜量12000吨,年交易额1920万元。

  肉鸡控温设施:从2007-2009年我市发展正大肉鸡养殖户52户,鸡舍面积6万平方米,采取自动控温、自动供料系统,全封闭饲养肉鸡,一个人就可以养殖12000只肉鸡,提高了劳动功效,节约了劳动力,保证了畜产品安全。

  (三)科技得到推广应用

  一是在温氏公司种鸡场采用人工授精繁育技术,饲养种鸡10万只,为我市肉鸡养殖户提供优质鸡苗。二是在卫城奶牛基地,通过与爱德公司合作,采用胚胎移植技术进行奶牛繁育。三是在红枫湖镇大冲、簸箩基地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真空预冷蔬菜保鲜技术、避雨栽培技术、高温闷棚栽培技术;同时推广防虫网阻隔与色板诱杀防虫技术、防雾滴棚膜与膜下滴灌控湿防病技术、微生物肥应用技术、有机肥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卫城镇“保供”蔬菜基地推广大棚黄瓜采后回放拉蔓技术,同时推广色板诱杀防虫技术、防雾滴棚膜与膜下滴灌控湿防病技术、微生物肥应用技术。在红枫湖、站街、卫城、暗流等乡(镇)推广农业废气物(如沼渣、沼液等有机肥)综合应用技术、山区蔬菜微滴技术、抗旱剂应用技术,同时推广露地蔬菜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与性引诱剂防虫技术、有机肥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色板诱杀防虫技术。在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以山东埂发公司为依托,推广建设日光温室大棚种植有机蔬菜技术。四是在众旺公司、一代食品公司推广蔬菜腌制技术,蘑芋精粉深加工技术。

  三、工作措施

  清镇既是贵阳市蔬菜、肉鸡、牛奶等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又是贵阳市几百万人的重要饮用水源地,承担了“保供”与“保护”的双重职责,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为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调大、调强、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对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调优产业结构,推动农业转型

  “十一•五”以来,一是将投饵养殖退出“两湖”大水体,拆除、禁止“两湖”保护区畜禽规模养殖;二是在沪瑞高速、站(街)织(金)公路、清(镇)黔(西)公路等交通干道沿线和“两湖”保护区逐步退出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业,实施“退粮进经”战略;三是科学编制规划,调大、调强、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全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确保省会贵阳市场供给的同时,瞄准巴蜀、港澳市场,将肉鸡、蔬菜、奶牛、生猪确立为四大优势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目前,全市共有11个蔬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位居全省第一(全省共18项,清镇占11项);年出栏肉鸡1510万羽,占全省总量的22%,为全省第一;奶牛存栏容量和乳制品加工能力位居全省第一。四是以大加工带动大基地,在扶持贵州一代食品、贵阳三联乳业等一批本地企业的同时,引进了重庆众旺、美多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入住清镇,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夯实农民稳定增收基础。

  (二)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保障措施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带动农民增收专业经济组织的决定》,简称“四大扶持”政策(即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村农业科技带头人、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农村小特色小项目)、《清镇市信贷与财政贴息扶持带动农民增收专业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九个跟进”措施(推动生态农业向纵深发展融资平台跟进;财政贴息跟进;龙头企业跟进;技术培训跟进;诚信教育跟进;依法管理跟进;协调服务跟进;保险业务跟进;体制机制跟进),《关于对“诚信农户”、“诚信村民组”、“诚信村”、“诚信乡(镇、街道)”、“诚信企业”实行财政奖补扶持的意见》等配套文件(简称“七大奖补机制”),2012年2月,制定出台了《清镇市农业产业化诚信优先财政奖补贴息实施办法》,这一系列强农惠农、招商安商的政策措施,激活农业发展要素,切实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龙头带动、金融信贷、财政贴息、物化奖补、技术培训、市场销售等关键问题,使清镇农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采取租赁、承包、入股等方式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土地流转服务机构,鼓励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采取“土地入股、联合经营”、“土地入股、民企合作”等方式进行组织化经营。农技干部领办农业产业化项目机制,制定鼓励农业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带技术以脱产、半脱产的形式领办、协办种植、养殖业的相关措施办法。创新农业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加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鼓励国家公职人员以入股等方式参加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创新农产品物流配送机制,建立“基地-超市”,“基地-社区”等农产品供给配送机制,减少中间环节,力求使农民卖价看好,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积极性;力求使市民买价不高,降低日常消费成本。

  2012年2月,制定出台了《清镇市农业产业化诚信优先财政奖补贴息实施办法》,这一系列强农惠农、招商安商的政策措施,激活农业发展要素,切实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龙头带动、金融信贷、财政贴息、物化奖补、技术培训、市场销售等关键问题,使清镇农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新组建清镇市水利交通农业发展公司,盘活农业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搭建融资平台,推动农发展。

  (三)扶强龙头企业,突出带动效应

  为了引进实力强大、管理先进、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我市每年都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队到广东、四川、山东、香港等地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入驻清镇,并采取一切优惠政策扶大扶强。先后引进了泰国正大、广东温氏、华西希望、美国亚联、丹麦绫志、重庆众旺、上海荣善、山东埂发等48家种植、养殖、加工、物流等农业龙头企业,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带动36万清镇农民走上发展现代农业之路。龙头企业采取“四提供一回收一确保”、“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链结模式,帮助农民解决了启动资金、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等问题,使我市农业发展有规模、生产有技术、产品有标准、销售有市场。今年,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线索梳理、上报争取国家扶持和招商引资项目39个,概算资金总额为235  亿元。正在引进肉鸡加工,芭蕉芋加工等农业产业项目入驻我市。

  (四)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

  市委、市政府根据清镇“小城市、大农村”的实际,以“小财政、大扶持”的雄心与魄力,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切实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整合涉农资金打捆投入,发动社会力量多方融资,以超常规举措加强以水利、道路等为主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其中,社会力量投入高达15亿元。今年,全市计划为农业龙头企业“水、电、路、气”基础投入的资金需要4000多万元。

  (五)突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我市充分利用好“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农技体系推广先进示范县”、“贵州省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基地”、贵州清镇“职教城”等平台,通过对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等先进科技的推广应用,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站在科技时代的前沿,抓好农业技术集成,从而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肉鸡产业的自动料线、蔬菜高温闷棚等技术、奶牛DHI改良技术、TMR全混日粮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因科技应用增收达70%以上。对直接承担三大优势特色产业任务的124名农技人员,每年送到省农科院轮训一次,对其中的26名骨干力量,有计划地安排到浙江大学、山东寿光、安徽合肥、北京爱德以及台湾、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地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绿色通道在华南农大、贵州大学等引进专业研究生11名,充实农业技术力量。今年,经市委批准引进蔬菜、畜牧等农业技术专业研究生9名。

  (六)锻造生态品牌,凸显地域优势

  我市瞄准泛珠三角市场,全力实施贵阳“黔山牌”品牌战略,打造旗下“红枫”、“裕东庄”、“青远”、“山花”、“山韵”、“玡珑”等绿色、有机品牌,以诚信农民、诚信企业、诚信政府打造诚信农产品。同时,以高产、高端、高效的标准提升品质、提高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清镇农产品常年销往港澳,首次挤进北欧市场,大大拓展了市场空间。目前,我市通过国家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有机农产品3个、绿色农产品12个、无公害产品79个。2011年,我市牵手华西希望引进美国巴布谷公司的活畜植入芯片技术,将使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领跑世界、惠及中国。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市委、市政府将农业局农产品检测站升格为副科级单位,编制从3名扩增至8名,并引进硕士研究生1名,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七)抓好示范带动,实现增比进位

  确立“蔬菜、肉鸡、奶牛、生猪”四大优势产业,建设“十大产业工程”、 创新“五大发展机制”、落实“五大保障措施”,建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确保今年产业结构调整粮经比达到3:7,使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我市确定以红枫湖镇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域和贵阳市蔬菜产业种植核心区。今年6月,我市向农业部报送了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2013年投资计划,在省和贵阳市的关心支持下,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全省作表率、走前列,努力探索贵州山区现代农业生态模式和技术路线。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对五年总体概算投入100亿元的示范区,财政撬动社会资金的资金投入缺口较大。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现代农业很大程度上是设施、装备现代化,最为基本的投入是水利、道路、冷链等基础设施配套投入。

  3、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才刚起步,精品少,总量也不算大,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4、科学技术水平不高,需要继续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广泛的合作凸显科技在示范区建设上的巨大力量。

  5、加工带动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坚持好“大龙头带动大产业”,大加工带动大基地的基本原则,引进、培育更多的加工企业入驻示范区。

  (二)工作建议

  1、国家、省和贵阳市级强化资金投入力度,项目安排适当给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倾向斜,使之达到示范效应。

  2、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给予建产业及其配套工厂(如栽培工厂、食品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等)、生态农庄、龙头企业总部等建设用地适当放宽政策。

  3、进一步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对产业基地农户贷款进行贴息支持。

  五、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一)紧紧围绕省会贵阳“保供”需求,做到“保供”与“外销”相结合,坚持以“农户参与、农民增收”为目的,依托龙头带动,做大做强蔬菜、肉鸡、奶牛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二)围绕重点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十大工程”(即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工程、现代化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工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农业机械装备物流及展示园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食用菌控温生产工程、农村生态能源工程、农业物流配送工程、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争取配套实施一批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为打造现代农业装备样板区提供基础保障。

  (四)引导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建立紧密的产销联系机制,确保企业和农民持续、长期“双赢”,在肉鸡、蔬菜产业中强化“四提供一回收一确保”链接模式。

  (五)创新投融资机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作补充,并建立农业投资担保体系,多渠道、多方位解决产业园区建设投入。

  (六)坚持持科技领先,培育名牌名品,尤其是贵州山区生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七)要着力培养优势、特色产业领军人物,大力发展专合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

  总之,我市按照农业部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努力推进“三化同步”,在科学规划上突出一个“实”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突出一个“优”字,在产业规模上突出一个“大”字,在增收增效上突出一个“好”字,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