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山东省东营市
东营市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在国家农业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东营市积极抢抓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和“以东营为核心区域,部省合作共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重大机遇,加快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步伐,部署开展了“农业重点项目攻坚年”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突破年”活动,加大财政支农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农业转调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2012年,全市共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农业重点项目48个,总投资162.28亿元;已规划建设174个综合类、产业类、精品类现代农业园区和一批家庭农牧场。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407元,同比增长16.6%;实现农牧渔业总产值164.93亿元,按可比价增长4.2%。
一、建设成效
(一)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粮棉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高产创建攻关活动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全市粮棉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建成优质专用小麦基地6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基地7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1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180万亩。2012粮食作物在经历了汛期雨涝灾害后,喜获丰收,预计全市粮食总产82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据农机部门实打测产,小麦、玉米、水稻高产攻关田亩产分别达664.76公斤、784.48公斤、684.38公斤。棉花皮棉总产量16.25万吨,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籽棉306.6公斤,亩产皮棉126.2公斤。工厂化食用菌,已建和在建设工厂化食用菌项目13个,总投资42.1亿元,全市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基地。全市放心蔬菜基地已发展到30处,蔬菜日光温室发展到3.9万个,种植面积达到49万亩;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10.5万亩。畜牧业,标准化畜牧场区达到872处,万头奶牛场发展到3家,预计生猪、肉禽、蛋类、奶类总产量分别为13万吨、20.2万吨、15万吨、24万吨。渔业,2012年预计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0万吨,渔业增养殖面积达到187.4万亩,建成省级以上健康养殖示范场24处。休闲观光农业,已建和在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50个(其中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6个),带动农户3.31万户。林业,11处生态林场已造林10.4万亩,建成冬枣24万亩、桑蚕5万亩、速生林4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蜡良种生产基地。
(二)农业园区化发展实现新突破。按照“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发展思路,整合各类资源,各级各类支农资金优先支持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走在了全省各市前列。目前,全市已建或在建现代农业综合类、产业类、精品类园区174个和一批家庭农牧场,规划建设总面积超过100万亩。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投资10亿元的大地乳业种养加一体化项目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总投资20亿元的泰国正大集团东营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开工建设;河口区总投资16.5亿元的山东正邦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正式签约;市现代渔业示范区20万亩海水养殖已全部开发完成,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各县区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集中打造了广饶新潍高路现代农业示范区、牛庄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批“建设规模大、基础设施好、主导产业突出、科技水平先进、管理运行机制规范、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其中,荣丰食用菌示范园等28家园区被认定为“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优秀示范园区”,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了亮点、探索了路径、提供了经验。全市已建设3个县(区)级和31个乡镇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达19.75万亩。
(三)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现新突破。中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正常运营,年培训能力10000人。东营市农业局与山东大学生命学院/农学院建立农业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东营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成功对接,并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顺利实施,启动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制定了《东营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规划(2011-2013年)》,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共同参与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全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试验示范基地11个,主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围绕粮棉主要农作物,建立高产示范片21个,示范面积21万亩;扶持发展了禾丰种业等7家种业龙头企业,建设棉花、水稻、小麦良种繁育基地6万亩。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70万亩,发布病虫情报80期,预报准确率98%以上。全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1.62万人,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11.25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
(四)农业物质装备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绿化工程已累计投资30多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95.6万亩。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37万千瓦,总值24.6亿元,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95%,其中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100%。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农田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展顺利,改造中低产田2.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旱涝保收标准农田达到175.6万亩。农业信息化工程深入实施,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农业科技短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市农业信息化监控指挥中心建成启用。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到7.6万户,建设示范村25个、服务网点192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基本实现100%。
(五)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经营实现新突破。今年全市有74个农业龙头企业新扩建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70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27个,预计2012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60家,新增30家,实现销售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11%,带动24万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2012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5家,全市合作社发展到76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范围覆盖了粮棉、蔬菜、畜牧、水产、林果、农机等产业,入社农户6.88万户,辐射带动20多万农户从事订单农业和专业生产,分别占农户总数19.66%和58.07%。据估算,2012年土地经营规模比重达到37.36%,生猪规模养殖率96.2%,蛋类规模养殖率94.3%,禽肉规模养殖率98.3%,奶牛规模养殖率96.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稳步推进,农资打假和禁限用农药专项治理活动扎实有效,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始终位居全省前列。积极开展品牌培育经营,全市涉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990余件,中国、山东名牌农产品23个,驰名、著名农产品商标19件,地理标志农产品5件,“三品”认证面积达到160万亩。
(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大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政策体系。成立了由申长友市长任组长的东营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等一系列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二是积极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科研推广机制、国有农场改革等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整合全市培训资源,创建新型农民培训学校,目前已建成村级教学点253处、实训基地143处。创新整合有关农业科研、科技推广资源,组建成立了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创新现代农业投融资机制,在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目前正在探索设立市县两级现代农业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农业部、国家开发银行开展的“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三是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强化增收措施,拓宽增收渠道。
二、创新举措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成立了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东营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综合考虑我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分布,先后制定了《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4年)》、《2012年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年度项目实施方案》,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切实保障高效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二)实行局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用项目的办法建设农业。农业项目,特别是大项目,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具体措施。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开展了“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在全市遴选了11个工厂化食用菌项目、13个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和15个农业龙头企业项目作为2012年农业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08.37亿元),实行局领导联系农业重点项目制度,明确了项目推进责任领导及科室,建立了完善的项目调度推进机制,实行“周关注、月调度、季汇总”,联系领导和科室经常深入一线做调研指导、督促检查,及时了解掌握项目进展、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全市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按期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抓好外地考察学习,理顺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思路。组织有关人员赴江苏省苏州、泰州两市学习考察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综合考虑东营市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实施园区化带动战略,以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把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具体落实到农业园区建设上,重点打造22个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优先支持100个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示范农技服务组织发展,其中2012-2014年按照《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重点扶持发展88个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及示范农技服务组织类示范支撑项目。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园区认定、现场观摩等活动,营造农业园区“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整合各级资金和政策,集中发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高效生态突出、科技水平领先、物质装备先进、综合效益显著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先后组织开展了东营市首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评选活动、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申报工作。目前,全市共有“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76家,“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22家。全市组织农业发展及现代农业园区现场观摩会多次,在引领我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抢抓机遇,超前谋划,发挥“三争”项目资金催化剂作用。抢抓黄蓝国家战略实施和省部合作共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重大机遇,研究政策、吃透精神,加大“三争”工作力度,切实发挥项目、资金在现代农业发挥中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作用。具体工作中,加强调研、超前谋划,建立“三争”项目储备库。实行农业专题调研项目储备制度,每位局领导、每个科室结合工作实际确定一项调研课题,要求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了解实际情况,搞好项目筛选编报,重点编制好符合上级政策扶持范围的重大项目,建立充实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为在“三争”工作中赢得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2012年基本落实省级以上项目资金2.42亿元。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是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还不能满足当前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农业园区用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信贷、科技投入等方面急需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二是随着多项重点项目园区的上马,人才、土地的储备较为紧张,成为制约工程推进和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瓶颈。三是重点园区项目建设资金明显收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投融资平台,我市一些新开工园区项目普遍存在资金缺口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水平低下、投入不足,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科技人才、装备匮乏。五是水利基础设施等物质装备建设滞后,全市现有耕地330.75万亩,旱涝保收农田仅有175.6万亩,与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东营市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黄蓝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为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提供强劲的基础支撑和体系保障。
一是突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下一步,要加大工作力度,搞好配套政策,在农业优势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规划建设22个产业集中布局、多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重点扶持88个主导产业突出、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示范支撑项目发展,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亮点、探索路径、提供经验。二是突破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在稳定提高产能的基础上,重点引导、支持食用菌龙头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向研发、育种、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一体化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当地农民发展食用菌大棚种植,建成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基地。三是突破农业科技管理推广瓶颈。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广服务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引进、吸收、转化、再创新,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四是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每个产业都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格局。在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要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把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作为评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首要指标,引导企业担当社会责任,实现规范和持续发展。五是突破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着力提升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推进我市现代农作物种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六是突破现代农业发展融资难题。积极组织申报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信赖的新型银企关系,有针对性地组织银企对接活动,进一步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
建议国家和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建设用地、融资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帮助解决土地、资金难题,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带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提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