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黑龙江省五常市
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建设情况总结
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最南部,幅员面积7512平方公里,辖11个镇、13个乡、260个行政村,人口103万,其中农业人口72万。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8.5万亩,其中水稻200万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水田生产大县,素有“张广才岭下的水稻王国”的美誉。
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按照“强基础、建基地、兴产业、创亮点”的要求,全力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取得较好效果。
一、建设成效
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实现61.7亿斤,同比增长16.3%;农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同比增长15.4%;农村人均纯收入实现12234元,同比增长20%;农业投资总额实现58.3亿元,同比增长18.8%。
一是优势产业主导地位不断提升
示范区水稻、玉米、蔬菜、畜牧四大产业发展迅猛,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已成为五常农业的支柱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特色经济业同步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更加合理。2012年通过实施水田扩稻工程,示范区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200.7万亩,优质稻谷总产29.9亿斤,实现产值59.8亿元;五常大米在2011年中国国际粮油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五常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的称号,2012年,五常大米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痛过产业结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到183.4万亩,玉米总产31.67亿斤,实现产值29.76亿元;通过北部旱作区设施蔬菜园区建设,构建了“南稻北菜”产业格局,全市蔬菜产业已经发展到9个乡镇,专业村屯达到51个,专业户达2.4万户,总面积发展到22.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万栋2.7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35万吨,实现产值21.6亿元,新建现代化养殖小区28个,其中犇牛牧业投资兴建万头奶牛养小区1个,年产值8000万元,目前,全市拥有畜禽养殖专业户2.8万户,养殖场(大户)996个,牧业小区78个,全市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率达到94%,畜牧业产值实现38亿元。水稻、玉米、蔬菜、畜牧四大产业产值分别占示范区农业总产值的40.46%、19.84%、14.4%和25.3%。
二是农业设施装备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共投入资金254937万元,完成灌区渠首建设1处,干支渠硬化137公里。完成土地整理15.5万亩,建设标准农田20万亩。建设1处集农业、畜牧、水产综合农产品质检站。搭建了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建设高标准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育苗基地14处。新建水稻标准化育苗大棚18000栋,集中育苗小区118处。建设现代化蔬菜小区2个,新建蔬菜温室6000栋,面积12000亩。建设现代化养殖小区26个,其中万头奶牛养小区1个。新建大型农机合作社21个,新增各类农机具3900台套,使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19.6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达到29.3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7%。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水平不断提升。
示范区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通过加强良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良种化率,示范区良种覆盖率99.9%。通过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示范区科技贡献率达到60.4%,比2011年增长2.6个百分点。
智能化浸种催芽,标准化大棚育秧、机械钵体育苗,超稀植摆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在示范区得到了普遍应用。达到了生产设施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对引导农民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规模农业、集约农业、现代农业转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集成科技成果实施,水稻平均单产达到752公斤,增产近5%,增加效益36亿元。
四是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深入实施“百个合作组织带动工程”,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集中、向合作组织集中、向种田大户集中。2012年示范区土地流转合同签订面积130万亩。全市种植50亩以上耕地的大户达到8491户,耕种面积65.8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16.1%,其中耕种500亩以上的158978户。民乐乡丰粟有机水稻合社是黑龙江省第一家有机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达到798户,经营土地6万亩,辐射3个乡镇。八家子靠山村石振民、拉林镇北土村韩雪山等经营万亩以上耕地的农户有30余户。
五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
引进培育了中粮集团、东方集团、中良美裕、葵花阳光米业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和常庆乳业等牧业龙头企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大型龙头企业与24万农户签订产销协议,覆盖耕地面积180万亩,农民因订单可增收近2亿元。
通过探索农业生产投入、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体制机制,建立了符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全市合作组织发展到1186个,牵动基地215万亩,牵动农户13.8万户。
二、创新举措
(一)成立组织,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领导
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市长为副组长,农业、发改、财政、国土、水务、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及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组,采取政府推动、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全力推动示范区建设。建立目标奖惩机制,跟踪问效机制,末位淘汰机制等项建设激励机制,确保工作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编制详细建设规划,引导示范区科学发展
围绕五常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理清思路、细化措施,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专家,进一步编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详细建设规划。做到高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确保规划目标科学、措施可行。切实发挥规划引领发展和规范建设的作用。
(三)集中财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建立了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落实了公共财政倾斜政策,确立了地方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入等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积极争取中央、省及部门专项资金,由市政府整合财政、发改、农业、水利、土地等部门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将各类支农资源捆绑使用,投向示范区,最大程度发挥各类支农资源要素的聚合效应。
完善了税收、信贷、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境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对盈利性的项目,采取自有资金投入、招商引资及贷款相结合的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形成了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的产业投入新格局,有力地保障了示范区建设的资金需求。两年来,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共得到资金投入25.4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每年不少于13000万元。
(四)科技支撑,发动加快建设引擎
一是加强科技成果孵化集成。加强与省内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通过实施千户示范工程、高产创建工程,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各种有效措施,加大了先进实用技术的孵化集成、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中心、职教中心和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的师资力量,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我们制定了《五常市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五常市绿色食品水稻栽培模式图》,并围绕标准化技术规程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两年来开展科技培训60万人次,切实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三是加强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良种、良法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智能化浸种催芽,标准化大棚育秧、机械钵体育苗,水稻立体种植、秸秆还田生态利用、有机稻田稻糠灭草技,水稻床土隔寒育秧技术、高光效栽培及宽窄行高效技术,水稻节水技术及暗灌暗排核心技术展示等现代化种植技术在示范区得到了普遍应用。对引导农民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规模农业、集约农业、现代农业转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五)创新体制机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推动建立“产业联合体”。是一种以合作社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农村能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农民用土地以股份合作形式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创办专业化基地和工厂,不但提高收购价格,还要进行二次返利,从而形成现代经营新格局。二是实施了“百个合作组织带动工程”。通过加强百个合作社规范建设和运营,利用百个合作社的创新理念,经营模式,社员收益等鲜明实例,来引领周边更多的农户参加合作组织,实现规模经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五常是农业大县,有百万人口,虽然通过整合资金对农业投入力度加大,但财力有限,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是农民素质仍然较低。我市虽然农民培训投入较大,但广大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三是规模化经营步伐迟缓。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不同意,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以实现,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
四是产业水平仍待提升。现代化农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还需健全,农产品深加工结构有待优化,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社及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还需深入推进。
四、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五常市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禀赋良好;稻米产业规模、品牌和技术等优势非常突出,发展基础雄厚,具有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越条件。未来一段时期,五常市担负着为区域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思路、模式和经验的重任,在提升优势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一)推进思路
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原则;树立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目标,明确“强基础、建基地、兴产业、创亮点”的发展方针。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运行、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模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立足区域优势,以基础设施、全程机械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工流通、技术支撑体系为重点;以创意农业、多功能农业为创新点,聚集资源,强化建设,形成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和区域农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打算
为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强基础、建基地、兴产业、创亮点”的发展目标,针对新形势和任务要求,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突出以下内容:
一是根据国家示范区布局总体安排,围绕未来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整体定位,充分体现和发挥示范区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是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围绕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和未来的主攻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聚集资源,提高主导产业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带动能力。
三是根据当地生产条件、环境承载能力、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明确发展规模水平,并确保五常市稻米产业在区域和全国处于发展的前列,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是围绕示范区的主导产业,科学谋划相关产业链的构架,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确定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和重点建设任务,引导示范区现代农业的拓展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
五是探索出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生产投入、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体制机制,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形成农户与市场更加有效的对接机制,建立符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五、有关政策建议
建议国家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投入力度,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有力财政支持。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希望尽早出台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政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及科技创新、农民培训、农技推广和鼓励科技人员在示范区创业等项政策,推动示范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