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

日期: 2013-02-05 17:00 作者: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眉山市东坡区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2年是东坡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第二年。一年来,我区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围绕《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狠抓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科技推广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加快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2012年全区GDP预计达到270.81亿元以上,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38亿元以上;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017元以上。

  一、示范区建设主要成效

  (一)主导产业稳健发展。

  一是水稻产业稳中有增。2012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60.18万亩,比2011年增加0.48万亩;水稻平均亩产538公斤,比2011年增加2公斤;全区水稻总产量32.35万吨,比2011年增加0.3万吨;优质水稻播种面积32万亩,比2011年增加6万亩;建成水稻高产稳产基地25.87万亩,比2011年增加5.31万亩(其中水稻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23万亩,比2011年增加4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87万亩,比2011年增加1.31万亩)。全区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居全省第二位。

  二是蔬菜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2012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45万亩,总产量125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4.19%,3.56%;全区66家泡菜食品企业预计全年加工蔬菜12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80亿元以上,产量、产值分别比2011年增加20%、33.33%;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达84%,品牌销售率达82.4%。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名列全省第二位,其中加工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名列全省第一位。

  三是生猪产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2012年,全区出栏优质生猪138.7万头,比2011年增长3.4%;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8820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2.6%,比2011年增长3.3%;生猪良种覆盖面达到95.7%,比2011年增长2.5%;全区创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个,位居全省前列;生猪全年出栏量居全省第三位。

  (二)农业设施装备建设进一步加强。2012年,通过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农机购置补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等项目,共投入各级财政专项资金3.21亿元,建成“田网、渠网、路网”配套的高标准农田4万亩,全区高标准农田达到28.6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9.18%,比2011年增加6.4%,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25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52.88万千瓦,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60%,其中机械化收割达到了80%以上。生猪现代化养殖设施不断完善,实现养殖场(小区)安装产床、保育栏,配备防暑降温、自动饮水等设施设备。

  (三)科技推广应用更加深入。

  一是扎实开展科技大培训。通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科技入户培训等方式,全年共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专合组织管理人员、种养大户、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等各类实用人才3000余人,培育科技示范户3000多户;培训先进实用技术20多万人次。

  二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全区围绕“四新”协调和“六良”配套,狠抓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2012年共引进推广优质水稻、蔬菜、DLY生猪等新品种30余个、新技术23项。重点加大了蔬菜、水稻和生猪的抗病抗逆、高效安全的突破性品种、专用品种和特色品种的引进和集约化育苗(秧)、机械化深松整地、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培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四)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我区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提升规模经营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和依法流转;着力完善“东坡土地流转信息网”交流平台,使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和质量,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主体。全区100亩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21%以上,土地流转面积达20.46万亩以上,分别比2011年增加4.57%、16.25%;3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412户,面积达5.2万亩,分别比2011年增加4.04%、30.00%;30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248户,面积达3.8万亩,分别比2011年增加7.83%、18.75%;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8820户,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2.6%,比2011年增长3.3%。

  (五)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

  一是龙头引领,双引擎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快速发展。我区出台专门政策鼓励、支持、规范专业合作社建设,截止目前全区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2个,创建示范合作社部级1个、省级8个、市级5个;合作社连接带动农户达6.6万户,带动农民面达32.2%。其中,蔬菜专业合作社108个,水稻专业合作社6个,畜牧(种养)专业合作社72个,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26个,特色经济作物专业合作社64个,有力地支撑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龙头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我区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如吉香居、味聚特、川南、李记、惠通、王家渡、茂华、九升、兴鑫菌业、富牛精米等知名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要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目前,全区已扶持、培育产值亿元以上规模企业8家,中国进出口资格企业7家,全国农副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家,引领带动农户13.5万户,带动农户面达66%。

  二是政府引导,撬动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围绕示范区建设,以财政投入资金为导向,撬动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初步统计,2012年全区农业建设投入资金达13.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3.2亿元,企业(含合作社)投入5.3亿元,银行信贷投入3.1亿元,农民自筹投入1.4万元,社会资金共计投入9.8亿元,占75.4%,较2011年增加6.9亿元。

  三是统筹城乡,推动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建设。今年以来,我区按照“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的思路,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机结合,集中启动了沿成乐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省道103线和省道106线两侧岷江现代农业园区(东坡段,含永丰稻菜园和悦兴蔺稻园)、三江现代农业园、三苏蔬菜园、思蒙稻菜园、白马橙园、广济桃花山、中国泡菜城蔬菜原料种植示范园等8个园区建设。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展“蔺草—晚稻”、“水稻(水稻制种)—蔬菜”等高效轮作为重点,全面打造粮经复合型、生态高效型、休闲旅游观光型、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园带片,以片促面,全面推进我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主要创新举措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创建伊始就专门成立了“眉山市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2012年6月区领导换届后,又调整充实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由区委副书记、区长孙剑直接担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李维义担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监察局、区委农工办、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审计局、区农业局、区畜牧兽医局等区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专门负责示范区建设组织、规划、管理和督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区农业局、区畜牧兽医局也专门成立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机构,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细化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顺利推进。

  (二)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区委、区政府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整县制推进全域规划,着力构建优势产业区域战略布局,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思路,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为确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科学,今年年初专门委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蜀翔农业投资策划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了《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2~2015年)》。该《规划》紧紧围绕东坡区确立的三大主导产业(水稻、蔬菜和生猪),从主导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能力提升、运行机制设计、项目储备、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理念先进,总体思路清晰,建设目标明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与《眉山市东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眉山市东坡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眉山市东坡区“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眉山市东坡区“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眉山市东坡区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紧密衔接,形成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规划体系,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完善政策,强化保障。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围绕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现代农业发展大突破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力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强力推进四川东坡泡菜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强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12年1月,农业部正式认定我区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区政府又专门出台了《关于印发眉山市东坡区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地)建设以奖代补实施办法的通知》,明确激励措施、支持环节和标准等,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四)科技引领,强化支撑。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大专院校结对合作,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区上建立了首席专家负责制,确定了水稻、蔬菜、生猪三大主导产业首席专家。实行科技特派员制,由区级有关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直接进村入户,构建了三大主导产业“专家—农技人员—农户”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

  (五)争取资金,加大投入。

  一是区级财政投入持续加大。区政府每年安排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上千万元,专门用于支持产业基地建设、扶持农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2011年区级财政投入9894万元,2012年达到15011万元,投入增幅远高于财政同期增收幅度。

  二是整合项目力度不断增强。区政府专门制定了整合涉农项目工作方案,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落实,重点整合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扶持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相关联的各类政府投入项目和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2012年共整合土地整理、小农水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通达通畅工程、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新增农资补贴项目、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建设、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项目投入示范区建设,涉及中央、省、市级财政专项资金1.71亿元,重点投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种养设施设备、农业机械、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环节。

  (六)严肃规划,加强考核。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区严格执行《眉山市东坡区“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眉山市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注重规划的严肃性。区委、区政府将规划建设内容进行年度分解,细化到区级各部门和乡镇街道纳入全区目标管理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和定期通报,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截止目前全区已建成标准农田28.69万亩,但农田标准化率仅39.18%。我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排灌渠系年久失修,机耕道、便民道还不配套,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二是需进一步探索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和实用技术。我区气候三季不足,两季有余,秋季多雨,秋季作物生产时常受灾,阻碍了我区粮经复合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加强科技攻关力度,探索推广适应各园区自然条件的粮经复合型高效轮作模式。

  下一步,我区将着力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着力构建主导产业战略布局。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步伐,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优化配置,以稻菜轮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种养循环模式为主,着力打造、构建“三带两线两场五园一镇一城”主导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凸显区域特色。二是加大示范区建设投入。围绕示范区建设加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各类社会资金继续加大投入,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扶持农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促进三大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三是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继续将《规划》建设内容和年度工作目标纳入区级各部门和乡镇街道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严格兑现奖惩,确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四、有关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示范区投入倾斜力度。由于示范区建设规模大,投入多,单靠区县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难以满足需求,建议中央和省加大对示范区投入倾斜力度,重点增加基础设施单位投入强度,提高项目补助标准;适当增加扶持专合组织发展、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等投入额度。

  (二)鼓励科技创新与应用。建议有关科研院所加强示范区创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突破性新品种研究选育等。

  (三)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建议中央和省适度增加示范区科技培训力度,集中培训示范区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加强学习交流,更好地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