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湖北省荆门市

日期: 2013-02-04 17:41 作者: 湖北省荆门市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2012年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11月13日)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现辖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和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荆门高新区,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其中,耕地面积392万亩,水域面积277.2万亩,农业人口189.7万,农户总数50万户。荆门农业资源禀赋优越,基础较好,是国家农机示范市、国家重要的优质商品粮、商品油料基地,也是全省农业的典型代表区,今年元月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我市以此为契机,高层次推动,高标准建设,掀起了现代农业建设高潮。现将一年来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市现代农业建设成效

  (一)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全市水稻、棉花、油菜、蔬菜、生猪和水产业六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今年,预计全市粮食总产 53.7亿斤、棉花总产4.86万吨、油料总产量35.2万吨、生猪总产量33万吨、水产品产量48.7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2.56亿斤、0.07万吨、0.5万吨、4.83万吨、6.45万吨,粮食生产将实现“九年增”;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06亿元,比去年增加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38元,比去年增加990元。预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00亿元,比去年增加197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4:1。

  (二)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取得新进展。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有望达到377.1万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5%,居全省第一位。去冬以来,全市共完成塘堰整治22311口,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7万人,完成5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整治主体工程,维修小型泵站35座;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平方公里。杨树港河、京山河、卷桥河、汉北河上段等4条中小河流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新增和改善渍涝面积1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

  (三)科技成果应用取得新实效。全市开展粮棉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45.6万亩,比去年增加15.6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10万亩、秸秆还田50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60万亩,推广第三期超级稻面积30万亩、水稻增钾增硅增锌技术120万亩,推广棉花宽行密株、氮肥后移、增施钾肥技术26万亩,推广双低油菜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130万亩,推广高产高效模式33万亩,推广设施蔬菜高产技术8万亩,促进了粮棉油菜生产发展。

  (四)发展规模经营取得新进展。全市积极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所有乡镇都依托经管站,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33.32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10.36%。积极创建示范专业合作社,推进合作化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420家,入社农户13.5万户,占农户总数28.8%;带动非成员农户17万户,占农户总数36%。全市建成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135家。目前合作社基本覆盖了所有的镇村和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

  (五)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在土地流转上,全市采取了龙头带动型、土地整治型、股份合作型、先集(股)后转型、合作社经营型等多种流转形式。新农村建设方面,彭墩村“1+5”、荆钟村、来龙村“2+6”模式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正逐渐展开。为强化科技支撑,我市突破传统模式,引进培育领军人才。一是启动建设院士村。目前,傅廷栋、张启发、陈焕春院士工作站已落户荆门,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拟在年内启动建设。二是筹划建设中国农谷农业科学院。采取“品牌(中国农谷)+基地+企业+院士+工作站”的模式,打破地域、身份、编制等限制,整合、借鉴、吸收各方农业科技力量。三是积极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包括人才引进、农民创业培训、科研成果转化、实验示范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校(院)市、校企合作协议,推动各项合作全面展开。

  二、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创新举措

  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我市主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高位推动。我市坚持在把握方向、强化领导上狠下功夫,使公共行政成为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催化剂”。一是高点定位。省委、省政府把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国农谷”作为全省一元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省级战略来抓,下发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对“中国农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进行了明确定位。二是高层推进。省委李鸿忠书记和省政府王国生省长亲自带领省“四大家”领导以及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在荆门就支持和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国农谷”召开现场办公会,并出席荆门市三级干部会进行动员;荆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高规格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推动规划引领,营造良好氛围。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上,坚持高标准规划,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编撰了《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2-2015)》,今年4月,市政府正式印发了《荆门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2-2015)》;所辖各县市区产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规划、示范点规划均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各地政府印发执行。示范区建设期间,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我市开展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其中。

  (三)强化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一是优先解决交通制约问题。完善路网规划,为中国农谷建设提供强有力交通支撑。二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小水库整治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农田渠道硬化,完成了汉东引水工程项目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千亩农机农庄、万亩农机农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四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扩大了“农信通”和“农业新时空”覆盖面,完善“12316”市级“三农”服务热线平台。目前,正着手开展“智慧农谷”项目的策划工作,该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升荆门农业信息化水平。

  (四)出台扶持政策,推动示范区建设。我市出台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公司主体、农民入股、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委、市政府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设立“中国农谷”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重点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奖励、创意创新奖励、招商引资奖励等。激活民间资本,引导民营资本参与“中国农谷”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组建荆门市“中国农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好“中国农谷”建设的融资、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品牌经营等工作。二是创新土地利用机制。积极探索推动土地资本化、要素化的办法,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农户自主协商流转、集体组织委托流转和土地使用权入股、转让、租赁等方式,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三是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科技引领和支撑“中国农谷”发展的体制机制。引进高校和高端科研院所创办科研基地和试验基地,聘请国内外著名农业专家、院士来“中国农谷”开展科研试验示范,深入推进产学研开发。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落实科技投融资资金。

  (五)争取资金投入,强化项目建设。一是着力争取项目资金。根据示范区建设要求,我市向国家和省申报各类建设项目61个。省农业厅重点在油菜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种子工程、植保统防统治、高产创建、果菜标准园、品牌创建、粳稻生产、大户培植、现代种业等10个方面给予荆门市倾斜支持。二是着力招商引资。策划了中国农谷建设6大类80多个项目、总投资400多亿元。其中汇源集团投资142亿元的中国农谷汇源生态产业园,已经签约;广东财富集团投资20亿元的湖北财富农业科技园,已入驻;隆平高科“中国农谷”现代种业基地建设已开始实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试管薯培育中心及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中国农谷10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园、屈家岭农耕风情镇改造等20多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融农业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于一体的“世界农业之窗”正在规划中。三是着力建设“点、线、片”。 着力在全市创建了基础设施良好、建设规模合理、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的13个现代农业示范片。同时,启动涉及一县两区(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占地面积100万亩的“荆三角”现代农业示范区编制工作。

  (六)强化考核管理,增强各方责任。市政府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项目,并责成有关部门对各地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任务完成好、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示范带动不明显,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及其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配套支持政策。我市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来来在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机制创新方面大胆先行先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缺乏相应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配套政策。

  (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未健全。当前,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能力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市级缺乏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乡镇村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四、2013年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思路和打算

  (一)发展目标。

  一是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75万吨,棉花产量达到5.0万吨,油料产量达到37万吨,蔬菜产量达到180万吨,肉类产量达到45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6.3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55万吨。

  二是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农林牧渔业产值年增长7%,达到32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7:1;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显著提高。

  三是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10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8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四是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主要农产品和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持续增长,“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160万亩。

  五是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能力增强,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9%。

  六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循环农业得到持续发展,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升,水资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利用率明显提高。

  七是农民收入进一步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3%以上,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二)主要任务。2013年,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将主抓“十项”主要工作: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分别是水稻、棉花、油菜、蔬菜、生猪和水产业。力争水稻面积稳定在 270万亩,优质稻比例90%以上;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53万亩左右;油菜面积稳定在180万亩;蔬菜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生猪出栏量达到450万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60万亩。二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力争把国宝桥米集团、洪森粮油集团、广源食品集团、宝源集团培育成四个百亿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五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六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七是提高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八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九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十是拓展农业功能。

  五、有关政策建议

  (一)建议农业部和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着力在现代粮棉油生产基地、现代特色产业园区、现代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对示范区农业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着力提高示范区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二)建议省尽快出台政策,抓紧建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三)建议支持示范区内中国农谷重大项目建设,增加农谷核心区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中国农谷体制机制创新,支持中国农谷技术研发与推广、人才培训、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产品认证、农产品交易等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