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江西省万载县
万载县2012年国家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区 工作总结
万载县国家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区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有机农业标兵县的奋斗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有机创品牌,绿色上规模,规模化发展有机(绿色)粮油、果蔬、畜禽三大主产业,努力建设能辐射赣西,带动江南的特色鲜明的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现就2012年示范区建设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示范区建设情况
万载县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区地处江西省西北部,全县辖区面积171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0万亩;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比重为86%。2012年万载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循并落实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坚持生态高效目标,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
(一)粮油、果蔬、畜禽三大主产业实现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5.4万亩,比上年增长9.5%,粮食总产量28.1万吨,比上年增产10.6%;其中优质有机水稻播种面积7万多亩,绿色标准水稻12万多亩,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有机(绿色)果蔬种植面积达到4万多亩,比上年增长16.1%,果蔬总产量18.3万吨,比上年增长10.3%。全年共出栏生猪37.6万头,黑兔、黑山羊、三黄鸡年产将近300万(只、羽),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2%,增长比例达14%。
(二)有机(绿色)种养业发展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5.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86元,比上年增加457元。有机农业产区农民人均增收近1000多元。
(三)农业投入增加,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2年全年农业投资近4.3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1.8亿元,参与企业和农民自筹资金投入2.5亿元,占总投入的58%。全县财政收入突破14亿元,比上年10亿元增长40%。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万载国家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坚持生态高效、有机(绿色)标准为特色,突出粮油、果蔬、畜禽三大主产业,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科技推广运用,促进机制体制创新,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展示区,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园,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区。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今年县本级财政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拟动工建设现代(有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精品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设施。全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5万亩,其中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座;改造有效灌溉面积19760亩;基本农田保护率89%;新建高标准大棚及简易大棚面积达1500亩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5万千瓦;农村新修水泥公路360公里;总投资新增1.8亿。
(二)加强科技推广运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为加强有机(绿色)农业生产标准化要求的宣传,先后利用阳光培训、有机技术培训等多个平台,全年培训农民达2万多人次,印发农技宣传资料达10来万份(册)。乡镇全面建设了农技推广服务站所。完善了县、乡、村、合作社联合监控,合作社内部农民联合担保等监控措施和体系,确保了有机产品从基地到工厂、到餐桌的安全达标,万载有机品牌在国际国内一直保持了良好的质量声誉。
(三)创新机制体制,不断提高组织化、标准化水平。全县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96家,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集约经营的农民达7万多人,占有机农业生产区域农民总数的50%,“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模式逐步完善。特别是农民在合作社中形成利益共同体,生产水平、质量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今年县域内的12家有机生产龙头企业和外省外地的9家合作企业,开展的订单生产,总产值达13亿多元,质量安全达标,贸易纠纷也全面消除。有效地保证了有机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四)做强核心区特色亮点样板,带动示范区全面发展。根据《万载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要求,集中人力、物力做强三兴核心示范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定位为有机农业生产研发示范、成果展示、技术培训、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身,启动建设了生态农业旅游新村、有机农庄、创新与研发中心、有机畜牧园、有机果园、有机精品果蔬园、有机水稻展示园、有机垂钓文化园等“一村一庄一中心五庄园”工程,今年实际进资已完成5300多万元。
(五)坚持特色与规模并进,实现生态与高效双收。万载县从1999年开始发展有机农业,通过十三年的艰苦创业,已打造成江南发展有机农业起步早、起点高、规模大、品种全、品牌响的地区。万载的有机大米、有机草莓、毛豆、百合、生姜等果蔬,有机黑兔、黑山羊、三黄鸡等特色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依托龙头企业强力拉动,不断推动上述特色产品规模化发展,全县5万多亩优质有机稻和4万多亩果蔬均获得了比常规生产翻番的经济效益。同时,在生产高品质安全食品中,全县减少化肥、化学农药投入15万多吨,减少了农业面源性污染,转变了农民生产生活理念,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
万载县国家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区聘请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制定了《万载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该规划了“一心、两片、九大功能区”,一心是现代(有机)农业核心示范园区;两片是北部山区的有机生产片区和南边丘陵区的绿色生产片区;九大功能区包括有机(绿色)蔬菜区、水稻区、水产区、畜牧区、果业区、油茶区、精品展示区、休闲旅游区和研发培训区。力争打造能欣赏有机美景,体验有机生活,参与有机生产,品尝有机大餐,采购有机产品,学习有机知识,传播有机技能的集成区。计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将万载打造成中国江南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贸易基地、最美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最具辐射带动力的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培训基地。
(二)做大龙头,做强产业,靠效益拉动示范区建设
以有机(绿色)为基本标准,以水稻、蔬菜、畜禽种养为主导产业,以农民增收为重点。2012年示范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用订单组织农民种植优质有机水稻7万多亩,优质绿色水稻12万多亩;种植有机毛豆、草莓、木姜、百合等名优特蔬菜4万亩;养殖黑兔、黑山羊、三黄鸡等地方名产300多万只(羽)。生产有机(绿色)优质稻谷11万多吨,各类有机(绿色)蔬菜15万多吨。县域内青叶食品、金源农业、千年食品、金世本香、锦江有机食品等12家龙头企业年总产值达到13亿元,实现创汇5600多万美元。示范区内农民年均增收达450多元,有机绿色食品主产区农民增收效益更加明显,人均增收达1000多元。
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后,吸引了大批投资商和采购商来到万载示范区,目前有上海光明集团,广东金友集团、浙江银河食品、天元食品、江西金佳谷物、上海多利等大企业在示范区建设上万亩的有机产品生产基地。有北京中粮集团、清华控股集团等企业看好万载的有机食品加工产业,已有投资开发意向。广东香市菌业投资5亿元的有机金针菇项目已完成注册正式落户万载。有机绿色农业发展后,山区农民放下了伐木的斧头,拿起了耕种的锄头,山林资源得到快速恢复。示范区全面停止了化肥、化学农药和生物激素的使用,广泛推广使用的生物有机肥,推广种、养产业循环,为减少农业面源性污染、恢复农业生命体系提供了示范样板。目前示范区有40多个村庄在开展环境优美乡村、生态新农村建设,全县已有1000多户农民通过开展有机生产摆脱了贫困,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三)把握关键,统筹推进,靠科技支撑促进示范区建设
为保障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示范区注重抓好质量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机制体制创新工作。有机产品质量实行政府依法监管、企业与合作社协约监管、农户之间联保监管。县、乡、村三级建立健全有机生产监管机构,制订出台了《万载县有机生产质量安全和有机品牌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有机农业乡规民约》、《有机生产操作规程》等系列制度措施,建立了两个有机产品检测试验室,极大保证了有机生产的质量安全。结合生产实际,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民开展多层次的有机技术培训,先后与中国农科院、江西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大、上海交大、南开大学、宜春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有数十项生态农业高新技术,有机食品加工技术在我县得到推广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在我区建立了教授工作站。有机产业运行体制我们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极大地规范了利益分配体制和质量保证秩序。
(四)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推动示范区建设快速进位
为充分发挥万载有机产业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基础优势,建设江南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贸易基地、最美的生态旅游圣地、最强的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培训基地,万载县国家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区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农业、林业、水利等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管委会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从农口单位抽调了10多名精干力量到管委会,专门负责示范区建设日常管理工作,并整合农、林、水各部门的财、物等政府资源,投入到示范区建设,以促发展。
2012年,政府共安排建设资金5300万元建设核心园区的果蔬基地设施,河渠道路,休闲观光等设施。总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全县示范区水库加固、渠道建设、农田改造、林网绿化。使高产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8多万亩,达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高标准建设,确保示范区的先进性。示范区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珍惜有机产业十年打造的品牌,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确保建设的科学合理和先进性。我县将按照建设中国江南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贸易基地、最美的生态旅游胜地、最强的生态农业技术科研基地开展建设。
(二)突出建设重点,点面结合统筹推进。一是突出有机品牌和绿色产业的重点,坚持有机食品创品牌、绿色食品创效益,待国际国内有机食品市场发育成熟后,逐步做大有机产业。二是突出有机(绿色)水稻、蔬菜、畜禽主导产业的重点,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和新奇特品种,在做出规模的同时,做好精品亮点。三是突出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重点,力争2013年底建成集农业研发、成果展示、远程信息监测、有机食品质量检测、农业技术培训、科研院校专家工作站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与研发服务中心大楼。
(三)政企多轮驱动,促进示范区建设快速高效。示范区设施化、科技化、机械化、生态化、产业化建设任务艰巨,我们在加大政府投入扶持的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势产业吸纳优质资本和优势人才来加盟示范区建设。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已有广东香市菌业、广东金友集团、浙江嘉善、上海宇田、上海多利等公司在示范区、核心示范园建立蔬菜基地、有机水稻基地及有机芦笋等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