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2012年萧山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在国家、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五大农业”(总部农业、强队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服务农业)为发展方向,结合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创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使萧山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全省前列。2012年全区预计可实现农(林)业总产值90.99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五大特色产业产值79.9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87.8%,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20422元、增11%。
一、建设成效
(一)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据初步统计,2012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为63.65万亩,预计粮食总产24万吨,能完成市政府下达的62万亩、24万吨的全年粮食生产任务。
二是蔬菜产业减产增值。由于去年蔬菜销售形势较差,今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下降,为42万亩,总产量110万吨,但价格上涨明显,比上年增20%左右。预计蔬菜产业全年总产值为20.83亿元、增12.0%。
三是水产产业稳步增长。全区水产养殖面积15.45万亩,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为12.9万亩,占全区水产养殖面积83.5%。预计水产业全年总产量5.79万吨、增6%,总产值为10.46亿元、增12.2%。
四是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全区现存栏生猪103.87万头,出栏肉猪161.89万头;家禽存栏350.22万只,出栏1019万只;存栏羊3.87万头,出栏4.08万头。预计畜牧业全年总产值为27.62亿元、增9.7%。
五是茶果产业快速增长。预计林特茶果产业全年总产值3.1亿元、增13.6%。茶叶、青梅等传统林特产业发展稳定,葡萄、蜜梨等水果增产增值较明显,尤其是葡萄总产量达4750吨,产值约7125万元、同比增长65.9%;樱桃、蓝莓等小水果发展势头较好。
(二)“两区”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2年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3个,实施面积2.97万亩,累计已达83个、8.43万亩,新建、修复路、渠、沟27.39万米,修建机埠63个。
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24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7.5万亩园区农业发展。在产业发展计划、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更新升级、政策扶持培育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三)农业设施装备不断提高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全区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的农机服务体系,从耕整、排灌、植保到收获均配备了专业的农机服务;农业机械装备进一步完善,自动播种机、收割机、开沟机、培土机等新型农机具广泛应用。2012年预计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8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88%。
二是高效设施农业加速发展。全区新增6900余亩设施面积,投入资金1.1亿余元,预计到2012年底全区设施面积达到19.1万亩。
(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培育种子种苗产业,引进农作物新品种47只,建设种子种苗工程项目98个,种子种苗的产值已占到农业产值的20%;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在六大产业中推广主导品种155个和主推技术84项;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项目53个,培训农技人员、农民2890人次;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10家。
二是大力推广生物防控技术。继续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2012年开展水稻、苗木病虫等专业化统防统治9.8万亩、比上年增3.3万亩,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建区级农业标准示范园区10个,实施面积1万余亩。制订和推广31只农产品、32张标准化生产模式图,生产面积26.8万亩,到目前为止累计制定134个产品207项标准规范。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蔬菜72%、畜禽90%、水产80%、林特业85%。
(五)农业规模经营不断发展
一是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强龙兴农工程”,着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真正把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设及发展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着力培育了一大批规模型、科技创新型、出口创汇型、加工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有效提高了产业化水平。同时把重点放在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扶持培育有优势、有特色、效益高的农业龙头企业。从我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优蔬菜加工业、做精竹木加工业、做强水产加工业、做大粮油加工业、拓展茶果加工业。
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一定区域内的流转为发展规模经营提供了前提条件。进一步规范农村各项流转制度,实施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以流转承包和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多样化形式将闲散土地集中起来,便于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今年共流转土地1.13万亩,使全区规模经营达到76.88%。
二、创新举措
(一)合力共建,农业现代化发展见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区领导任组长,区级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同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任务明确列入农业农村工作年度考核和区现代农业发展奖考核指标。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区政府进行专项规划,并下发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文件。将全区发展重点按区位优势和传统划分为东北部精品农业区、中部特色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三大精品特色区域,重点建设农业发展平台、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业、种子种苗、区域品牌等五大工程,并明确了各项保障措施。
(二)创新理念,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进
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为主导,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示范区,促进我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特别是萧山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以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耗排放低碳化、产品产出优质化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努力把以10万亩萧山区江东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为平台的围垦农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省内示范”的都市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样板区,使其成为工厂化集约化种养集群区、现代种业集聚发展先行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示范区主要开展了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成主干道路沿线的整治,道路两旁配置绿化设施;示范区整体展示中心建设完成,包括示范区沙盘、宣传片等;示范区内的宣传广告牌和标语等也已到位。建设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水产业三大产业体系,实施精品亮品工程。包括5500亩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工程、东海公司南美白对虾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示范、广绿畜禽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天元蝇蛆处理猪粪及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富惠完全控制型植物工厂及沼液灌溉示范、舒兰农业废弃物处置与循环利用示范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优质农业用地日益减少。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优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通过占补平衡的土地多为宅基地、坡地、园地等,耕作条件较差。同时,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特别是粮食等一些传统的种植业,农民积极性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优质农业用地的正常使用。
(二)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经济社会的突飞猛进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工业“三废”对农业发展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加上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农业生产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三)农业现代化建设需加大投入。现代农业设施先进化、操作自动化、生产清洁化、产出绿色化,需要引进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改变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高效优质的农产品。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的农业生产者还普遍缺乏这样的经济实力。
(四)农业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在管理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方式转变、科技应用等方面仍需加强。
四、下步思路和打算
(一)加强“两区”建设,做出精品亮品工程
1.要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要加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在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苗木等农业经济作物大量发展的同时,要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用地。重点要做好规划建设,落实配套资金,增加投入。对已建成的功能区要严格落实保护政策,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
2.要高标准高起点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抓好已建示范园区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同时,要继续争创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精品园建设,做好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措施。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各级各部门要在政策上向现代农业发展倾斜,安排财政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对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农业机械装备的提升、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等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同时要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外资、各类风险基金、创业基金等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为发展农业拓展空间。要继续推广高效生态种植、立体养殖、“种、养、沼”等种养结合模式,实施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快萧山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为创建“全国一流、省内示范”而继续努力。全面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
(四)强化源头监管,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严格保障农业生产用地。一是要切实保障耕地质量,减少征用优质耕地。二是科学合理规划用地,工业区的划定应尽量远离农业生产区,同时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废弃物对土壤、水、大气的污染,加强对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监测,给农业生产提供一个健康生态的环境。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鼓励农业企业开展“三品”认证,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产品日常管理,积极开展农产品日常检测、加强投入品监管和开展农产品专项整治等。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不断健全以区农产品检测中心为龙头、镇街和生产主体快速定性检测室为两翼的三级检测网络。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防止重大疫病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