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
2012年婺城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婺城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创建于2011年,2012年1月被国家农业部正式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年来,婺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农业平稳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总目标,以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为主线,以农业“两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抓好粮食、畜禽、蔬菜、水产等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努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2012年,预计示范区实现生产总值243.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1393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5.2亿元,农业总产值27.9亿元、增6.3%,农民人均纯收入11856元、增8%。
一、主要成效
两年以来,已整合各类资金5.05亿元用于农业“两区”建设,“两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区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3万亩,在建中1.97万亩,其中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200亩。全区已获批建设汤溪、琅琊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竹马茶花、安地桂花、西吴渔业等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蒋堂生猪精品园等2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目前,汤溪现代农业综合区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蒋堂生猪精品园、东方红经济林苗木精品园已通过省级验收,蒋堂奶牛、白龙桥生猪、雅畈仙缘土鸡、白龙桥茶叶、蒋堂茶叶等5个精品园已基本建成; 野猫畈粮食生产功能区成为首批十个示范性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之一,汤溪镇派溪李畈粮食生产功能区、蒋堂镇西洪村畈粮食生产功能区列入市级示范性功能区。
(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1.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年我区粮食生产以面积和总产的双增长为目标,以加快科技推广应用为重点,各项先进技术、措施得到了有效推广与落实,生产结构调整和品种调优工作稳步推进。2012年下达给我区粮食播种面积30.72万亩,总产量11.5万吨,实际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4.29万亩,总产量13.40万吨,完成商品粮10.1万吨,全区水稻种植面积25.69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7.88万亩,单产360.2公斤/亩,总产28381.5吨:双季晚稻面积8.26万亩,单季晚稻面积9.55万亩。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我区积极整合筹措资金,认真开展农田基础设施修建、实施地力提升、三新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能力等项目建设。今年在白龙桥、汤溪等15个乡镇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25个,面积1.9705亩,其中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7个,面积13705亩,计划总投资3086万元,目前已投资1134万元,完成机耕路修复、新建 35.98公里,排灌渠道新建 53.76公里、修复42.18公里,机埠修建45 座,下田坡405个, 功能区内社会化服务面积2.3万亩。新培育粮油、农机、植保等服务组织22个,新建稻谷烘干中心12个,其中烘干用房2031平方米,仓库6138平方米,购置烘干机17台。预计于年底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2.畜禽产业加快转型。截止2012年12月,全区能繁母猪存栏3.94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14.2%,再次刷新我区历史最高水平。全区生猪存栏38.51万头,出栏生猪57.4万头,生猪饲养量95.9万头;奶牛存栏17267头,牛奶产量52957吨;家禽出栏310.5万羽。全区肉类总产量为52033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5.63%,其中增幅较大的为猪肉,猪肉产量44983.1吨,禽肉产量5386吨,禽蛋产量10874吨,其中鸭蛋产量9185吨,占禽蛋总产量的84.5%。全区建成省级生态养殖示范区9个,国家畜禽标准化示范场4个,建成规模猪场“三元合一”星级生态示范场23家,其中三星以上生态示范场16家。建成奶牛养殖示范场10家,万头以上规模猪场12家。积极开展畜禽良种体系建设,2012年新建省一级种猪场1家,扩建两头乌种猪场1家、年新增供种能力2万头,全区已建有种畜禽场8家,其中种猪场4家、种鸡场2家、种鸭场1家、中蜂种蜂场1家。山区肉牛和优质土鸡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塔石、箬阳等山区为主的肉牛养殖基地,以莘畈、安地、雅畈为主的优质土鸡放养基地。
3.蔬菜产业提质增效。2012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408万亩,其中放心菜基地3万亩,总产量20.8739万吨,产值7.0528亿元;果用瓜种植面积达到1.586万亩,总产量3.3673万吨,产值1.0948亿元。全区形成了一批布局合理、规模较大、生产标准的特色基地。如蒋堂、罗埠、汤溪、白龙桥万亩订单出口蔬菜基地,罗店、箬阳、塔石、莘畈、沙畈的8000亩山地蔬菜基地,琅琊、汤溪等冷水茭白基地和乾西千亩香葱基地等。蔬菜设施面积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区蔬菜设施面积7000亩,其中钢架大棚面积2751亩。
4.现代渔业初见成效。通过实施稻田养鱼稳粮增效工程、养鱼池洁水工程、休闲渔业工程、水产品市场营销工程等四大工程,突出发展甲鱼、珍珠两大优势产业,形成了罗店、罗埠、长山和汤溪的甲鱼养殖区,罗埠、洋埠的淡水珍珠养殖区和罗埠、长山的田鲤养殖区三大区块,涌现了大鲵、长吻鮠等特色渔业基地。全区共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4家,其中省级优秀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拥有全省唯一的省级淡水珍珠蚌良种场(金华市九色珍珠研究所)。2012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1.87万亩,养殖产量0.9万吨,渔业产值2亿元,其中甲鱼产值1.5亿元。规划建设渔业精品园4个。
(二)农业主体不断增强
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68家,其中市级以上26家,省级2家,国家级1家。全年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达13.8亿元。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全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8家,目前全区合作社总数已达817家,星级规范化合作社为51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9家,今年新增市级示范性合作社2家,上报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家,现已拥有合作社成员总数近万名。2012年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共带动农户近7万户,带动基地8.9万亩。
(三)农业设施不断加强
今年以农业“两区”为重点推进设施装备建设。截止2012年10月止,全区共修建农村联网公路44.3公里,完成园区主机耕路建设51.02公里,新建、修复水渠151.7公里,新建保鲜冷库600立方米,新建机埠45座,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5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01万亩,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7提高到0.75,灌溉保证率从80%提高到82%,有效灌溉率达70%。全区新建畜禽舍2.1万平方米,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6万亩,新增钢架大棚、滴灌等设施农业1500亩,新建保障型蔬菜基地面积0.7万亩。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7000亩,其中蔬菜钢架大棚面积2751亩。全面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全区2012年共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510.835万元,共购置农机具达843(套),新建稻谷烘干中心5个,新登记上牌拖拉机120辆。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2.17千瓦,完成机收面积22万亩,机耕33万亩,推广水稻机插2.87万亩,机收率99%,机耕率99%,机械化烘干粮食3万吨。
(四)农业科技深入推进
重点开展了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今年我区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以服务“两区一中心”建设为重点,多线并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年引进新品种30余个,推广运用实用新技术和新模式20余项,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生态种养等各项技术得以推广应用。目前,汤溪省级生态循环示范区已通过省级验收;全区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全年统防统治面积6.1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37万亩,推广配方肥1800吨,推广商品有机肥 4600吨,实施地力提升1.5万亩;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并积极推进先进数字化管理系统、自动喂料系统和自动消毒设施等的应用。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成果丰硕:早稻高产攻关田验收42块,平均亩产462公斤,比全区早稻平均单产高102公斤/亩;单季晚稻高产攻关田验收25块,平均单产709公斤,比全区平均单产高254公斤/亩,其中最高产田块亩产达904.6公斤,创造了我区单季晚稻最高产记录;连作晚稻高产攻关田验收11块,平均亩产574公斤,比全区平均单产高156公斤/亩。
(五)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全区基本建立以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成“区—乡镇—村”三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建设要求,已有乡村兽医41名,已建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3个,已成立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13家,统防统治组织67家,社员1000多户。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考核。婺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两区”建设,将“两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平台和主战场。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两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府办、区委办、区财政、农林、水务、科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增加编制3人,具体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结对联系制度,开展结对联系服务,出台《关于实行领导联系农业“两区”建设工作制度的通知》(婺区政办〔2011〕39号),明确农业“两区”建设的区联系领导、责任乡镇、乡镇联系领导、责任部门、部门联系领导、首席业务指导人员和实施单位同时,区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调研、部署农业“两区”建设,区人大、区政府多次听取农业“两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解决农业“两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困难和问题,为推进我区农业“两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强化专项督查,区政府成立督查组,采取听取汇报与实地考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督查“两区”年度计划、责任落实、建设进度和存在问题等情况,以便摸清现状,为下一步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强化考核,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乡镇农业产业化工作重要考核内容,考核分为18分。
2.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多元投入。按照中央提出的“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区农业转型升级若干政策的意见》(市委办〔2012〕71号),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婺城区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意见》(婺区委〔2012〕93号),今年新增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现代农业,今后区财政每年新增不少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快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的各项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扶持项目,今年申报市级以上项目170余个,已争取资金近5000万元。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吸引信贷资金、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外资资本投资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3.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粮食生产功能区流转土地用于种植水稻,市、区财政出台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鼓励粮食生产,确保示范区粮食主导产业稳定发展。今年全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141.8亩,其中流转连片20亩以上流转年限5年以上的规模经营宗地流转面积9349.5亩,规模经营大户68家,累计流转总面积已达101445.2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38.7%,有效地促进了现代规模农业的发展。
4.强化公共服务,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推进责任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三位一体”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农业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业农村扶贫小额贷款、农信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扩大扶贫小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农户可抵押担保范围,简便农业贷款手续。发挥我区种粮农民合作互保协会作用,为种粮农户提供担保贷款。深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构建农业抗风险保障机制,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今年重点开展乡镇“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水平。积极争取中央、省关于扶持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中央已立项17个,省级13个、市级1个,其中省示范性公共服务中心5个。目前,8个乡镇已完成服务用房建设,日前将完成17个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仪器、设备招投标,并统一配置到位,年内基本完成13个乡镇“三位一体”体系建设。以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为抓手,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完成农业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共建设内网端口20个,完成“两区一田”数据资料上图入库,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214个区块15.80万亩, 2个综合区、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以及2010-2012年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44184亩,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
5.突出科技创新,提升综合效益。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大力推广节约型的耕作、施肥、施药、灌溉、耕地集约利用、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农机节能等技术,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目前,基层对农业“两区”建设不够重视,没有把它摆上重要位置,存在“上头热、下头冷”的情况。特别是乡镇一级人民政府,对农业“两区”建设认识上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上不够积极,不能按照建设规划稳步推进,“两区”建设速度比较缓慢。个别乡镇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农业用地问题也比较突出,育秧、烘干等社会化服务设施的农业用地迟迟得不到解决。同时,农户参与积极性不强。农户对通过功能区建设增加土地种粮收益的期望值并不高。一些种粮大户对功能区建设也缺乏动力,担心建成了基础设施齐全的高质量农田,会提高租金。
2.稳粮压力非常大。农村土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户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考虑土地的租金问题。目前,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租金普遍在每亩600元左右,而种植苗木等多年生作物租金在每亩1000元以上,农民愿意把土地流转给租金高的一方,造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抢地”的情况发生,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压力仍然非常大。建议市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3.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婺城区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意见》(婺区委〔2012〕93号),今年新增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现代农业。但与现代农业发展总体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急需在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
4.功能区管护难度大。一方面地方政府缺少长远细致的规划。功能区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难以统一,随着土地不断升值,功能区土地很难保证长期不被占用;另一方面功能区非粮化趋势明显,功能区内土地流转集中连片需要较大的财政支出,而种粮效益不是很高,农户放弃种粮的思想仍有存在,给建后管护增加难度。
5.农业主体培育壮大困难多。随着农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普遍存在规模小、带动弱等特点。目前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是资金融资难问题,农业贷款抵押物缺乏,农业生产用地都是临时性建筑,无法抵押贷款。
6.乡镇农技推广队伍薄弱。乡镇综合改革之后,原来乡镇农技员、畜牧兽医员、林管员全部归属乡镇管理,导致目前乡镇基层农技人员存在专人不专职现象。特别是乡镇农产品安全监管人员,队伍最为薄弱。同时,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缺少年纪轻、专业强的专业人才,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比较薄弱。
四、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农业“两区”建设资金需求大,在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争取省市支持的基础上,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区农业转型升级若干政策的意见》(市委办〔2012〕71号)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婺城区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意见》(婺区委〔2012〕93号)的要求,明确扶持重点,落实相关政策,把资金集中向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集聚。特别是要积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和技术推广等。要建立农业“两区”建设项目库,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同时,要有效整合涉农部门建设资金,最大限度满足农业“两区”建设资金需求,确保农业“两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2.进一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以及精深加工等,不断提高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坚持内外资并举抓农业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工商资本等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不断优化农业企业结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达标创牌。二是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积极鼓励农业专业大户、农技部门、供销社、农业企业等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户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机制,把合作社建设成为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管理民主、带动明显的市场主体。支持同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联合和重组,着力培育一批“龙头型”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三是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从业者科技文化素质。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返乡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培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引导大学生、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从事农业开发,投资创办家庭农场。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专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的培训,着力提升农业经营大户的科技文化素质。
3.进一步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采取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喷滴灌工程,配套完善灌区沟、渠、路等灌排系统,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要求。通过实施渠系防渗工程和管道灌溉工程,完成功能区灌溉泵站建设及更新改造,完善田间水利配套设施。二是进一步加强地力提升。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大棚设施、智能温室、节水灌溉技术。蔬菜主要发展标准钢架大棚、新型覆盖材料、连栋大棚、喷滴灌设施、诱杀虫装置、防虫网以及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统一布局建设以农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中心,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整合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同时,着力发展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低温冷藏、冷藏运输等设施。
4.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具有我区特色的原产地保护产品标准、无公害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评价标准,促进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积极制定先进的企业标准,为发展名牌农产品奠定技术基础。二要进一步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三要积极抓好农产品质量监管。重点抓好乡镇“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力度,逐步建立并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四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名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实行原产地域保护,积极做好原产地产品保护的申报工作,积极鼓励农业企业注册商标,争创名牌。
5.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以政府为建设主体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体制机制,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有效整合农业、水利、国土、建设、交通、财政等职能部门,形成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不断创新投入机制,鼓励公司、大户、个人和有关单位积极参加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6.进一步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提高区级、强化乡镇、发展村级、延伸户级”思路,不断发挥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作用,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项目,进一步做好乡镇“三位一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社会化服务。积极组建农机、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开展水稻育供秧、机耕机收、粮食烘干、农机维修、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供应、测土配肥等代理服务,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业农村扶贫小额贷款、农信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扩大扶贫小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农户可抵押担保范围,简便农业贷款手续。切实有效发挥种粮农民合作互保协会作用,缓解粮食生产贷款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