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河南省济源市
济源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是济源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的一年。在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省农业厅的具体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济源市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这一主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坚持科技支撑、改革创新,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强力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示范区建设实现了快速健康推进。全市农业总产值预计达32.3亿元,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预计达10745元,增长15%。全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场会在济源召开,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满仓对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建设成效
1、主导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优质粮食立足于主攻单产、确保总产的指导思想,以东部传统农业提升区10万亩高标准粮田为核心、以山区、丘陵为补充,2012年粮食产量4.35亿斤,较上年增长500万斤,全市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丰年有余。蔬菜产业规划建设了5个万亩生产核心区,2012年新增温室大棚2106座,总数达16564座;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4.5万亩,较上年增长7.1%;全市蔬菜瓜果预计产量达35.3万吨,较上年增长6.2%。水产以黄河小浪底网箱和平原区高效池塘养殖为主体,兼顾发展珍稀鱼种,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黄河鲤鱼”品牌进一步显现,2012年预计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1.25亿元,增幅6.8%。同时,畜牧业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6%以上,以薄皮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已发展到15万亩,“王屋山浓香型烟叶”已达到了国家烟田基本单元,“济源冬凌草”、“寺郎腰大葱”等地理标志品牌效益进一步凸显。
2、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显著改善,制定下发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实施意见》,重点在济源东部区域规划10万亩高标准粮田,并先后整合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完成投资7500万元,改造或改善标准粮田面积5.8万亩,全市在山区面积占到80%以上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59%,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9;2012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9.5万千瓦,增长1.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88.9%,,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3、农业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围绕“科技服务促进年”活动,积极开展院地科技对接活动,中科院在我市建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中国农科院与我市共同成立了济源绿茵蔬菜制种院士工作站。通过引智借力,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示范项目,深入开展了“三个一百”工程,即“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百名科技人员包百园”、“百名科技人员包百名农村致富带头人”,2012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95%以上,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7.6%,水产良种覆盖率达75%,测土配方、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等技术得到全面普及。
4、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全市100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15.3万亩,比重达29.5%,44个行政村实现了整体流转,生猪、禽类、奶牛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78%、88%、99%。全市规划建设了双汇生猪、伊利奶业、薄皮核桃、王屋山冬凌草、科云绿色农业、种子产业、肉兔产业、柳江禽业“八个农业产业化集群”,新增龙头企业8家,达4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52.1亿元,较上年增长18.3%;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18个,入社农户比例达25%,较上年增加4.5个百分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市区全覆盖,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分别达到68个、19个和3个,“三品一标”认定面积达到23万亩,在全国农洽会上,我市产品获“一金六银”的好成绩,其中“寺郎腰大葱”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并成功荣膺农业部“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
5、农村经营体制进一步创新,以济办〔2012〕24、25号文件印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文件,并在2个行政村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工作,在5个村开展了集体资产股份化试点工作,在5个村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试点工作,为农村深化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同时,申报了国家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并成立了相关组织,制定了工作方案,正在积极筹建“四台一会”管理体系,试点工作的推进,将有效改善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条件。
二、创新举措
1、科学编制规划
为切实做好规划引领,在去年完成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今年投入80余万元,完成了渠马线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邵原镇现代农业发展、东部现代农业发展三个片区规模。同时,11个镇办正在按照示范区管理办公室的要求,抓紧制定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各区域规划均立足于“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先导示范区、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示范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样板区、豫西北与晋东南区域性现代农业加工物流中心和南太行山、沿黄重要的农业生态保护屏障“六大目标”,确立了优质粮食、高效园艺、健康养殖、生态林果、特色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一城、一廊、两带、四区”的格局,为示范区的发展绘就了蓝图。
2、切实加大投入
一是充分认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和弱质性特性,切实加大了对示范区建设的扶持,专门出台了《济源市2012年涉农工作奖补政策》,全年共投入财政资金5.5亿元用于涉农工作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扶持。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示范区建设,通过包装项目、提供优惠、制定招商方案、明确招商重点和建立台账等措施,采取“班子成员挂帅招商、以企招商、以会招商和以项目招商”等办法,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主体,参加了农洽会、农交会,正在筹备参加农博会、绿博会等引资平台,全年实际到位资金2.396亿元,超市定目标19.8%。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先后争取到各类上级资金1569万元。
3、强化组织领导
济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将其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成立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并由四大家主要领导成立了现代农业发展合力团,全面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专门研究出台了《济源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建设方案》等文件,确立了“1675”建设思路,进一步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路、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该方案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简报》上转发。同时,我市将各项任务指标列入了政府工作台账,年中评比、年末考核、定期督查,有力地促进了示范区的建设。
4、创新建设模式
为了从工作上找准突破,济源市针对示范区建设重点内容,积极创建建设模式,不断丰富示范区的建设内容。一是园区建设,在全市规划建设100个各类农业园区,其中重点打造8个农业精品园区,积极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园”活动,在全市抽调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分包建设100个农业园区,通过定人定园、定期评比、重奖重罚,强力推进示范园区建设。二是深入开展院地科技对接活动,分别与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签订了共同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框架协议、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签订了蔬菜制种合作协议、与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签订了项目咨询建设合作协议,并成立了相关组织,共同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是强化宣传树立形象,委托专门设计公司对全市国家农业示范区标牌标识、LOGO、导视系统进行了设计,外塑形象、内提素质;同时加大宣传交流,在各级媒体上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报道80余次,在示范区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环境不断变化,由于上游来水逐年减少,加上水位下降、设施损毁等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特别是济源山区面积较大,靠天收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加快,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短缺,从业人员素质下降;三是农业项目资金分散,农业、国土、财政等各部门的资金未能有效形成合力,造成重复建设、使用效益低下;四是农技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镇级农技推广部门严重缺位,农村技术人员不足;五是物流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亟待建设功能齐全的农业物流中心。
四、下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总目标,按照“持续求进,力求先行”的总基调和“两不三新”的总要求,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基本方向,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要标志,以集约化经营为普遍路径,以拉链补链为推进办法,以产业化集群为总体框架,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不断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机制支撑,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改革创新,务实重干,全力打造河南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综合性示范区。
经过三到五年的建设,规划100个农业园区基本建成,全市适度规模化经营率达到50%;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五化”水平明显提高,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组织方式更加先进,资源利用更加持续,综合效益更加显著,支农机制更加有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建成,在中原经济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有关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针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应出台个性化、定制化、特惠式的政策,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二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镇级农技推广站做到办公场所、人员、经费、设备“四个到位”,在各行政村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工资由国家、市、镇接比例分摊,从而形成“面全、线连、点多”的一体化农技推广格局。
三是从国家层面健全农业项目资金的整合机制,对各部门的农业项目资金进行统一整合、打捆使用,提高使用效益,集中打造亮点。
济源市农业局
2012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