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

日期: 2013-02-05 17:02 作者: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2012年泸州市江阳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泸州市江阳区地处长江沱江交汇处、川滇黔渝结合部,是泸州大城市中心区、大产业核心区、大发展主战场。全区幅员面积649平方千米,总人口6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8830元。自2010年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全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按照“城乡一体、两化互动、三产联动”的建设思路,大力发展粮食、蔬菜、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

  一、建成成效

  一是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立足全区粮食、蔬菜、畜禽三大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012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46.1万亩,实现产量20.6万吨,产值5.73亿元,其中高粱种植面积7.4万亩,实现产量2.6万吨,产值1.6亿元;蔬菜种植面积23.2万亩,实现产量61万吨、产值10.3亿元;生猪出栏51万头,家禽出栏464.2万只,肉类总产量4.8万吨,禽蛋0.3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0.2亿元。

  二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按照“水成系、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标准栏舍+沼气配套齐全”的要求,规范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2012年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5万亩,土地整理1.2万亩;新建(改建)水渠14千米,安装输水管网26千米,全区灌溉保障率达到71%,核心示范区达到82%;新建机耕道57千米,铺设沥青路面28千米,田间耕作道112千米,新建入户道路42千米,公路通达率达到98%;推广各类农业机械1.2万台,农机安装总动力达到25.4万千瓦,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5%;安装标准化大棚2.3万亩,规范标准化养殖场(户)达到135个。

  三是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全区共培育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户1.5万户,培训农民10万人次,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22个,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38.5万亩,绿色防控率达到95%。引进示范推广粮食、蔬菜、畜禽等新品种130个,推广双模覆盖、设施大棚栽培、立体栽培、生物防治、节水灌溉、肥水一体化、测土配方等新技术35项,探索丝瓜(苦瓜)+辣椒(茄子、番茄)、“粱+菜+菜+油”、猪+沼+菜(粮、果)、林下养鸡等新模式14项,转化省、市、区各级科研成果15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

  四是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全区现有规范化专业合作社114个,其中国家级农民专合社1个、省级农民专合社11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有引领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15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8个。形成了“专合社+基地+农户”、“超市+专合社+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订单覆盖面达到70%,订单销售量达到60%,专合示范带动农户面达到35%,龙头企业带动农户面达到65%。拥有知名农产品品牌40个,其中国家级、省级知名农产品3个,无公害产品25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商标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24万亩。

  五是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推进力度不断加快。按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求,不断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建立了以乡镇农村土地服务中心为核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了“公司+农户”、“组织+农户”、“超市+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实行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订单收购+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完善了以专合社为纽带,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超市+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探索出了政府、企业、银行、农户等多元投入机制,基本形成了以规划为指导、以政策为保障、以投入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2012年投入现代农业建设资金3.8亿元,土地流转1.1万亩,利益分红3.5亿元。

  二、创新举措

  (一)狠抓目标管理考核,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化”,强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统筹协调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工作。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办公室,抽调农林、畜牧、水利、交通等部门业务骨干到基层直接指导,负责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同时,各相关项目单位、各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目标职责,落实责任,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考核与年度考核挂钩,统筹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建设。

  (二)狠抓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现代农业“全域化”,确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以建设“全域江阳”为战略目标,立足江阳独特的区位优势,按照江阳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12-2016)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全区粮食、蔬菜、畜禽三大产业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带两片三圈四基地”的产业进行布局。“一带”即打造沿江百里产业发展带;“两片”即整体推进江南片“名酒名园名区”建设和江北新农村示范片;“三圈”即沿江生态观光旅游圈、江北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圈、江南现代农业标准化种养示范圈;“四基地”即打造优质酿酒高粱基地、早春绿色蔬菜基地、特色龙眼基地、生态生猪基地。依托“名酒名园名区”和新农村江北示范片建设,按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全区建设10个蔬菜、3个龙眼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3个万亩优质酿酒高粱基地、1个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3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万亩示范区。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化”,着力打造一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我区蔬菜标准园、有机高粱示范园、热作标准园、蔬菜科技示范园、种养结合生态示范园建设为抓手,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道路基础、农机推广和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提升全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内灌溉保障率、病虫害综合防治率、标准化生产率、商品化处理率、品牌化销售率、良种繁育面、农机化综合水平、绿色防控覆盖面。不断加强农业示范园区的标准化建设,推进示范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以及辐射周边现代农业发展。

  (四)狠抓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化”,注重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质效。一是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依托国家产业建设体系四川蔬菜产业创新团队,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和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覆盖了所有乡镇。二是以省农科院、四川农大、西南大学、成都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单位为技术依托,广泛开展技术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组建了一批专业化的技术服务队伍,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促进了一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三是全区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建立了流动监测点14个;建成2个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15个农产品经营超市、12个生产基地建起了农残速测室,建立了严格产品送检和抽检制度,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的安全。

  (五)狠抓产品流通建设,推进产品经营“组织化”,提高农民在竞争中的市场份额。采取以奖代补政策,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和专合社,积极培育产业经纪人,通过江阳区产业联合体党委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积极建立起“专合社+超市”、“超市+专合社+农户”、“公司+专合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农业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对接模式,签订农产品销售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促进农业资金投入、技术引进推广、市场营销,减少中间环节流通,破解基地直接到市场难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全区积极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积极组织参加西博会、菜博会、农交会等品牌的展销会,积极开展油菜花节、蔬菜节、高粱节、龙眼节等旅游外宣活动,扩大产业发展影响力。

  (六)狠抓产业发展投入,推进农业融资“多元化”,通过政策促动多方联手打造优势产业基地。设立每年1500万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财政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加大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经纪人,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农业发展投入机制。将所有涉农项目,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进行资金整合,打捆项目,整合投入到产业发展区,形成合力,用于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带乡,收益反哺,大力争取并实施土地整理和“双挂钩”项目,坚持把土地出让收益的15%作为农业开发基金,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

  三、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示范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标准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投资规模小、大项目大企业少、试验示范项目层次和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二是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化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四、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总体思路:坚持“城乡一体,两化互动,三产联动”的总体思路,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现代农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工作打算:一是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优势示范基地(片、带)。继续打造“一带两片三圈四基地”。建成“沿江百里蔬菜长廊”、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种养结合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产业带等一批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基地。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围绕蔬菜、粮食、畜禽三大产业,积极培育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户、组织、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三是提高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水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农产品包装、冷藏、保鲜、加工等车间、农产品交易及物流中心,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发展效益。四是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继续完善全区的现代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等建设。

  五、政策建议

  建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大建设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产业组织化提升建设。

  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