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安徽省埇桥区
安徽省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12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推进“4168”战略工程。全区累计实现农业总产值104.4亿元,较上年增加7.9亿元,同比增长8.2%;农产品加工产值170亿元,增加30亿元,同比增长2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增加1170元,同比20.1%,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主要成效
(一)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示范区主导产业以粮食、蔬菜、畜禽为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到111家,产值超亿元以上农业企业今年新增6家,达到25家,其中安特食品产值超5亿元。粮食产业生产及加工产值分别达到30亿元和60亿元,小麦和玉米单产分别达到448公斤和455.8公斤,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丰”,总产达到147.21万吨。同时,皖神、皖麦香等一批粮食深加工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蔬菜产业生产及加工值分别达到24亿元和2亿元,新增百亩良园、曹村奔富金针菇等6个无公害基地认定,“三品一标”认证达到44个,较上年增加21个,“三品”贴标率达到50%以上。畜禽产业生产及加工产值分别达到33亿元和36亿元,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5%。在规模养殖场的带动下,已初步形成符离麻鸡产业集群、顺河朱仙庄生猪产业集群、栏杆杨庄蛋鸡产业集群。
(二)农业设施装备体系日趋完善
2012年,埇桥区水利基础设施投资2.02亿元,累计完成土石方1075万方。建设高标准良田4万亩,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达91万亩。2012年,示范区农机总动力达到204.6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三)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一是良种培育成果得到有效转化。推广新品种52个,其中小麦新品种8个、玉米新品种9个、大豆新品种2个、各种蔬菜优良品种18个,推广面积100余万亩,增收1.6亿多元。二是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今年推广玉米精量播种、小麦低茬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优质安全农产品栽培、农村沼气技术、发酵床养猪、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新技术53项。2012年示范区共建农村户用沼气池600口,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22万亩,累计为农民节本增收1.5亿元以上。
(四)体制机制得到创新
在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上创新,积极培育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三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全区龙头企业发展到197家,较上年增加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97个,较上年增加169个,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个,初步形成“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有效解决“规模化经营难”的问题。在土地管理制度上创新,出台了《宿州市埇桥区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的实施意见》(埇政办[2012]62号),为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部分乡镇服务中心配备了电脑、打印复印一体机、办公桌椅、档案柜等办公设备,完善土地流转的各项规章制度,软、硬件水平得到提升,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40万亩,有效解决“集约化流转难”的问题。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上创新,建立区乡村三级社会化服务网络,成立机械作业服务队、植保服务队等专业服务组织,全面推行“农业保姆式”服务,有效解决“社会化服务难”的问题。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上创新,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宿州市埇桥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六个抵押借款办法(试行)》,利用宿州市融通公司,为百汇食品、栏杆新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担保,采取无质押担保方式已贷款860万;以灰古镇八张村大棚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碾盘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为突破口,创新金融产品,有效解决“市场化融资难”的问题。在农业管理体制机制上创新,成立区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推进各类涉农项目及资金配套打捆、统筹落实。2012年整合各类资金2.4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配套化保障难”的问题。
二、创新举措
(一)开展“两区”共建。埇桥区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时承担宿州市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为此,我区制订了《宿州市埇桥区“两区”建设实施方案》
,形成“两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同步建设局面。
(二) 强化行政推动。为充分发挥乡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埇桥区委选派了6名学历高、表现好、潜力大并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年轻干部到部分乡镇任专职副书记,具体负责现代农业工作。
(三)推进改革试验。埇桥区根据本区实际情况,结合高标准粮田示范基地、帝元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符离烧鸡产业基地、八张设施蔬菜及蒿沟中药材基地、顺河林木产业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升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农业金融制度创新、新型农民培训资源整合和多层次农业企业家培训等五项改革试验。
(四)开展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是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一体化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联合体内部通过签订生产服务合同、协议,确立联合体各方的责权,通过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三方共赢。目前,我区已发展百亩良园蔬菜产业、淮河粮食产业等7个联合体。出台了有关联合体建设的奖励扶持政策,对联合体在土地流转、融资、保险等方面给予奖励扶持,对经过认定的中小型和大型家庭农场分别一次性给予3万元和5万元奖励。
(五)加大奖补力度。2012年,埇桥区严格落实《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有关土地流转、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创新、涉农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等奖补政策,共落实奖补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
(六)严格考核奖惩。按照“每周一汇报,每旬一反馈、每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半年一督查、年终总评比”的工作要求,强化督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推动工作落实。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农业融资困难,影响建设投入。
2、农业保险面窄,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3、农业专业装备结构不合理,微型装备少,大型装备少,专业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4、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人员知识老化,推广手段落后,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几点建议
1、在政策制定上,建议针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在项目实施上,建议重点涉农产业项目,优先考虑安排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
3、在融资渠道上,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打造融资平台,给予示范区金融企业特殊的金融创新政策,帮助示范区拓宽融资渠道,增加现代农业建设投入。
4.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上,建议充实农技推广队伍,保障工作经费,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四、下步打算
2013年,继续以“4168”工程为统领,培育三大主体、发展四大产业,建设五大基地,开展五项试验。
一是抓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农业新亮点。各产业推进组和指挥部办公室要对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不间断督查,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2013年重点协调帝元、韩国松云畜禽加工、符离集麻鸡散养基地建设等项目,尽快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的亮点。
二是抓招商引资,促进产业新提升。加强农业招商,依托我区资源优势,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紧盯上市企业和国家、省级大型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延迟农业生产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抓土地流转,健全服务新体系。抓好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提升区、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软硬件水平,健全规章制度,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为流转双方牵线搭桥。形成从明确意向、洽谈协商、签订合同、合同鉴证、合同备案及资料归档和纠纷调解的全程流转服务体系。
四是抓金融创新,开拓融资新渠道。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等方面设计一些符合金融业要求的农村金融产品,探索和完善把林权、土地流转经营权、大型农机作为抵押物的贷款方式,鼓励金融机构给予经营规范、运作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的授信额度,拓宽农业生产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