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广东省河源市灯塔盆地
2012年广东河源灯塔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1月21日,河源市灯塔盆地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一年来,河源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特别是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高度重视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把它作为该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中国共产党河源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和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示范区建设,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了要以灯塔盆地创建国家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加快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市的工作部署,打造“广东绿谷”的先行区、试验区。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河源市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强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目前,示范区各项建设正紧张有序有效地进行。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先导作用。6月底前,河源市在规划的制定上坚持高标准,力争做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坚持与河源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布局和农业结构特色、农业资源特点整体规划相结合,完成了《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了专家组评审,上报省农业厅批复发布实施。目前,河源已启动示范区核心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研究制订《河源市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示范区企业准入及优惠政策,制订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3月22日,市委书记何忠友、市长彭建文同志亲自到省交通厅拜访并得到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同意将我市大型农业园区基地的公路(含桥梁)参照县道标准列入县乡公路计划给予补助,启动增加粤赣高速公路顺天出口(即示范区核心区所在地出口)的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贯穿示范区的国道205线河源境内路段改造示范路建设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全力推进,预计2013年9月底前可完成建设任务,横穿示范区的昆汕高速公路河源段可行性报告已通过初审。
(三)农业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目前,有10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8个广东现代农业100强项目进驻示范区,其中广东瑞昌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20万吨饲料厂建设、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柠檬速冻干片等一批项目即将正式投产;广东国华8.1兆瓦的光伏发电综合应用农业发展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广东规模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广东融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落户示范区内,并高标准建设。
(四)农业投资合作迈出新步伐。7月24日,河源市与广东省农科院签订了《河源市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合作框架协议》;8月22日,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广垦基金(由广东农垦牵头联合社会民营资本设立的广东省首家10亿元规模的现代农业股权投资基金—广东广垦现代农业股权投资基金)签订共建广东“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月6日,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对接专项活动在北京举行并签订了《科技对接合作协议》;另外,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学院与灯塔盆地示范区科技合作协议正在商拟中。正邦集团、中宝集团、华大基因、北京301医院、南方医院等一批企业和单位投资项目正在洽谈。
(五)生态型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沼气发电、高床发酵式猪舍养殖等一系列生态环保种养技术以及“猪-沼-果(林、菜、茶)”循环农业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对示范区内规模养殖场进行整顿,未达标排放的养殖场一律强制配套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以广东瑞昌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企业,实行污水综合处理和沼气发电工程建成投产,实现了“零”排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灯塔盆地涉及东源、和平、连平三县20个乡镇,协调、组织实施工作繁重。二是各级都没有安排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专项建设资金。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河源市将围绕“生态型示范区”发展目标,打造“广东绿谷”。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流通、特色品牌农产品展示、新农村建设和主导产业等六大板块,打响“万绿河源•绿色食品”品牌,努力把河源打造成为广东重要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广东旅游食品制造基地、广东有机食品集聚地。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以功能区划为切入点,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严格依照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加快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科普教育等产业功能,促进示范区内三大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二是以机制创新为立足点,探索特色发展道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创新农业投资、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创新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以政策扶持为着力点,加快资源要素集聚。出台有关扶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加快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向示范区集聚。
四是以项目建设为关键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示范区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争取国内国际一大批大项目、大企业落户示范区。
五是以科技创新为制高点,打造农业科技“硅谷”。积极推进与科研院校及珠三角等先进发达地区的深度合作,构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建立以首席专家为龙头、农技人员为骨干、社会化推广人员为补充的“三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六是以服务保障为支撑点,强化基础建设平台。借鉴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着力构建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示范区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全覆盖服务体系。

提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