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辽宁省海城市

日期: 2013-02-04 10:22 作者: 辽宁省海城市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辽宁省海城市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辽宁省海城市人民政府

  2012年,海城市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统领,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打造海城农业发展新优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无论从区域优势、产业特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城乡统筹发展上,在全省都处于领先地位,突出了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彰显了强劲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一、建设成效

  (一)主导产业优势不断提升

  依托全市地理地貌自然禀赋,按照“东部果园子、中部菜蓝子、西部米袋子”的空间布局,目前已经形成了三大区域(东部山区、中部平原、西部沿河)、四大主导产业(粮食、蔬菜、南果梨和畜产品)的生产格局,并且具备较大的规模优势,主要产品产量和生产率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位居中上游水平,主导产业清晰,产业发展基础雄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较快。2012年,主导产业增加值为38亿元,占全市农业增加值比重的82.2%。

  1、粮食生产。今年我市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洪灾和风灾,农作物大面积总受灾,总受灾面积64万亩。面对不良气候影响,我们主动出击,迅速行动,组成抗灾减灾工作组,分赴各镇区全力救灾,落实抢种下茬、修复温室、叶面喷肥、病虫防治等减灾措施,为全市取得抗灾救灾的决定性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受极端天气影响,我市粮食产量与去年(为粮食丰产年)相比有一定幅度的减产。但由于春季以来农业各项增产措施、万亩丰产方、水稻促早熟防病虫等措施的有效落实,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同时由于防灾抗灾措施及时、得力,大大减少了农民的损失,对确保今年粮食产量没有大的波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粮食产量将维持在55万吨左右。

  2、设施蔬菜生产。2012年全市计划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万亩,新建设施小区373个,其中温室346个,冷棚27个。今年,我们将设施农业的发展重点从过去注重数量增长转变为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层面上来,实施“小区精品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战略。全市2012蔬菜年产量145万吨,蔬菜商品率达到95%,成为东北三省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3、畜牧业生产。2012年,省级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总数达到182个,生猪、家禽年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头、6000万只;肉类产量12.5万吨,禽蛋类产量25万吨。

  4、水果生产。全市2012年水果种植面积46万亩,总产量18万吨(受洪灾影响减产,最高产量为2011年22万吨)。特别是海城的南果梨通过了国家原产地保护,同时被国家列为优质梨最佳产业带、国家级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梨产业龙头县”。2012年,海城市南果梨面积达到33万亩,产量12万吨,总产值实现8亿元。

  (二)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先行的原则,以引水上山、农田设施、生产设施等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青山工程、抗洪排涝、大型泵站改造、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工程,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强化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改善生产条件,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

  1、沿河农田水利建设。2012年完成了西部沿河镇区排水沟渠清淤工程。12条小流域治理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8座大中型泵站改造计划已上报待批。同时,今年争取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配套罐排沟渠建筑物936座,整治罐排沟渠50条,渠道衬砌4公里,完成总投资1050万元。

  2、林区青山工程建设。全市整合林业、国土、水利相关部门的惠林惠农专项资金、工程资金和物资共约计3300万元(林业局2200万元、国土局1000万元、水务局100万元),重点实施了东部山区小开荒、超坡耕地还林工程,目前我市1万亩小开荒的治理任务已超额完成。特别是我市已经完成了5个镇16个村18个小开荒精品工程的流转和苗木栽植工作,总计1.27万亩,栽植苗木100.6万株。

  3、菜田滴灌节水建设。节水滴灌工程是继设施农业后又一全省推进的重点农业工程,去冬今春新增节水滴灌面积1万亩,全部落实在耿庄镇。6月份,地下管网、首部工程、地上管网都已铺设安装完毕,共打深井8眼、配电9个台区、安装大小首部33个,配备柴油动力发电机4台套。项目总投资1350万元。

  4、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在农高区新建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2处,共4万平方米,年新增供苗能力8000万株。

  5、农业机械装备建设。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全市拥有各类拖拉机保有量8385台,农机具13534台(套),农机总动力达62.6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44.7千瓦,示范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9.2%。特别是率先在耿庄农高区应用大蒜收获机械,实现了大蒜的机械化收获。

  (三)科技推广力量不断增强。

  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有效地整合了农技推广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人力资源,从而使全市的科技推广力量不断增强。首先是完成了全市27个镇区农科站三权归县体制改革工作,统一归农经局管理。其次是把对镇区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职能纳入农科站,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原来农科站牌子基础上加挂“镇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牌子。三是大力扶持以三星生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科技,积极鼓励开展科技研发,并依托辽宁农科院的技术支撑,在农高区(耿庄镇)建成了科技研发中心。

  通过整合农技推广力量,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产出效益实现双提高。2012年,全市新申报“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数量30个,全年认证数量达到234个。“三品一标”推进工作跨入全省领先行列,在农业部对我市农产品例行抽检合格率均为100%。2012年共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5余个,农业新技术25项,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位次在全省排名第一。农业产值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今年农民纯收入13765元中,有10%来自一产。

  (四)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加大。

  经调查统计,海城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95家,规模以上龙头型企业125家,固定资产达65.2亿元,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97.5亿元。农产品加工涉及粮食加工、饲料加工、油脂加工、纺织品加工等;主要加工原料有:水稻、玉米、大豆、棉花、亚麻、山楂、杂粮等。主要加工产品有:稻米、大豆油、山楂系列食品、棉纱、亚麻布、肉蛋禽、猪牛等全价饲料。年加工能力达400万吨左右。其中玉米达230万吨左右,大豆达90万吨,稻米50万吨,其它30万吨左右。

  (五)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市长项世伟为组长的海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海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委员会(简称农规会),统一领导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实施工作和农业项目立项工作。

  二是创新科技机制。为推进海城现代农业发展,2011年8月,海城市政府与沈阳农业大学签定了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并聘请了常廼滔教授任市政府科技顾问。同时,通过深入合作,近期海城市政府和沈阳农业大学将在农高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和辽宁食品安全研究院,将通过把大学实验室搬到田间的做法,使海城市农民享受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

  三是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农规会层面对涉农项目统一研究、统一立项,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将专项资金投入变成资本化的投入,来提升农用土地的质量,提高集约化和基地化的投入水平。

  四是创新农业保险机制。扎实推进农业保险,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2012年,全市种植业农业保险面积达到52万亩,承保率达到40%以上。

  二、创新举措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我市将现代农业发展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林、水、机、畜等各个领域,也涉及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多个层面。因此海城市率先成立了由市长担任主任、分管市长为副主任,农业、国土、规划、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农村与农村经济委员会(简称农规会)。农规会工作的重心是实行问题导向下的农规会制度。主要是把农村基层组织政权收入、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逆向城市化作为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主要解决农业制度创新、公共财政投入和现代农业样板的建设。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的形式,按照“东部果园子、中部菜篮子、西部米袋子”的空间布局,对示范区内的建设项目集体把关、统一立项,对国家、省、市的项目资金集中使用、统一整合,从而使示范区主导产业的功能分区更加明晰,区域特色更加突出,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今年我市已经召开了6次会议,审议农业项目49项,其中:设施农业项目21个,青山工程项目12个,农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4个,水利建设项目12个。通过农规会项目平台,共引入招商引资企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33家,流转土地3.8万亩,吸纳社会资金35.6亿元。

  二是强化规划制定。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和辽宁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海城实际,聘请国家农业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专家编制完成了《辽宁省海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5)》,项目建设目标到2015年,远景展望目标到2020年,制定了现代农业项目申报制度、监督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等制度,规范了项目运行流程。

  三是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在土地流转工作中,我市建立了更为深化的流转体制,主要采取集约流转,而不是简单的集中流转。年初以来,我市分别在接文镇夺樟峪村和中小镇德胜村开展了土地经营权入股试点工作。通过总结经验、示范带动,2012年成立孤山、岔沟、接文、英落、马风、析木、八里、望台、高坨、中小等10家镇级农业经营服务开发总公司。这项工作受到了国家部委的肯定,今年5月份,我市还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10个试点县之一。同时,我们全面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建立了腾鳌、耿庄、望台、牛庄、感王等5个镇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2012年又成立了海城市农村土地流转中心。目前,共流转土地总面积5.5万亩。

  四是创新了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是引导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积极完善税收、信贷、补贴等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境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产业发展进行投入,努力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的产业投入新格局。同时,着力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逐步形成农村信贷为主导、农业投资为补充、农业担保为纽带、农业保险为后盾和农村信用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规划所需资金的落实,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金融保障。目前,我们正在与工商行协商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平台,探索农户小额贷款新模式。试点方案已出台,已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这在全省尚属首次。

  五是强化核心示范区建设。根据规划,海城市在2011年—2012年以农高区为核心,并辐射带动主导产业项目区,共安排落实了21个项目,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在粮食产业,有投资2400万元的海禾种业有限公司在东部山区岔沟镇的“国家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和投资1600万元的“玉米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项目”;在蔬菜产业上,有投资3亿元的海城三星生态有限公司在农高区的“高端果菜类蔬菜良种选育基地建设项目”、“高端蔬菜果菜类种苗工厂化繁育建设项目”(包括建筑面积3000平的研发展示中心)等。在示范展示基地上,有投资2000万元的耿庄镇在农高区的“万亩大蒜滴灌节水示范项目”等。

  六是强化政策扶持。市政府出台了《青山工程小开荒、超坡耕地还林以奖代补办法》、《海城市设施农用地管理办法》、 《海城市农高区关于对农业产业化种养植基地建设的鼓励扶持办法》,市政府对建设设施园区的企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给予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扶持。

  七是强化工作进度督查考核。海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和项目进展情况,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对项目建设进行检查指导。由市监察局、市政府办督察室联合成立项目建设监查组,有计划地对项目建设进行监查。通过检查监查,保证项目进度与建设质量,2012年建设完成了11个项目。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市电视台设立栏目,多次对各级领导检查、项目汇报、技术推广、典型经验等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及时将海城的好做法好经验上报到省农委,加强上下级之间、县区之间的信息交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土地流转问题突出。主要是土地流转成本高,增加了项目成本。目前农高区的土地流转每亩地达到800元以上。

  2、劳动力素质低,用工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和应用;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导致设施蔬菜、大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的领域用工偏紧。

  3、分散经营问题突出,组织化程度不高。

  4、产业链发展相对滞后,加工、物流环节薄弱。

  四、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一)工作思路。一是以土地和税收政策为牵动,以招商为抓手,加速逆向城市化和正向城市化的市场对接过程,推动生产生活要素和农民乡进城,资金、技术、人才上山下乡,彻底解决“三农”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问题。二是以“四两拨千斤”的财政投入为牵动,以资本化投入、集约化经营和基地化建设为指向,采用授之于渔的办法,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对于项目区形成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可进行生产性物业管理,物业费用于以后项目区的维护费用。三是以农业指标考评为牵动,制定农业镇的现代农业推进工作考评标准,对农业镇不再下达工业指标。同时,对农业镇区干部的考评给予政治倾斜,使他们感觉政治上有前途、有希望,调动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干劲。

  (二)下步打算。一是加大项目建设组织力度,加快项目建设速度。二是总结先进经验,宣传推广,扩大项目建设效应。三是积极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推进项目建设。四是抓好五个工程建设,即抓好种子工程建设、抓好农业核心区建设工程、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抓好生态建设工程、抓好农业安全工程。

  五、建议

  一是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用现代化的要素和设施来武装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二是对有带动性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

  二0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