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吉林省榆树市

日期: 2013-02-04 10:29 作者: 吉林省榆树市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2012年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总结

榆树市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10日

  今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科技集成,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平稳、快速发展。为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推动吉北中心城升位崛起提供强大动力。

  一、示范区建设主要成效

  (一)主导产业持续发展。2012年,全市作物播种面积为562.5万亩与上年持平,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9.5万亩。通过省抽样调查大队测产,全市粮食总产达到83.79亿斤,同比增长35%以上。全年落实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56011万元,深松深翻补贴资金2200万元,三大作物合计投保面积200万亩,农民自交保费800万元。全市牧业总产值有望实现65亿元,牧业小区达到763个,生猪、肉牛、家禽分别可发展到640万头、169万头、和4760万羽,肉、蛋、奶产量分别可达到30万吨、2.4万吨和0.75万吨。园艺蔬菜总产值实现65亿元,棚膜蔬菜园区达到97个(部级园区6个、省级园区18个),其中新建25个,新增大棚7000栋,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3万亩。全市投资2.6亿元,新建打电机井1931眼,修路9800延长米。长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8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有望突破200亿元。预计到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2亿元,同比增长20.2%;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2.56亿元,同比增长25%;地方级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02亿元,同比增长33.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00元,同比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07元,同比增长19.3%。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今年,根据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投入1.4亿元,在五棵树、八号等12个乡(镇、街道)落实指针式喷灌机371台,覆盖农田20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18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2%。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1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5万台,共计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亿元。已建成固定资产超过50万元的农机大户223个,新增农业机械5688台,发展农机合作组织154个,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达200万亩,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落实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资金540万元,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1340个,超额完成340个。新农村累计投资3163万元,完成了对36个示范村建设。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资金300万元,分别在五棵树、泗河两乡镇规划建设了总容量8000多吨的各类保鲜储藏窖165个。全市新建牧业小区32个,省级奖补小区29个。粪污无害化处理标准化牧业小区45个。新建农业站6个,畜牧站7个,改建畜牧站5个,落实资金697.5万元,五大疫病的免疫率达到100%。正榆亿只鸡产业项目已累计投资3亿元,确定选址79块,五棵树永吉村、互助村两个养殖场建设已完工, 7月28日已经出栏第一批肉鸡。

  (三)科技推广不断加强。水稻实现早育苗、早插秧。90%农户做到了秋备苗床土。新建标准化水稻育秧大棚6267栋,落实补贴资金1728.5万元,并在大岭镇新建水稻工厂化育苗设施1处。“三大”主推技术全面铺开。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65万亩,农田统一灭鼠和赤眼蜂防螟实现全覆盖。高产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落实万亩高产示范方49个,其中国家万亩高产示范方25个。保护性耕作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242台,落实保护性耕作面积40万亩。对全市发生稻水象甲疫情的22个乡镇进行统一防控,防控面积36万亩次,防效率达到85%以上。通过采取“引、繁、育”三个相结合方式,建立生猪良种扩繁场1处,完善16个猪人工授精站建设。

  (四)规模经营不断扩大。预计到年底,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将达到800个,产值突破20亿元。通过重点推广土地托管经营、合作社统一经营和“龙头企业+合作社”,这三种模式,使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50万亩。如五棵树田丰农机合作社统一托管农民土地8420亩,五棵树镇合发村农机合作社统一经营农民土地6750亩,蓝河坝公司和合作社联手租种农民土地56500亩,年经销优质大米2.5万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五)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对全市28个乡镇街、388个村、27万农户继续开展种子入户终端管理,有效避免劣质种子流入生产环节。完成全市2.6万生猪养殖户近15万头能繁母猪上报审批备案工作。从“管、查、处”三个方面出发,通过严把产地、屠宰、市场各个检疫环节关口,使检疫面和检疫率均达到100%。截至目前,在我市登记备案的外埠饲料生产企业达到73家。同时有88家兽药店顺利通过兽药GSP认证,“瘦肉精”检测合格率达到100%,抽检兽药检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

  二、示范区建设创新举措

  (一)全面完成玉米科技示范园建设。投入220万元,在环城乡平安村建立600亩的玉米科技示范园,承担国家、省、市10余项品种试验、展示、鉴定项目,在园内落实玉米组合24500多份。在品种测试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被暂定为平安169的品种,在今年台风登陆的过程中,该玉米品种一株未倒,并且在已经达到完熟时,植株依然保持绿色、水分充足,未发现病虫害。预计在明年进行产量评估后,可以全面投放市场,到时可明显提高我市玉米抗性,从而全面提升全市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农业两站建立了示范和高产攻关田。今年为了使基层农业站、农机站重新“站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市财政投入112万元,在全市28个乡(镇)街农业站、农机站共落实示范、高产攻关田面积3004.5亩。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解决了多年乡镇科技推广存在的断层问题。

  (三)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在全市445个自然屯开展农村深度治理工作,使农村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理,积造了大量优质农家肥。通过一年的努力,建成34个长春市级生态村,48个榆树市级生态村。

  三、当前示范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财政收入相对较少。榆树由于没有资源、区位、人才优势,工业发展始终滞后,财政收入上不去,一直困扰着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绝大多数农民只种地不养地,造成土壤有机质严重下降,土壤板结问题日趋严重。玉米秸秆得不到妥善利用,大量秸秆以焚烧方式处理,造成资源浪费。常年单一作物连作,造成土壤病虫害加重。

  (三)规模经营受到制约。目前,70%以上的粮食生产主体仍以分散的农户为主,规模经营相对较小,很难实现粮食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

  四、2013年示范区建设工作安排

  2013年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的想法是: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以率先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围绕“三大工程、两大基地”,全力推进吉北中心城升位崛起,努力把榆树建设成粮食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

  (一)目标任务

  2013年,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8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机总动力达到115万千瓦,农机保有量突破4万台(套),高标准农田覆盖面积达到200万亩,全程农机化示范面积突破250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00万亩。生猪发展到 660万头,黄牛发展到 175 万头,奶牛存栏 2.8万头,家禽发展到 4790 万只,畜牧业总收入实现70亿元。棚膜蔬菜突破5万栋,蔬菜产量达到45亿斤,产值突破55亿元。

  (二)主要措施

  ——粮食生产方面。一是推进粮食生产持续增产。“三大”技术实现全覆盖,落实万亩高产示范方50个,落实保护性耕作70万亩。同时投资1亿元,加快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使之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二是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利用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机插、机收等机械倾斜,新增全程农机化面积50万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三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引领榆树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四是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主推土地托管、合作社统一经营等7种典型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使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00万亩。五是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加快玉米制种生产基地,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农村户用沼气池等项目建设,让这些项目早日达产达效。六是充分发挥乡镇“两站”作用。为乡镇两站配备一台“机头”和 “机尾”,使每个乡镇示范、高产攻关田面积在原有基础上都达到150亩以上,托管面积不低于1500亩。七是推进农资市场的全程监管。坚决将不合格的种子、化肥、农药拒之农业生产之外。

  ——畜牧业发展方面。一是加速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着力抓好小区园区建设。二是加速推进防控制度化,着力抓好动物防疫工作。三是加速推进畜群结构调整,着力抓好畜禽良种化。使三元杂交猪的比重达到95%。四是加速推进质量安全化,着力抓好规范执法。重点抓好“瘦肉精”等违禁投入品和乳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工作。五是加速推进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抓好畜牧业生产。

  ——园艺特产方面。以提高产能、提升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为目标,对上积极争取政策、项目性支持,新建棚膜蔬菜园区25个,面积7000亩,推广高新技术10项,改造老园区20个,创建蔬菜品牌3个。

  五、具体建议

  (一)国家投入的示范区建设资金应集中使用。示范区工作,应根据每个县的工作成效和创新情况,按照以奖代投的方式给予支持,不撒胡椒面,真正发挥国家示范区建设资金在项目中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国家对示范区建设应加强指导。示范区建设是一项新生事物,对各地在示范区建设中创造的一些好经验、好作法,能否通过会议、专刊、交流的方式,让大家彼此得到借鉴,实现信息共享。

  (三)国家应营造良好的示范区发展氛围。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甚至需要几代人做出不懈的努力,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示范区建设才能走的更快,走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