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湖北省黄陂区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结
武汉市黄陂区农业局
(2012年11月15日)
2012年,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紧紧围绕“两增同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步增长)、“三化同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发展路径,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举措,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全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一、主要成效
——农业经济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今年,我区农业成功克服春季低温寡照、夏季暴雨灾害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粮油、蔬菜等作物继续保持增产势头,预计全年可农业总产值107.2亿元,同比增长12%;农业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可达10966元,同比增长15.3%。
——优势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六指、三里、李集为重点区域,依托广地、新辰、沃地、百汇勤、天露雨润等龙头企业,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新开特色高效产业基地2.5万亩,新增菜篮子工程设施农业面积4000亩,新开发循环农业生产基地1万亩,新建农业标准化基地5万亩。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加大。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为契机,坚持举办季度性科技赶集和20多次科技进村入户活动,蔬菜、杂交稻制种实用技术培训和核心技术攻关等工作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等10大主推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60万亩。依托“新型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工程培训农民1.3万人。
——农业产业化经营增速发展。全区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武湖农产品加工园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引进“湘鄂情”食品加工基地落户园区,仟佶食品、雨润食品加工园区即将建成投产,新辰公司蔬菜保鲜项目、东方茶升大米扩建项目、海浩水产品扩建项目全面竣工投产。
——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加大,重点加强了四季美农贸城果蔬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监测监管,全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分别在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共抽检样品32000批次,检测合格率为100%。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共整合到产业基地的配套设施改造和新建水利、道路等支农项目资金2亿元,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六指、三里、大潭等区域打造标准化设施农业示范片,以蔬菜、花卉、苗木等园艺作物为重点,新建钢架大棚、智能温室、连栋大棚、滴喷灌设施生产面积3000亩。支持兴业广地、民心、兰氏等企业完成连栋大棚太阳能光伏发电、喷灌设施等项目建设。
二、工作措施
今年以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区立足农业大区实际,始终围绕农业增效、农业增收目标,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重点,创新发展理念,转变推进方式,强化工作措施,强力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科学规划现代农业发展。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资源和区位优势,依托农业产业基础,科学制定《黄陂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以泛武湖地区为平台,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效益优先和循序渐进原则,确定以芦笋、特色水产和水禽等三大产业为主导,重点建设以蔬菜为主的10万亩蔬菜板块、以小龙虾为主的10万亩特色水产健康养殖板块、以打造亿只鸭工程为主的水禽产业,重点依托武湖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四季美农贸城项目、六指街、三里镇等地国家5万亩高产农田示范项目和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集中打造黄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2、着力构建产业支撑体系。我区按照调优结构、调高效益的思路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规模流转、板块开发;先建后补、见苗浇水”的办法,加快推进名特优产业板块开发,构建有黄陂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滠水河、黄孝河沿岸为片带的蔬菜板块基地6万亩,以南部环湖区为主的小龙虾特色水产板块5万亩,以丘陵岗地开发为主的“两块一带”茶叶基地6万亩,以中部粮产区为重点的杂交稻制种和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区域特色、高效产业成为农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
3、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坚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 “四个一批”的战略思路和“加工向园区集中”的总体要求,狠抓园区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体系。以泛武湖区域为重点,在规划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加工园区,搭建承载平台,形成扎堆效应。目前,总投资12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林木家俱工业园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总规模面积已达到6.2平方公里,入驻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48家,带动全区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优质粮油、蔬菜、种子种苗、畜禽蛋奶、优质水产品、茶葛制品、花卉苗木、乡村休闲游等八大产业链。充分发挥汉口北水陆空铁枢纽优势,重点推进四季美农贸城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最大、中部最好”的农产品物流市场,形成支撑中部、买卖全国、面向国际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同时,新辰、海浩、兰氏、兴业广地等企业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和净菜配送业务,全方位构建农产品物流体系。
4、不断增强科技支撑作用。高薪聘请省内外大专院校的教授、专家指导产业技术,与华农大、市农科院建立全方位的技术协作,以泛武湖地区为重点,推进武湖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全国一流水平,提升区域现代都市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成立区芦笋研究所等技术科研机构,组织开展芦笋制种、小龙虾种苗等核心技术攻关,芦笋高产栽培、小龙虾繁殖等核心技术日益成熟。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多万亩、轻简栽培面积30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已高起点突破,生态循环农业得到长足发展,绿色农业示范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培育农村新型农民为契机,季度农业科技赶集和进村入户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每年培训农民达3万人。高标准推进17个基层农产品检测站室建设,启动实施了国家农业基层站所建设项目。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4%。
5、积极创新农业发展举措。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我区坚持用新的举措推进发展,在全市率先改革农业发展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在全区上下形成重视农业、真抓农业、大干农业、干大农业的氛围;在全国率先为农民工全员全额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获全国十大民生决策奖,在全市推广;在全市率先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年理赔近600万元,增强了农业抵御灾害、恢复生产的能力,经验在全市推广;在全市率先出台了产业板块基地、土地流转的奖补政策,助推了全区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市率先建立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联席会议制度,3年共整合各项项目资金10亿多元,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对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作用。
三、面临困难和问题
1、结构调整难度较大。黄陂传统农业占比过大,压减粮、棉、油等低效作物的难度不小。结构调整面临的风险较大,责任较重。现行政策对农民自发调整缺乏支持力,单纯依靠农民难以实现投入和建设现代农业。
2、农业投入依然不足。相对其他区而言,我区在投入上是不错的,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但与农业发展的需求与速度相比,仍显不足,主要是区级财力紧张,每年1500万元使用范围过广,项目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分散经营产业基本无政策支持,农业科技攻关、试验、推广经费得不到保障。
3、龙头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发展仍然不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过小,市场商贸业相对薄弱,对农业经济带动力不强,反哺作用不大,产销脱节现象仍然存在,难以有效带动农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如新辰公司年复一年完不成出口订单,汉口精武加工肉鸭基本以外地养殖基地为主,武汉海浩订单除小龙虾外其他产品基本在洪湖区域。加工需求与生产规模极不对称,相互制约。
4、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质量意识不强,重产量轻质量的惯性思维方式,难以保障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市场放开后,生产、销售、使用环节难以全方位监控;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尚不健全,从投入、到技术、到队伍上都难以承担全区农业各个环节的监管任务。
5、农技服务功能减弱。现行区乡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严重脱节,以钱养事新机制导致基层农技队伍极不稳定,“以钱养人”的客观现状难以改变,再改革缺乏政策上的可能,最后一公里服务难以到位。农技队伍老化、青黄不接,对基层农技队伍培训不够,知识有待更新。
四、2013年农业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今年我区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当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巩固发展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农业的市场和自然风险还难以预测,保持农民收入两位数增长的压力仍然很大。2013年,我区农业工作总的思路是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按照“四化同步、两步同增”(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把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基本点,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为着力点,推进农业产业由单纯“经济功能”向复合型“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功能转变,奋力实现农业兴区、农业强区、农业富区和“幸福黄陂”的建设目标。力争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主要菜篮子产品产量达到250万吨,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30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围绕做强优势产业,推进农业布局合理化。按照《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根据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促进特色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带。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着力打造南部精品农业示范区、中部综合农业产业区、北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区。全年集中打造主导产业示范板块基地2万亩,新建1个农业科技展示试验园、1个循环农业示范园。
2、围绕加工物流业,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加快黄陂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规划,使其成为中国乃至全国的加工、物流中心。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载体,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形成扎堆效应,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园。着力培植精品名牌农产品,重点支持精武、天种、仟佶西饼、新辰等一批企业争创国家级农产品名牌和驰名商标。以汉口北物流枢纽区为载体,加快四季美农贸城建设,形成全国最大、最好的农产品物流市场,进一步凸显我区加工物流业在圈层经济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3、围绕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推进实用人才技能化。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示范、集成高产高效技术、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机械防控等实用技术。加快推进农村劳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努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力争全区新增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1.2万人。
4、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全面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实现乡镇、市场、基地和企业检测监测网络全覆盖。加强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规程,力争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0万亩。
5、围绕乡村休闲产业,推进农业功能多样化。提升乡村休闲游产业级次,全面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教育等功能。围绕将黄陂建成华中地区乡村休闲游(休闲度假与田园体验)最佳旅游目的地,成为华中生态休闲之都的总的目标,着力推进一城一区一园一带(前川旅游城、木兰生态旅游区、台创园、汉口北和盘龙城复合旅游带)乡村休闲游景观建设,力争年接待旅客600万人次。
6、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老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大力实施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扶持老区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和发展特色高效产业,新增扶贫产业基地1万亩。力争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年减少贫困人口1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