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江苏省沛县

日期: 2013-02-04 11:57 作者: 江苏省沛县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2012年沛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沛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

  2012年,在农业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沛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奋斗目标,按照“三化强县、三业富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十大工程为载体,重抓提质增效,突出科技应用,破解生产难题,提升竞争优势,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保持了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2012年县级财政投入农业建设资金2.1亿元,争取省级以上项目资金6.2亿元,共开工建设重点农业项目56个,总投资18.7亿元。全县农业总产值预计115.3亿元,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0元。

  一、建设成效

  (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壮大规模,注重效益。着力培育壮大优质稻麦、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实施“511”工程,2012年粮食总产12.34亿斤,单产、总产实现九连增;肉鸭年孵化3.0亿羽、年饲养量1.8亿羽、年加工肉鸭2.5亿羽,徐州汉藜农畜发展有限公司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创建通过专家组验收,已有50家规模养殖场达到省级生态健康养殖场(基地)标准;建成年效益100万元以上、亩效益3万元以上的规模养鸭(场)小区46个,继续保持孵化、养殖、加工三个全国第一;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5万亩,高效瓜菜复种面积达95.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6.8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2.56%。高效设施农业增幅、增量全省第一,连续4年获得省设施农业先进县称号。二是强化标准,做精品牌。始终突出“三品”认证、基地打造、品牌创建三个重点。2012年申报认证“三品”213个,绿色食品4个,“三品”认证面积达到103.27万亩;“契旭”系列米、“一季春”大米、“科秀龙鸭”、“龙飞地”牌肉鸭连续四年获江苏名牌农产品称号,“沛县狗肉”荣获国家地理名牌标志。古沛“龙飞鸭”、 “沛公”蔬菜、“沛县”大米等一批农产品公共品牌效应凸显。三是项目推进,示范带动。2012年我县确定并全面实施了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13类共56项,其中,按照节点进度已完成11项,分别是1个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区试站和4个蔬菜工厂化繁育中心种苗繁育体系建设2项;耕地质量监测站18个监测点建设1项;农机推广公共服务和农机监理服务中心建设2项;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农业生产标准2项;粮食作物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建设1项;敬安特菜专业特色市场建设1项;土壤墒情与旱情检测网点建设1项;农业面源污染检测站建设1项,完成投资1.87亿元。

  (二)设施装备不断提升。一是生产能力增强。通过进一步配套完善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增强抗灾能力,加强地力建设,建成30万亩稻麦两熟标准粮田;实施土壤地力建设,大力推广秸秆机械还田,整体推进全县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土地深松、水肥综合利用、地膜高效降解等技术,提高耕地内在质量,提高土壤地力,保障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到2012年底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57万亩。二是基础配套完善。农田水利重点实施了灌区节水改造、排河及涝洼片治理、田间节水、河渠生产桥改造、中低产田改造等一批工程,改造灌渠12条,治理骨干河道218公里,示范区有效灌溉水利用率54%。三是农业装备先进。先进装备大面积应用在日光能温室、智能温室、可移动发酵床鸭舍建设上,呈现出规模大、标准高、技术新、效益高、带动强等特点。积极发展大棚蔬菜、工厂化食用菌等设施农业,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36.86万亩。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0%。四是信息覆盖扩大。有效利用沛县农业信息网、“农易搜”等网络信息平台,广泛发布信息,畅通流通渠道,形成了大型批发市场、县镇农贸市场、产地市场、网络市场“四位一体”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互促发展的大流通格局,2012年信息化水平达到90%以上。

  (三)科技应用逐年增强。一是完善培训强农机制。按照“引进一批、培训一批、带动一批、影响一批”原则,培养农民人才。2012年累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8万人,农民培训2500人,农业信息技能培训420人,农村劳动力 “阳光工程”培训350人;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2万户,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6.92万人,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55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全县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40万亩。二是完善服务创新机制。全县抽调千名技术骨干,包挂到园区,工作在田头,开展“进三棚,促增收”活动传技术。2012年共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35个、先进栽培模式10个、新技术16个,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也在创新,在技术上采用了三膜或四膜覆盖保温技术,推广应用了新型生物有机肥、遮阳网、滴灌、喷灌、发酵床养殖等技术,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四)规模经营集聚加快。一是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目前,沛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已集聚中粮集团、六和集团、广西桂柳、浙江黄罐、宁波海通、南京中意等总投资65亿元的龙头企业7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8个,发展订单农业80万亩,带动农户10.5万户,人均增收4200余元。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30亿元。二是组织化水平大幅提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农地股份合作、资金互助合作“三大合作”,2012年新增各类合作组织186个,累计达1485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80%,土地经营规模比重达到82%,生猪规模养殖率87.2%,蛋鸡规模养殖率97.1%,禽肉规模养殖率99.65%,奶牛规模养殖率72.6%。

  (五)体制机制有效创新。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示范区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明确了土地流转方式与方法,确保合理、有序顺利进行,完善了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机制。二是创新生产经营机制。示范区内各个园区、企业和基地与农户建立产业合作的经营机制,有计划地进行科技、产业合作,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利益共享。三是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建设基地,把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纳入全县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实施了“农业百项”重点工程,建立了10个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和1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健全队伍,全县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20余个,农业技术人员785人。强化推广,着力培育示范基地、村和户,推广新品种28个、新技术22项。建立网络,强化培训,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60余期,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

  二、创新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示范区建设有组织、有计划的顺利实施,成立江苏省沛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由沛县人民政府县长任园区管委会主任,农委、发改委、财政局等为成员单位,全面组织协调项目建设。园区管委会下设综合办公室、财政分局、经济发展局、土地规划建设局、招商局和沛县汉源农业发展公司,工作人员由相关单位业务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高标准建设示范区项目。

  (二)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对接规划、突出重点产业、保障生态安全、尊重现状、兼顾长远的基本原则,把优质稻米、生态肉鸭和特色蔬菜作为示范区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将示范区建设总体划分为“三圈五区”的空间布局。三个圈层分别为核心圈、示范圈和辐射圈。五个生产区分别是近郊城市农业区、东部优质粮食主产区、南部高效设施园艺区、西北部高效生态养殖区、微山湖生态农业区。

  (三)优化扶持政策。为加快示范区建设,县委、县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扶持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了简化手续、科技服务、税收优惠、鼓励创业、吸引人才、设施补贴等政策,对各类企业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建设等领域,在土地、税收、信贷、贸易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四)加大资金投入。示范区建设采取“政府引导、部门配合、行政推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模式。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向示范区倾斜,在项目建设、电力交通、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金融部门放宽政策,简化手续,采取建立贷款担保基金对示范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支持。2012年县政府安排2.1亿元以上的县级财政预算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争取上级财政资金6.2亿元,带动社会资金7亿多元用于示范区建设。

  (五)规范建设管理。强化对示范区协调、重大问题决策、重点项目审批和建设的管理。同时,加强各镇和涉农部门协调与分工,强化项目目标管理,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施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配套有待完善。特别是旱涝保收田,工程配套不完善,抗风险能力急需加强。二是运行机制有待创新。部分园区重建设轻管理,机制创新还亟待加强。三是融资渠道亟需拓宽。中小型农业园区融资难度较大,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思路、打算

  2013年,认真学习党的“十八”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以结构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十大工程为载体更加突出园区建设,更加突出科技创新,更加突出质量品牌,突出设施装备,更加突出市场营销,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更高平台上提高县域农业生产综合竞争力,全力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争全省第一批、苏北第一家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加快壮大优势产业。壮大优质稻麦、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2013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其中日光能温室新增1万亩,新增食用菌工厂化周年栽培设施6万平方米,新增优质果品1万亩,生态肉鸭孵化3.0亿羽、养殖2.0亿羽、加工3.0亿羽以上。粮食面积130万亩,实现粮食单产470公斤。

  (二)加快“一区十园”建设。进一步高标建设56项农业重点工程,着力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万亩设施农业观光园等“一区十园”,实施核心区面积超10万亩,亩效益超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超3千元“123”工程。

  (三)加快科技推广应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推广苏式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滴灌、遮阳网、防虫网、避雨栽培设施、大棚耕整机械等新设施、新装备,提升设施农业的可控性、智能化、机械化水平,增强设施农业核心竞争力。每年新增苏式日光温室面积1万亩,高档育苗设施2万平方米;大力搞好农民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四)加快产业聚集经营。一是突出龙头带动。做大做强南京中意、广西桂柳、宁波海通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延伸肉鸭、果蔬、食品三大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300亿元。二是突出市场拉动。加快推进苏鲁粮食物流中心建设,积极推行农企、农超、农校对接,完善大型批发市场,建成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三是突出农合促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农地股份合作、资金互助合作“三大合作”,为农户提供产品营销、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引导农户开展合作生产和联合经营,全面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四是品牌推动。加快“三品”认证步伐,2013年力争新增三品认证100个以上。打响现代农业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农合组织等创建自主品牌,做大做响“龙飞”肉鸭、 “沛公”牌蔬菜、“沛县”大米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安全食品和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

  (五)加快基础配套完善。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搞好黄河故道二次开发,不断提高旱涝保收田面积,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大力推广新设施、新装备,重点在设施的智能化、可控性上下功夫;扩大水稻机插秧面积和设施农业田间耕整机械的推广,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保护农民土地收益。形成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积极性。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集约、集聚、集中发展,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2013年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提高到80%以上;加快农产品经营机制创新,强化基地同企业、超市、大专院校的对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大农业投保力度,不断创新农业的风险防范机制。

  五、政策建议

  (一)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根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要求,建议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负责示范区建设日常管理工作,全面组织、协调、推进示范区建设。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国家和省应增加农业投资,保证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从中明确投资示范区的资金比重。建议农业部及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示范区资金投入、建设用地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帮助解决土地、资金难题,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