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江苏省铜山县

日期: 2013-02-04 11:49 作者: 江苏省铜山县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2012年徐州市铜山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江苏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2012年是开展铜山国家现代示范区建设的第二年。一年来,我们根据“一年打基础,两年树形象,三年见成效”梯次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计划安排,紧紧围绕“引领全省,示范全国”和“率先达小康,建设新铜山”的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新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转变;形成了示范区建设与现代农业同步发展,农民增收与农村和谐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一、建设成效

  (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提升。根据规划,本示范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有3个,其分别是优质粮食、设施园艺和畜禽养殖。本年度这3大主导产业在调结构、促转型,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方针指引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显著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新提升。

  1、粮食生产喜获特大丰收,单、总产“双超”历史。一年来,我们在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通过采取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开展高产创建,实施水稻“三改”、推进规模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使粮食生产在遭受多种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不仅如期实现了“九连增”目标,而且获得单、总产“双超”历史的特大丰收。据国家统计局铜山调查队实产测定结果:2012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7.78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平均单产447公斤/亩,较上年增加36公斤/亩,全年粮食总产88.44万吨,较上年增加6.83万吨。增幅之大均超历史。

  2、设施园艺发展势头强劲,提质增效迈出坚实步伐。 2012年,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作目标,狠抓徐州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全市高效设施农业“2020”工程规划,使全区高效设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质量、效益实现双增。据统计:全年瓜菜播种面积125.6万亩、平均亩产3208公斤、总产量401万吨、总产值69.1亿元、总效益45.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加0.6万亩、168公斤、21万吨、4.1亿元和0.8亿元。食用菌投料量2.7亿公斤、生产各类食用菌38.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3亿元、总效益6.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加0.1亿公斤、0.8万吨、1.3亿元和0.2亿元。设施园艺业日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体。

  3、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规模效益实现双增。2012年全区奶牛奶业、生猪、蛋禽、肉禽等畜禽养殖业,在各种激励扶持政策的促动下,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据统计:预计全年可出栏生猪102万头、出栏家禽3661万羽、出栏山绵羊78.3万头。分别较上年增加11万头、269万羽和1.0万头。出栏肉牛2.96万只、奶牛存栏4.38万头。全年肉类总产16万吨,禽蛋产量7万吨,分别较上年增加1.4万吨和1.06万吨;牛奶产量15.7万吨,较上年减少0.8万吨。牧业总产值45亿元,较上年增加3.0亿元。与此同时,全区畜禽养殖规模化、良种化、设施化、生态化推进工作取得显著进展,预计全年规模养殖户达5000余户,生猪模养殖比重达到85%,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为98.5%、98.8%、90.2%。维维农牧有限公司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徐州绿健公司乳牛场等10多个规模养殖场日趋成为全区畜牧生产的主体。

  4、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在全球经济危机对国内经济发展冲击日趋严重的困难情况下,全区农业综合效益仍保持稳步提升的势头。据初步估算:预计全年可实现农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10.3%;财政总收入可望突破百亿元大关,其中:公共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总量继续位居全市各县区首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可达12738元,增长16.5%。小康社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新突破。2012年全区新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面积8.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5万亩,小农水改造20万亩,土地综合治理5.0万亩,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3.0万亩,有效灌溉率达到95.8%。落实国家农机具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新增各种农机具4800台(套),使农业机械总动力102万千瓦,增长2.69%,综合机械化率87%,提高2个百分点。全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0%。拥有10万亩以上规模连片粮食种植基地4个;万亩以上规模农场2个;100亩以上粮食种植大户520户。完成高标准设施蔬菜(果、菌)生产园建设38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10个,各类田头市场50余个,中型批发市场3个,年交易量100万余吨。与江苏润恒集团协议投资30亿元筹建的铜山农产品物流中心正在进行中。拥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苏台农业合作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标志性园区称号。全区完成“三品”认证有效数总计达到507个,新增“三品”认证203个,其中无公害产品133个,绿色食品64个,有机食品6个。“区有检测中心、片有检测站、村有速测室”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基本建成。蔬菜农药残留、畜产品违禁物残留、生鲜乳违禁物残留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8%、99.5%和100%。全区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占徐州全市的4/5,个数位居全省第一。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9家,年销售额达227亿,利润15亿,分别较去年增长7%和14.6%。培育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6个,注册各类农产品品牌236个,产品远销远销日韩、阿联酋等国。预计到2012年底,全区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综合得分预计可超过90分,有望在苏北率先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

  (三)科技兴农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实现新提升。2012年全区共引进、示范推广各种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185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1%,主要畜禽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均位居全省前列。全年示范推广各类先进农业实用技术35项,引进、推广智能温室物联网控制、塑盘机械播种、智能机器人嫁接等新工艺、新材料10余项,使全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位居全省前列。全年开展各类作物主要病虫草害防治面积1500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4.5万吨、蔬菜损失1.2万吨;推广测土配方肥应用面积220万亩,配方肥施用量6.8万吨,全年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8.2万人次、创业培训3000人。

  (四)舆论宣传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引领作用开创新局面。一年来,示范区先后召开各类专题会议5次;印发简报6期;投资数十万元制作各类道路、园区标志宣传牌30余个;通过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徐州电视台等10多家新闻媒体对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广泛的舆论宣传,使示范区的知名度、影响力显著增强,至2012年10月底,国内50多个党政和农业系统考察团先后到铜山参观考察;吸引大批中外客商来铜山考察、洽谈投资事宜。特别是2012年全国春季农业工作现场会议在徐州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及参会的200多名代表对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所有这些都表明: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经成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在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上开创了新局面。

  二、创新举措

  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启动以来,我们始终按照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思路,积极进行观念、技术、政策创新,努力寻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路。

  (一)强化规划引领,打开全新发展空间。一年来,我们根据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全面分析区域自然禀赋、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和区位优势,坚持用未来的眼光、现代化的标准和工业开发区的理念,在上年完成示范区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区财政又安排300多万元专项资金,聘请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徐州建筑设计院等单位,精心编制完成了5个示范区建设单项规划,其分别是《江苏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总体规划(2011-2015)》、《中国农科院铜山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详细规划》、《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规划》、《铜山国家农业示范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规划》、《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沿湖优质粮食产业园建设规划》、和《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许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等。这些规划编制的完成,不仅有效打开示范区全新的发展空间,而且使示范区建设真正做到了有方向、有目标、有图纸、有措施。

  (二)强化重点项目实施,增强跨越发展动力。一是着眼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组织实施了“八项工程”。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粮食稳定增产工程、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生态畜禽规模养殖业建设工程、全程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工程”。二是立足于区域集中、产业集聚,认真编排了50项年度农业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23亿余元,其中区财政投入1.9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不仅可新增高效农业15万亩,而且使月亮湾、纳帕溪谷、瑞克斯旺等10多个各具特色的综合科技示范园区应运而生。三是立足加强龙头带动,大力培育农业规模企业“火车头”。通过重点扶持,主动服务、跟踪落实等手段,完成创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位居全省第一;完成省市级龙头企业创建35家。据统计:这些龙头企业,上半年共实现销售额157.9亿元,带动31.8万农民实现增收。四是立足于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培育农村合作组织“领头雁”。引导全区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86个,入社社员22.1万户,覆盖全区75%以上农户,约80%的农产品通过他们销往全国各地。

  (三)强化科技成果应用,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一是实施农科教联动战略,抢占产业发展技术高端。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太空技术研究院、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农科院、淮安农科院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技术开发联合体、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成果展示基地6个,开展各种技术研发10余项。二是积极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全面促进设施装备上水平。以优质种苗产业化开发、推广温室智能系统、工厂化水产养殖、现代设施化畜禽养殖为手段,大力推进现代高新农业的建设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瑞克斯旺等年产300万株以上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10余个,茄果类、瓜类集约化育苗率85%以上。培育粮食新品种5个,年销售种子6000万余公斤,辐射周边河南、安徽等多个省份。一批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在全区广泛应用。如: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引进的太空椒、太空茄等太空品种;汉王月亮湾生态示范园引入的物联网大棚控制系统和种苗组培实验室;铜山清纯现代农业博览园引进的气象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等,使产业园处处呈现出一派现代化的气息。徐州康华食用菌公司引进的杏鲍菇周年工厂化生产系统,每天可生产成品菇3吨,净利润达1万元。棠张镇夏湖蔬菜育苗中心引进的全国第一台蔬菜苗嫁接机器人,使蔬菜苗进行智能化无菌嫁接,嫁接速度达800株至900株/小时,比人工嫁接工效提高6倍以上。通过政策扶持建成 “铜山标准日光温室”10万余亩、智能温室(食用菌周年生产厂房)13万平方米,卷帘机、小型园艺耕作机械等装备的普及率达到60%以上。大量先进实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推广,正成为铜山农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引擎,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三是积极对接“蓝火计划”,搞好人才引进与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张集职业中学和区农广校等教育资源,培育10多万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拿证职业农民”,挑起了铜山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梁。五是大力开展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保障农技服务高效便捷。严格按照中央确定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规定,全力加快“五有”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及时高效的政策、技术和信息保障。目前已按标准建成12个,其余8个也已全部落实了办公场所。

  (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破解资金筹措难题。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和“三化”统筹,农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在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牢牢抓住招商引资这条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加大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为此,区财政先后投入资金1.6亿多元,按照标准日光温室每亩补助1.5万元、钢架大棚每亩补助3500元、智能温室每平方米补助350元、食用菌周年生产厂房每亩补助6万元的标准对设施农业项目予以扶持奖励。安排1.9亿元对重点项目和典型园区进行补助,带动各类社会资金20亿多元投入示范区建设。与此同时,通过广泛组织开展各种招商活动,吸引大批有实力的企业来参与示范区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汉王月亮湾生态农业示范园等特色示范园10多个;正在洽谈的有10多个;已经签订合作协议的有汉王台湾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徐州国际花卉中心、张集农产品物流园和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园林树木引种驯化生态利用示范园等。另外,为了拓展筹资渠道,目前我们就成立“徐州铜山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徐州铜山现代农业发展基金”事宜,正在与天津恒久碧能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扬州集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洽谈,有关合作意向性协议已由区政府签订,具体合作事宜正在考察论证之中。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土地流转成本高,难度大。随着物价的上涨,尤其是农产品不断提价,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要价越来越高,特别是城市郊区,每亩流转费用已超过1500元以上,许多企业、大户感到无钱可赚,投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示范区规划的落实。

  (二)建设资金缺口大,筹措难。建设高标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以一批重大项目为支撑,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当前经济景气度不高、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筹资如此多的建设资金十分困难,导致示范区目前有许多规划的建设项目无法快速推进。

  (三)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来抓。但目前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家农业示范区的组织机构建设远不如工业开发区和高新区那么重视与完善,急需加强。

  三、下步推进的思路和打算

  2013年将是基本完成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的攻关年。 为此,我们将根据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及争进位、快发展,奋力开启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总体要求,以又好又快为导向,以基本建成国家一流农业示范区为目标,以提升科技含量、增强示范引导作用为抓手,继续实施一批重大建设工程为抓手,矢志不渝推进全区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确保如期完成示范区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各项任务。具体工作为“突出五个重点、力争实现五项重大突破”:

  一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力争在示范区环境条件改善上实现大突破。特别是着力抓好汉王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展示与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张集农产品仓储物流与加工集聚和沿湖优质粮食园三大板块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努力使道路、林网、河流、村容村貌等环境条件均有明显改善。

  二是以产业招商为重点,力争在多元化筹融资上实现大突破。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原则,继续编制示范区招商重点项目规划,组织强大力量面向国内外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户示范区。

  三是以专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力争在培育发展新型产业上实现大突破。将围绕农业科技和设施工程技术创新,提升示范区设施装备水平,集中地方财政补贴资金,安排各类重点建设项目50-80项,着力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明显、技术先进、投入集约、产出高效、管理规范、示范作用明显的现代特色产业园区。

  四是以搞好重大农业项目计划编制为重点,力争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扶持上实现大突破。将牢牢抓住未来几年国家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的良好契机,重点围绕国家、省设立的各种农业建设和财政专项项目,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支持。

  五是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力争在不断提高示范区建设管理水平上实现大突破。借鉴其他示范区管理机构设置的办法,进一步充实完善管委会常设机构的人员与职能。同时按照公司制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搞好徐州铜山现代农业管理投资公司的运作,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几点建议

  鉴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推进农业现代化均是崭新的工作,各地均无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取。为此建议:

  (一)多一些顶层设计指导。农业部应经常组织有关专家和各示范区有关人员对示范区建设的模式、标准、考核办法等进行研讨设计,特别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各地在示范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展研究,帮助基层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多一些政策资金支持。虽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但作为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向党中央、国务院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资金投入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建设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