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青海省互助县

日期: 2013-02-01 19:22 作者: 青海省互助县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011年度工作总结及下一步打算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报送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的通知》(农办计[2012]66号)文件要求,我们对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现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县总人口3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89万人,劳动力19.86万人。国土面积342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96万亩,其中,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16.29万亩。

  按照国家和省、地、县关于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安排部署,并结合互助县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以核心区建设为重点,狠抓“两种一猪”(“两种”即:杂交油菜制繁种、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一猪”即:互助“八眉猪”保种、扩繁及养殖,下同。)产业发展,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促进示范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面积分别为1万亩、5万亩、50万亩。

  二、建设成效

  (一)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两种一猪”为主导产业,狠抓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制繁种和互助“八眉猪”保种、扩繁及养殖。杂交油菜制种面积达到3.3万亩,年产优质杂交油菜种子404.25万公斤;脱毒马铃薯繁种面积达到17万亩,年产脱毒马铃薯一、二级种薯25500万公斤,完成茎尖剥离500个,生产脱毒茎尖苗400万株,种植微型薯繁育网室面积15亩,年生产微型薯800万粒;互助“八眉猪”饲养量达到106.21万头,能繁母猪存栏4.02万头,年产猪肉2.3万吨。建成6个千亩和18个百亩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面积1.93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1.81万亩),年产各类特色蔬菜4342.5万公斤。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农机具补贴项目的实施,补贴资金和范围不断扩大,有效促进示范区农机具数量增加、新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和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6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985万元,省级资金82万元),带动农民投入1835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3670台(件),收益农户3490户,有效改善了示范区农机具装备结构,提高了农机化水平,农机总动力达43.45万千瓦,机具配套比达1:1.1。全县机耕面积达到77.4万亩,机播50.6万亩,分层条播、旱作沟播、蚕豆点播、马铃薯机械播种面积分别达到42.64万亩、2.5万亩、2.67万亩、2.79万亩,机收面积达10.1万亩,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4%。加大农机新技术推广力度,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3.06万亩,机械深松11.5万亩;积极组建农机服务大户、机耕机播服务队、农机部门服务队等农机服务组织开展作业服务。全区共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2个(其中县级示范社一个),机播机收服务队290个,投入农机具1450台,共为13850户农户开展机播机收服务,机械作业面积近48万亩。

  (三)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逐步扩大。结合发展“两种一猪”主导产业和设施农业建设,以租赁、互换、兑换等形式流转土地10.3万亩,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共建立杂交油菜集约化制种基地2.7万亩、马铃薯集约化制种基地2.54万亩,杂交油菜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2.68万亩,脱毒马铃薯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2.38万亩,建成塘川、威远镇、台子、东和等土地集中流转示范点21个。

  (四)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年引进农业新技术25项、新品种64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35.2人。种植特色作物试验示范棚93栋;建成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区2400平方米;种植特色农作物试验田200亩,特色作物观光展示田200亩,网棚40个,做好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五)农业经营组织化、品牌化程度得到提升。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争取项目,大力扶持高羌蔬菜种植、绿田农产品营销、新育生猪养殖和富民农村能源服务4个专业合作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14个,农民参与合作社比重达到19.46%。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家,创响名牌农产品3个,认证马铃薯、食用菌等无公害农产品4个,马铃薯和“八眉猪”2个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同时加强“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共建设基地17.2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62万亩。

  (六)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示范区不断探索创新适应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创建了“示范区+生产合作社+产业服务队”、“示范区+营销合作社+经纪人队伍”、“示范区+加工合作社+家庭作坊”、“示范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营销组织模式,通过创新生产、加工、营销等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为发展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和完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鼓励农民、企业、金融等资金参与示范区建设;以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社会化服务,注重运作当中的利益联结和分配,将市场和农户,企业和基地有机链接,实现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

  (七)示范区建设投入逐年加大。2011年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投入8.25亿元,其中争取中央、省、地级财政投入4.25亿元,县财政投入0.25亿元,涉农企业投入2.48亿元,银行信贷投入0.07亿元,农民自筹投入1.22亿元。

  三、创新举措

  (一)把加强领导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把发展现代农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县上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发改、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农业、畜牧、财政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根据职能分工,全力以赴抓好示范区建设工作。

  (二)把科学规划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为突出示范区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综合考虑县域气候条件、基础设施、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及管理运行等要素的基础上,聘请省内外农牧业科技专家召开论证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主导产业,注重发挥规划的统领作用。示范区建设、管理模式、发展前景等都严格按照规划执行,确保示范区功能划分清晰、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利用高效,优势产业集中、示范效应明显、公共服务完善,为示范区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把科技研发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积极整合农牧业科技资源,建成全省第一个一流的县级农业科研中心,发挥示范区企业孵化功能,为科研创新提供载体和硬件配套设施,为示范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把产业集聚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根本。为突出示范区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引领作用,实现产业集聚效应,立足区位、气候、交通等优势,依托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集聚以杂交油菜制种、优质马铃薯制繁种和八眉猪养殖业为主的优势产业,兴建农牧业产业生产基地,并以基地为平台,打造新品牌,推广新技术,展示新成果,辐射带动千家万户的农牧业生产,推动示范区建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五)把项目整合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举措。互助县是一个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财力极其有限。为充分发挥县级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积极整合乡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配套、农牧业新品种选育、村镇绿化、城市改造等各类项目,捆绑项目资金,破解建设资金短缺的瓶颈,增强示范区发展能力,提升示范区整体形象。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缺政策。由于示范区建设缺乏科技创新鼓励政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和农业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缺资金。由于融资担保渠道不畅,自筹资金困难,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三是缺项目。由于示范区建设缺乏项目支撑,建设进展跟不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缺人才。由于示范区建设时间短,科技人才短缺,科技力量薄弱;缺乏与科研院校的有效合作,科技的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很好地显现。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及重点

  2012年农业示范区以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海东地委委员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十三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关于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一个核心,加快五个转变,构建五大体系,实现五个提高”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科研、示范、推广、培训、加工、旅游”六个定位,在示范区做精、做细上下功夫,超前谋划,强化工作措施,狠抓任务落实,进一步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完善规划,全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引进、示范、推广一大批优质、高效、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品种及配套技术,使种植业良种率达到100%,畜禽良种率达到85%以上,技术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健全产业化经营体系。通过积极探索实行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动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集中经营和统一管理的优势,根据农业生产标准化规程,按照标准化无公害的要求组织生产,使示范区内60%以上的农产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要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动品牌化建设。立足高原气候冷凉、环境无污染、光照充足和富硒土地等资源优势,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做好“品牌战略”,力争再创新1-2个农畜产品品牌,以品牌求效益,以效益求发展,为进一步提升示范区建设水平、增强示范引领作用打好坚实基础。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1年 备注
1.基本情况 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3423.9 3423.9  
耕地面积 万亩 109.15 108.96  
水域面积 万亩 0.168 0.168  
总人口 万人 38.27 38.74  
农业人口 万人 33.28 33.89  
农业劳动力 万人 19.75 19.86  
农户总数 万户 8.25 8.44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6.16 55.77  
农业总产值 亿元 18.93 21.35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4.42 24.16  
财政支农总投入 亿元 2.39 4.48  
农民人均纯收入 4864 5032  
2.农业产出情况 粮食总产量 亿斤 2.68 2.42
粮食总产值 亿元 8.28 5.96  
棉花总产量 万吨    
棉花总产值 亿元      
油料总产量 万吨 6.42 6.89
油料总产值 亿元 2.96 3.44  
糖料总产量 万吨    
糖料总产值 亿元      
生猪总产量 万吨 2.16 2.3
生猪总产值 亿元 4.55 4.85  
肉禽总产量 万吨 0.23 0.22
肉禽总产值 亿元 0.3 0.29  
蛋类总产量 万吨 0.27 0.29
蛋类总产值 亿元 0.17 0.19  
奶类总产量 万吨 0.73 0.83
奶类总产值 亿元 0.3 0.34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0.006
水产品总产值 亿元   0.002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亿元 8.68 9.7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100% 100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早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17.53 16.29  
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1.7 1.81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41.6 43.45  
灌溉水利用率 % 65 70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40.2 44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49.5 51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万亩 8 11.3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34.6 35.2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20 25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48 64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万人 2.1 2.16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2 2.74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生猪规模养殖率 % 18 20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蛋类规模养殖率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肉禽规模养殖率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奶牛规模养殖率 % 27 30 存栏量10头以上
省级(含)以上水平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万亩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18.8 19.46  
专业化统防统治的面积 万亩 48 62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3 3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2 3  
无公害农产品 4 4  
绿色食品 0 0  
有机农产品 0 0  
农产品地理标志 2 2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万亩 15.8 17.2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建设总投入 万元 54555.6 82475.26  
本级财政投入 万元 1864 2396.66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万元 21212 42415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万元 22000 24800  
银行信贷投入 万元 1245.7 660  
农民自筹投入 万元 8233.9 12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