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广东省开平市
广东省开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开平市自2010年8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业部的支持指导下,以优质水稻、绿色蔬果、健康畜禽、特色水产四大优势产业为基础,全力发展“稳产、优质、高效、安全”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示范区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创建成效
通过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8.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0.96万亩,同比增2.76万亩,预计粮食总产23.26万吨,同比增2.66万吨;全市生猪出栏量54.85万头,同比增加5.48%;家禽出栏量4295.13万只,同比减少5.94%(主要受台风影响);水产品产量4.36万吨。
(二)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各级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农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大力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农田面积6万亩;全市温室大棚、薄膜覆盖、喷灌和滴灌等设施种植面积近7万亩,占耕地面积16%;已建成全省最具规模的农机综合专业市场,成为全省农机化建设示范县、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县,201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1%,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3.3%,同比提高6.3%,机耕机收基本普及;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市政府一次性投入500多万,每年运行费138.96万元,实施“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投入185万,搭建农村“三资”管理服务平台。
(三)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2012年,发展开平市绿皇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开平市联光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江门市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新发展开平市春浩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开平市优之名马冈鹅有限公司、赤水镇丰润养猪场三家企业为开平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新发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江门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5个。
(四)农业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健之源食品有限公司灵芝产品成功获得有机食品认证;著名特产、广东四大名鹅之一的马冈鹅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合民公司“黑凤鸡”获得省著名商标;设立食用农产品标识示范点4个,面积4000多亩。全市共有10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49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五)重点园区建设初见成效。核心园区农业科技园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投资6500多万元;优质生猪健康养殖示范园已投入资金4500万元,主体工程已完成,生产设备已完成安装,目前已进入附属工程建设阶段;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园已投入资金1300万元扩建设施大棚4万多平方米,并获得中央农业技术成果化项目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项目资金支持;健之源生物技术示范园获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专项资金支持;麦维尔绿色有机设施农业示范园成功创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
二、推进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措施,奠定坚实发展基础。一是细化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结合示范区与农业科研院校科技对接活动,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沟通和合作,并邀请省农科院参与示范区规划的细化工作,为保障示范区的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增强创新能力。二是创新考核管理,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监督和考核。江门市、开平市两级政府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任务,根据建立重大工作任务倒逼机制的要求,明确了示范区建设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并将示范区建设列入农业部门和各镇考核内容。
(二)加大投入,重点突破关键环节。一是加大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财政不断增加对支农资金投入,设立了示范区建设专项预算资金,保障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开展,为示范区申报项目配套资金,2011年以来共落实项目配套资金2000多万元,高于“十一五”期间项目配套资金总额。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2012年,示范区已申报项目37个,申报项目资金4800万元。2010年以来,示范区共申报项目67个,申报项目资金达1亿6千多万元,项目立项34个,项目资金10216万元,其中上级投资7339万元。获批的重点项目有:市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总投资额度2200万元;开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示范项目,总投资1257万元;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总投资429万元等。三是切实抓好已批复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目前,已完成获批项目14个,20个项目正在抓紧实施。
(三)横向联合,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两年来,省市县共同推进位于开平市苍城镇的核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建设。园区占地2200亩,累计已投资达6500万元。园区已实施农业部“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区蔬菜集约化育苗建设项目”、发改委“高优多抗鲜食加工兼用型甜玉米新品种繁育及产业化”项目以及省农业厅、科技厅“三高”农业和技术推广等项目。江门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中国渔业协会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园区建设。目前,园区已成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省人才创业农业示范基地、省农村实用技术实训基地和省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科研基地、省现代农业园区。
(四)借用外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利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品牌,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示范区建设。今年全市农业企业新上项目2项,增资扩产项目14项,计划总投(扩)资达1.8亿元,已投(扩)资总额达1.2亿元。自示范区认定以来,农业企业投(扩)资已达2.8亿元。主要包括:广东广三保养殖有限公司建设开平种猪场已投入4500万元;裕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增资建设4万平方设施大棚已投入1400万元;马冈粤顺奶牛养殖场投资建设奶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已投入1600万元;沙塘良种猪场建设种猪场已投入1500万元;金鸡王禽业有限公司建设节粮高效优质鸡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已投入1000万元;开平市旭峰农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种鸡场已投入2400万元。
(五)改革创新,合力提升科技水平。全面完成全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系的改革,镇级的农技推广机构由过去的财政差额拨款改为财政全额拨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开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以示范区为载体,着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在农业部组织开展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农业科研院校科技结对活动上,开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热带农科院、中国水产研究院、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四大部属农业科研院校签订科技对接合作协议。在今年举办的第三届江门市农博会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与示范区也签订了科技对接协议。此外,广东省农科院还在开平市金鸡王禽业有限公司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六)加强宣传,营造共同关注示范区建设的社会氛围。自开平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不断加强对示范区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舆论氛围。积极参展第三届江门市农博会,通过展厅展示、播放宣传片、发放画册和农产品展销等形式,全面展示示范区发展新面貌。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信息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强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以及重点农业企业(基地)的宣传报道。
三、主要存在问题
示范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我市财政相对薄弱,农业投入不足,示范区中低产田较多,农田规格化、排灌系统硬底化程度不高,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不够,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薄弱,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能力不足。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业尤其是冷链物流不够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业高效发展。
四、进一步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思路
(一)深入开展示范区与农业科研院校科技结对活动。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热带农科院、中国水产研究院、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联系和沟通。成立示范区建设专家指导组,聘请国家、省、市相关农业专家,不定期召开研讨会议,为示范区的总体发展及相关项目的申报立项提供指导意见。
(二)抓好已批项目实施。对已获批的市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实施。
(三)继续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在开展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农业项目申报指南和有关规划,抓好今年示范区项目的储备申报工作。同时,继续加强同上级沟通,做好待批项目的跟踪落实,争取尽快批复。
(四)抓好重点园区建设。目前,农业科技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园、健之源生物技术示范园等重点园区已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绿色有机种植示范园、优质肉鸡健康养殖核心示范园等园区及项目建设,力争新上一批示范功能显著的现代农业核心园区。
(五)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力促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努力改善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设施条件,着力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同时,抓好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健全完善推广、培训、考评等管理制度,提高推广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示范区农技推广工作要求,为示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