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山东省沂水县
沂水县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沂山南麓、临沂市最北端,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居第二位。沂水县历史悠久,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县现辖18个乡镇,1063个行政村,总人口113.8万人。预计2012年实现地方财政预算收入22.8亿元,农业总产值55.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12元,比2011年增长14.9%。
2012年以来,沂水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转型、农业升级、农村繁荣”为目标,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按照“两大流域、三条经济带、四大功能区”的工作思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都市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民组织化、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装备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县2012年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政策扶持,为示范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成立沂水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农办、水利、林业、畜牧、果茶、农机、财政、发改、教育、科技、土地、城建、经贸、统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任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从农业、畜牧、果茶、农机、发改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负责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作制度,负责示范区规划、指导、协调以及资源、要素整合。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按照产业,谁主管谁负责,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纳入全县农业重点工作联席会议,实行绩效考核推进机制,定期、不定期听取工作开展情况,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我们专门邀请了农业部工程建设中心组织有关专家来我县调研并编写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确立了“一个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区、两大流域现代农业样板区、三条高效农业经济带、四大功能集聚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建设“一个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区”,即在沂水县城内重点建设加工、物流园区和现代农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突出“两大流域现代农业样板区”,即沂、沭河两大流域,建设全国一流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油、高水平设施蔬菜;发展“三条高效农业经济带”,即沿兖石路、东红路、许院路建立三条高效农业经济带,将四大功能集聚区生产基地与集散市场、产品加工、仓储展示、休闲观光进行有机连接;提升“四大功能集聚区”,即着力提升县城周边的设施农业功能集聚区、沂山周边的生态农业功能集聚区、西南部的旅游观光农业功能集聚区、西北部的丘陵特色农业功能集聚区。以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区的改造升级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动力、技术支撑和保障;以两大流域高标准现代农业 样板区,带动粮油、蔬菜产业高标准大跨步迈进现代农业领先行列;以三条高效农业经济带将产业带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良性高效发展模式;以四大功能集聚区的合理功能布局,力争经过5年发展,将沂水现代农业带进一个功能分区合理、产业集聚、模式先进、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阶段。
(三)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进行集中投入建设,2012年,全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24万元,争取上级财政投入10940万元,吸收社会投入16188万元。重点规划建设了沂水县2012年粮油高产创建项目、沂水县青援食品产能整合提升项目、2012年生猪改扩建项目、沂水县2012年“菜篮子”畜产品生产项目、许家湖林下食用菌现代农业示范区、沂水县上古村苹果示范园区等示范区建设项目15个,涉及示范园区31处,面积66360亩。整合沂水县2012年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示范县项目、沂水县2012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等19个现有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林业、水利、果茶、畜牧、烟草、渔业、扶贫开发、水保、农机项目,统筹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同时,加强金融信贷支农力度,加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主体以及重要生产环节的优惠及支持,2012年,累计吸收金融机构涉农贷款9270万元。
(四)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依托县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创新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向核心示范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能人、种养大户等建园主体规范有序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权益,提高园区规模化经营水平。2012年,全县新流转土地2.7万亩,其中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面积达1.87万亩。到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9.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6.8%,其中,连片300亩以上的70处、4.4万亩。
二、加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建设,带动示范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一)推动粮油产业稳步增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以稳定粮油播种面积,提高粮油单产为目标,以提高粮油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品种专用化率、专用品种订单率及种植粮油农民收益为主攻方向,优化品种结构,强化科技进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广节水生产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粮食、花生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专业化,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地位。在沂沭河沿岸的许家湖镇、高桥镇重点建设2个万亩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万亩旱地小麦高产示范片、3个五千亩玉米高产示范片,主推了小麦规范化播种、配方施肥、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秸秆还田技术;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在长虹岭沿线的四十里堡镇重点建设4个万亩花生高产示范片,主推了花生“四大关键技术、八项改进技术”。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总面积105.9万亩,粮食总产44.88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3.6万亩,总产量15.6万吨;玉米播种面积46.92万亩,总产量21.76万吨。实施农业部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面积2万亩,十亩高产攻关田小麦达到713.7公斤/亩,玉米达到920.4公斤/亩。沂水县是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优质出口花生生产基地县,也是山东省主要花生产区。2012年全县种植花生33.45万亩,总产9.06万吨,实施农业部花生高产创建面积1万亩,十亩高产攻关田达到622.4公斤/亩。
(二)畜禽规模化养殖稳步推进。沂水县是传统的养猪大县,素有“流不尽的沂河水,拉不完的沂水猪”之美誉,是农业部瘦肉型猪基地县,是沂蒙黑猪的原产地。近年来,沂水县紧紧围绕建设畜牧业强县目标,坚持以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重点,以养殖小区为依托,以合作组织为载体,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全县畜牧业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县616处养殖场通过县级标准化验收,其中150处畜禽养殖小区(场)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占全市市级标准化养殖场(区)的20%以上,总数位居全市第一。3处养殖场被命名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处养殖场被命名为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012年新建和改扩建占地10亩以上规模化畜牧养殖园区47处,全县生猪总产量7.35万吨,蛋类3.22万吨,奶1.9万吨。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县畜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畜牧业生产正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迈进,全县生猪规模养殖率达到87%,蛋类规模养殖率达到96%,禽类规模养殖率达到96%,奶牛规模养殖率达到100%,。
(三)精品果园建设蓬勃发展。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果品业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强化科技兴果,实施品牌战略和“精品果园”建设工程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果品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全县果品规模、产量、品质、效益都有了较大提高。到2012年,全县果品面积达到5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8万吨,全县新发展精品果园14万亩,改造老果园20万亩。重点在沂水镇、诸葛镇、院东头镇建设3处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示范园,其中红旗山苹果示范园区1076亩,上古村苹果示范园区1250亩,单家庄苹果示范园区1100亩,带动面积2万亩,重点示范应用矮化砧木,采用宽行密植,选用大苗建园,设立立架栽培,高纺锤形整形与下垂枝修剪,采用生物、物理防控技术,生产有机苹果。在杨庄镇大罗张村建设现代蓝莓示范园区1处,占地2000亩,以蓝莓种植为主体,打造集生产、储藏、加工于一体的规范化、现代化种植园区和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态观光园。
(四)特色瓜蔬产业稳步提升。调整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努力扩大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大力推广绿色瓜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检测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创造绿色蔬菜名牌。依托优势杨树丰产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养殖,建成食用菌养殖、加工、销售的集散地。重点在许家湖镇沂河沿岸建设沂蒙绿源优质韭菜种植示范园区1处,面积536亩,带动面积1000亩;在生姜产区院东头镇峙密河南岸重点建设河山果蔬出口生姜示范园区1处,示范区面积 620亩,辐射面积5000亩;在沂河沿岸的许家湖镇兰香埠片区建设林下食用菌现代农业示范区1处,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面积5000亩。
三、加强示范区建设主体培育,推进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52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45家(国家级1家、省级9家、市级35家)。我们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企业经营规模化、技术装备高新化、加工产品精深化、产品营销品牌化的思路和要求,培植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到目前,青援食品公司投资3亿元的20万吨糖醇项目山梨醇生产线正在调试,葡萄糖生产线已全面投产,投资2亿元的食品产能整合提升项目正在安装调试设备,部分生产线整机试机结束;大仓食品公司投资5000万元新上高档面粉、挂面项目,目前制粉车间主体已完成,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全部投产后,面粉产能达到10万吨,其中高档粉比例达到65%以上。到目前,全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示范园区120余处,发展优质粮食基地20万亩、出口花生基地10万亩,优质瓜菜基地5万亩。如沂水银翔丝绸有限公司连结沂水恒源食用菌合作社在滨河路沿线许家湖镇兰香埠村片区新建一处沂蒙山牌食用菌综合开发园区,基地食用菌栽培面积1000亩,分为品种选育实验区、周年栽培示范区和林菌间作示范区三个功能区。年栽培食用菌菌棒(包)300万个,年产各类食用菌2200多吨,年产值18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发展食用菌5000亩,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02家,入社农户7.65万户,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比重达23.9%。为提升合作社规范运转水平,我们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三化”要求,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协调引导同一产业合作社组建联合会,组织召开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大型超市产销对接座谈会,推进产优质农产品供销对接,全县有256家合作社合作与龙头企业、超市联合开展订单式农业生产。合作社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2处,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112处,精品果园210处。如沂水金果果品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在沂水镇红旗山建立苹果矮砧密植技术应用现代果业园3000亩,较传统管理提高20%,亩增值5000元,带动当地果农户均增收2.7万元。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放心品牌,提高示范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制定发布了《沂水县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管理办法》、《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登记备案制度》、《禁止销售使用的农兽渔药及饲料添加剂目录公告》,投资30万元建立了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备案监管平台,将所有农业投入品批发商全部纳入监管平台统一管理。到目前,共备案农药企业277家、产品1028种,发放电子识别标签56万张,对不在规定使用范围的农业化学投入品一律不准经营、销售和投放使用,切实从源头上抓好了管控工作。积极整合监管力量,建立了农业、畜牧、渔业、工商、公安、安监、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落实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监管责任追究制度,配备了移动电子稽查设备,扎实开展农兽药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有力地打击了违法经营活动,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共出动执法检查车辆120余车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户500余家,企业3家,抽取各类农资样品24个,立案56起,其中肥料18起,农药17起,种子3起,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高毒农药25起,收缴高毒限用农药1500余公斤,已结案13起。
(二)推行标准化生产。结合生产实际,制定印发了44种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良好农业操作(GAP)技术规范,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户登记档案,统一农资供应和生产管理,建立生产记录,提高全县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三大建设主体的生力军作用,使农产品生产基地有人抓、有人管,通过加强对基地建设主体的管理和指导,基地建设主体与基地生产农户签订产品生产购销合同,实行基地农药、配方肥、种苗统一供应,明确基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实现对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全过程监管,保障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以县级农业质量检测中心为依托,实施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监控,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主要农产品进行质量抽检,建立了检测结果内部通报制度。通过县级农业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实施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监控,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主要农产品进行质量抽检,并建立了检测结果内部通报制度。通过果菜类、畜牧类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项目的实施,在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合作社建立起农产品质量速测室23处,对所辖区域内的农产品定期进行质量抽检,在24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养殖小区以及各乡镇监管服务站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点处43处,对主要农产品检测情况进行监控,逐步建立起辐射全县、服务全县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体系。
(四)加快“三品一标”认证,积极开展品牌培育。立足沂蒙地域文化产业优势,实施沂蒙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战略,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商标意识、品牌意识,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和推介,组织优势农产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重大展会,以及举办节会、专场促销会等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扩大品牌宣传 。2012年,全县新获三品认证11宗,17个产品,其中无公害产品3宗,3个,绿色食品5宗、5个,有机食品3宗、9个。到目前,全县已认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4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6个、绿色食品47个,有机食品24个,地理标志产品5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35.19万亩。重点培育了“沂水苹果”、“鼎福食品”、“跋山芹菜”、“蒙山龙雾茶”等有较强影响力农产品品牌20余个。
五、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示范区建设发展步伐
一是构筑现代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以乡镇为重点,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站,完善设施条件,提高工作设备、交通工具装备水平,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2012年以来,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为全县18个乡镇农技站配备所需仪器设备,每个农技站配备办公室2间以上、微机1台、打印机1台、数码相机1部、档案橱一组以上,全县18个乡镇农技站完成改扩建业务用房3721平方米。同时,创新农技推广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实行定事、定责、定岗,明确相应的岗位及职责,量化工作指标和要求,开展目标管理,加强绩效考评。二是加强技术信息服务。成立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专家服务团,围绕粮食、油料、蔬菜、畜牧和果品等主导产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及广大农村种养殖大户为主要对象,结合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科技110热线、广播电视、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与信息服务。2012年,累计举办培训班780余期,培训农民15万余,占全县农业从业人口的13%以上。农民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人数占农民总数的59%。有持证农民技术员或技工15000余人,科技示范户1.8万户。三是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加强与农业科技院校的对接和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载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12年,先后引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18项,新品种21个,全县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6%。
二是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根据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建立了姚店子生姜、兴龙果品、中和花卉苗木、马站大棚蔬菜、四十里生猪、高庄兔毛等优势地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0余处,着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市场建设,配套完善市场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完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和质量检测体系,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推进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充分发挥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作用,引导农民经纪人从单纯的农副产品转手买卖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运、营销一体化经营转变。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县以改善农机动力分布状况,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为目的,以实现农机化社会服务为突破口,通过采用政策倾斜,技术资金全支持,因势利导,优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作业、维修、经营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截至目前,我县拥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376个,其中农机大户20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37个,其它农机服务组织134个,农机经纪人390名,拥有社员3950人,辐射带动农户30200户拥有农业机械4780台(套)服务总收入30000多万元。全县小麦、玉米机收率分别达到98%和49.6%,全县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花生、生姜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5%和46%,全县农机总动力达89.72万千瓦 ,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8%以上。
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示范区农业生产条件
紧抓沂蒙革命老区享有中部地区发展政策和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好政策分析和项目对接,优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化解我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012年,实施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诸葛镇小流域治理项目和姚店子中低产田改造增量项目,开发面积1.2万亩,实施了总面积1100亩的喷灌工程,改良土壤1.2万亩,整修机耕路40公里,栽植百日红、海棠等各类绿化苗木2.8万余株;新发展矮砧密植苹果园3500亩、优质生姜4000亩。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总投资9020万元,共计完成土石方39.91万方,砼方6086方,总工日9.76万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农田面积4.31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率达到60%。同时,加强农业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新发展“一池三改”示范户2800户、大型沼气工程1处。到目前,全县“一池三改”示范户累计达到4.6万户,秸秆气化站达到11处,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7处,联户沼气工程2处,农村户用沼气服务网点69处。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投入和发展,为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七、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户生产相对分散,规模小,机械化水平较低。
2.农产品生产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体系不完善,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3.市场信息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农产品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产品加工储运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
4、土地流转调整规模小,资金投入和效益产出不成比例等问题,成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示范区管理体制,成立沂水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加强管委会与政府相关部门及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的沟通协调,建立完善工作沟通、项目决策和绩效考评机制,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
2、加大经费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落实公共财政倾斜政策,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境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一事一议推动力度,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努力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目标统一、形式多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投入新格局。
3、创新经营机制。坚持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扶持示范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强化政府部门和管委会对示范区建设的组织、监督和服务功能。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开展转包、出租、入股、互换、转让、委托代耕等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推动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集中。积极探索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强示范区与大型超市、城市社区的直接对接,建立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终端的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突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建设。依托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筛选重点园区,认真疏理、包装,加强宣传和推介,切实吸引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能人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搞好许家湖镇兰香埠段千亩林下食用菌示范园区、工厂化养殖高档食用菌示范基地、沂蒙绿源千亩设施蔬菜园区、北方千亩阔叶苗木示范园区、北方千亩桂花园区,千亩设施水果园区、千亩干果采摘园区、万亩绿色生姜园区,沂城街道办事处武家洼段千亩林下食用菌示范园区、红旗山万亩现代果业园区、500亩现代渔业示范园区,龙家圈镇锦程千亩林果畜牧休闲观光园区、寨里千亩草莓示范园区、盆山千亩矮砧密植苹果示范园区,诸葛镇古村5000亩矮砧密植苹果示范园区等核心示范区的新建、扩建、规范、提升。其中,我们将投入300万元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补助资金,吸引社会投资800万元,在许家湖镇沿沂河区域,建设一处集工厂化栽培与陆地栽培为一体的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园区,打造集工厂化栽培、林下栽培、高端珍稀食用菌养殖示范展示、农民培训、食用菌菌包繁育一体的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