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安徽省颍上县
颍上县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颍上县地处淮河、颍河交汇处,国土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10.38万公顷,人口172.3万,辖30个乡镇、348个村(社区)。今年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建设成效
(一)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通过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粮食生产连续九年丰收,今年粮食总产115.6万吨,同比增长7.74%;全县承建农业部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6万亩,示范片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最高单产分别达到752.94公斤、703.81公斤、854.34公斤、312.6公斤,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全县建立省、市农作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60万亩,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较非示范区每亩增产31公斤,增幅为8.36%。
全县年出栏生猪86.2万头、肉羊31.3万只、肉牛6.95万头、禽类521.3万只,全年肉蛋禽总产达到14.13万吨,生猪、肉羊、肉禽年出栏(产出)率分别达到125%、150%、300%;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6.44万亩,总产量4.33万吨。
已建成万亩设施蔬菜、万亩桑园、万亩杞柳、4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30万亩优质水稻、10万亩优质高淀粉红芋、10万亩瓜棉套种等间作套种、15万亩优质专用玉米、15万亩高蛋白大豆等“八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 “一核、五区、多点”,即以红星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扩展建成包括优质粮食、名特优水产、标准化健康畜禽养殖、无公害蔬菜和观光休闲农业等五大优势产业集中区,辐射带动若干个展示现代农业特征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全县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1个,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8.6万亩、15.6万亩、1.5万亩,农业“三品”抽检合格率100%;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99.3%,蔬菜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
(二)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提高
全年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16处,完成土方760万立方米,全县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达到93.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60.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
全县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达到95.7万千瓦,万亩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138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
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05万亩,每万人拥有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86亩。
(三)科技推广应用不断深入
今年以来,我县与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建设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全面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合作共建黄淮海绿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与中国农科院水稻所合作共建水稻毯状育秧机械化移栽和稻鸭萍共育示范基地,与扬州大学合作共建麦稻两熟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新农村发展沿淮综合试验站,承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小麦、甘薯、芝麻等示范基地,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共建皖北首家院士工作站。
全县30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推广条件建设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在省级红星现代农业示范区组建了3处集动物防疫、农产品质检、农村信息化、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化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支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全县从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人员总数达到783余人,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的农技服务人员数达到21.9人。
全年共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小麦超高产定量栽培技术、玉米叶龄促控栽培技术、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科技示范与推广项目10余项,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8%。
全年共举办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培训讲座186场(次),组织示范现场会131场次,印发多种技术资料17万份,为2.4万手机用户免费提供农技信息服务,培育各类科技示范户900余户、培养农民骨干1500余人,配备村级农民技术员85人,累计颁发农业绿色证书4.8万份,全县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7.6%,农业主推技术覆盖率达到92.8%。
(四)规模经营快速发展
已建成215家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全县规模种植大户(户均经营面积超过100亩)已达到1583户,规模种植面积32.89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21.1%;已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畜禽水产养殖场(基地、户)716家,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化率达到68.1%,水产标准化健康规模养殖化率达到72%。已建成南照大米、三十铺粉丝、黄桥板材、杨湖蒜苔、八里河水产品五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全县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已达20个。
(五)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重点培育了“颍上大米”、“颍上水产”、“颍上粉丝”等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全县省级及以上名牌农产品品牌数量达到3个、农产品商标注册数量达到12个。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产品年加工能力提高到132万吨,年加工产值达71.76亿元,同比增长21.2%;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面积已达到72.5万亩,带动农户达到21.8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1.08%。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290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参加合作社农户比例达到36%,参合农户年均收入均提高2万元以上。
二、创新举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刘树生任组长,县直有资金整合任务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县政府与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做到了人员、经费、职责、任务“四落实”。县委书记刘树生、县长熊德超多次亲自组织召开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多次亲自深入一线指导、协调、调度建设工作。
(二)坚持规划引领。委托湖南壹贰叁休闲农业工程设计院、安徽农业工程设计院、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设计单位高起点编制了《颍上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颍上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省级农副产品加工物流集聚区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主攻粮食、做大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畜禽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物流的发展目标,以及示范带动、梯度发展的发展思路,把全县农业布局划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梯次建设。
(三)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支持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县财政年均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专门用于引导鼓励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政府引导、农民自主、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协会组织”模式,积极探索破解农民增收致富的“五无”(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难题。依托县财政局融资担保公司,扩大担保抵押物范围,为农业业主(大户、合作社)提供5万元以内贷款担保,并给予两年财政贴息,目前已为全县2万多农户提供担保贷款3.4亿元以上,撬动龙头企业和业主大户投入资金近20亿元。
(四)整合资金投入。围绕“八大生产基地”建设目标和“一核、五区、多点”建设规划,农业部门整合资金4550万元,加强了红星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利部门投资3亿元对三大洼地进行了治理,投资2500万元对人民河灌区进行了更新改造;农发部门投资2958万元对2.3万亩白塔湖灌区进行了治理;国土部门投资1.92亿元,完成了10万亩土地整治项目;县政府融资8600万元,建设了八里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
(五)强化考核管理。为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各乡镇和涉农各部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工作进展与成效进行考核量化,排序排位,兑现奖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周督查、月挂牌、季巡检、半年考核、年终表彰”的工作方法,重点督查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人员责任落实情况、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等,并找准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症结”,提出整改意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我县农田基础设施虽经多年投入建设,但由于全县耕地面积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全县仍有39.8%的农田仍然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然因素制约,特别是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我县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急需上级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二)农业科技支撑有待进一步强化。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农业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的原因,也有农民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对新技术吸纳能力弱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我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不下去,生产需求反馈不上来,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缺乏工作依托等,急需上级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彻底解决农技推广“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窘境。
(三)农业产业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首先应该是市场农业,由于没有配套完善的吸引内外资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的政策扶持措施,导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市场活力不强,急需上级出台激活农业产业市场机制的相关扶持政策措施。
四、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一)推进省级红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五十铺、红星、六十铺三乡镇规划建设小麦--玉米轮作吨粮田创建区10万亩;在红星镇宁大村规划建设设施农业(特色蔬菜、设施葡萄)集聚区0.1万亩;在红星镇、南照镇沿小润河流域规划建设以水生蔬菜生产、水禽健康养殖为主的湿地生态农业观光区0.3万亩;在六十铺镇桃花店村规划建设特种养殖产业集聚区;在红星镇郭园村规划建设饲料生产加工、畜禽养殖产业集聚区;依托六十铺镇夷陵工业园规划建设农副产品收储、精深加工、物流运销产业集聚区;在红星镇、六十铺镇、五十铺乡、南照镇规划建设四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完善10万亩小麦--玉米轮作吨粮田创建区农田水利末级排灌设施(含喷灌、滴灌等);规划建设南照镇2万亩小麦—水稻轮作吨粮田创建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以深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小麦旋耕施肥播种一体化机械、玉米标准化种植和联合收获机械、秸秆还田机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机械等。
(二)推进八里河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建设以八里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八里河景区星级农家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农业,构筑多元化、复合型休闲观光农业体系,逐步形成农家体验游、采摘观光游、渔家风情游的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三)推进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项目统揽,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引导发展大米、面制品、粉丝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创建一批省级品牌及国家驰名商标,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品牌带动作用。加大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制定更加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研发中心入驻我县。落实《颍上县促进外来投资暂行规定》、《颍上县招商引资鼓励办法》,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增强外来投资者的归属感。
(四)推进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为农服务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基层农技人员考评制度。引导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基础地位。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共同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带来的利益。
五、有关政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建议出台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具体政策,细化支持内容,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在示范区农业基础建设、龙头企业壮大、规模经营发展、人才引进交流、农业科技应用等方面给予扶持。
(二)加强指导和服务。建议上级相关业务部门和涉农科研院校,加强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培训考察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现代农业发展运行机制和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等问题。
(三)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鼓励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区从事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工作,畅通农业科技人员能进能出的快速通道,促进农业科技人员新老更替。
(四)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加大对以粮食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县奖补力度和对种粮农民补贴力度,提高大宗农产品收购保护价,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加生产比较效益,以市场机制维护农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