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
定西市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度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安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在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四季连旱和长达五个月的持续干旱下进行的。一年来,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和省农牧厅的大力支持下,迎难而上,奋勇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保持了示范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逆势上扬、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粮食生产达到29.7万吨,创历史新高,肉类总产量达1.62万吨,蛋产量1.42万吨,鲜奶产量0.7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增幅达到14.9%。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一、建设成效
(一)马铃薯产业在高效种植上实现了新突破。全区共完成马铃薯种植107.51万亩,连续5年保持在百万亩以上。良种良法良肥良机配套,建立良种扩繁、优质商品薯和专用加工薯标准化基地71.44万亩,占到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以黑色全膜为主,配套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的南川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观摩基地,成为全省马铃薯高效化种植的成功范例,创出了马铃薯标准化高效种植的安定模式。成功接待了农业部韩部长、陈部长等领导,举办了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全省高产创建示范现场会、全省马铃薯良种生产对接会和全市马铃薯高效种植安定现场会。全区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1.78亿粒以上,继续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扩繁原种1万吨,一级种10万吨,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二)旱作农业在推广应用上取得了新进展。以“三大流域”、“六条线”为重点,以集约化为目标,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示范面积79.8万亩(其中地膜玉米35.44万亩),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任务。在全国首创黑色地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完成以“黑色地膜+脱毒种薯+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为主的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推广44.36万亩,比露地增产80%以上,成为全国旱作农业区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的突破性重大科技创新。完成高产田创建10.1万亩,并创造了全国同类地区马铃薯亩单产最高纪录。
(三)设施农业在种植效益上得到了新提升。新增日光温室213座,建成塑料大棚2300座,示范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种植3.5万亩,带动全区完成蔬菜种植7.53万亩,比上年增加1.05万亩。首次推广的钢拱架塑料大棚,芹菜种植户单棚收入突破1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设施农业单纯依赖发展日光温室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四)畜牧养殖在提质增效上得到了新推进。通过推进草畜一体化发展、加快畜禽引进改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延伸壮大产业链条、强化依法监管等措施,全区畜禽饲养量达312.4万头(只),各类畜禽存栏193.5万头(只、匹),较上年增加12.6万头(只、匹),增长6.97%。其中羊存栏15.26万只,牛存栏2.86万头。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引领和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业、畜牧、农机、水利、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抽调专人,设立了办公室。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实行目标管理。成立了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指导小组,指导示范区建设,负责对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科技创新的咨询、评议与审定。成立了技术工作小组,开展示范区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为示范区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2、制定发展规划。确定了马铃薯、玉米、牛羊养殖、高原夏菜四大产业,按照《农业部关于2011年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1]22号)精神,结合安定区产业发展实际,编写了《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书》,10月,通过了省农牧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了示范区建设的规划设计,启动了主导产业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国家级马铃薯专业市场的设计工作编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思路、主导产业和主要措施。
3、加大投入力度。抓住农业部两个司先后在安定区开展调研的机遇,加强沟通,积极争取,不但使当年项目建设取得大的突破,而且在农业部储备了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区、全国废旧地膜回收示范县项目等一些战略性大项目,为今后的争取奠定了基础。区财政设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1120万元,采取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户、企业参与示范区建设,比2010年增长20%。出台了涉农资金整合计划,成立了安定区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农业发展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正在形成。
4、创新体制机制。帮助3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成了组建,对10个农业专业合作经济进行了规范提高。截止2011年底,全区土地流转面积13.9万亩,其中转包59660亩,转让1978亩,互换3104亩,出租71371亩,其它3487亩。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3家,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个。启动了以巉口精深加工区、西川种薯繁育区和南川综合物流区为核心的“一园三区”甘肃定西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与甘肃省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建立了科技结对关系。
5、深化配套改革。经过积极争取,示范区被列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通过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进一步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为示范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安定现代农业建设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和困难。一是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中高产田比重低,干旱仍然是制约安定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总体上讲,我区农业基础发展后劲不足、抗灾能力不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善。二是发展方式仍然粗放。农业投入品和资源利用率、科技转化效率不高。改装生产条件、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强化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十分紧迫。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农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力不强,品牌建设滞后,监管体系还不完善,质量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力外流和输转,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与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不适应。五是主导产业的比较效益较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高,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六是投入严重不足。我区是国家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地方财力困难,难以筹措资金扶持农业生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投入不足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进一步加大投资扶持力度。
四、下一步思路和打算
今后,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按照“一园三区一带四产”(即:一园——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区——西川种薯繁育区、巉口精深加工区和南川现代物流区,一带——引洮工程灌区重点产业示范带,四产——马铃薯、玉米、高原夏菜、牛羊养殖)的规划布局,推进安定现代农业的“园区化、基地化、清洁化和生态化”,把核心区建成马铃薯“种薯研发—鲜薯种植—精深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循环发展的高端平台,构建马铃薯产业集群,引领甘肃马铃薯产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与合作;重点产业示范带打造成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与示范推广的密集应用区和辐射源。通过核心区和重点示范带的辐射带动,使示范区特色优势产业水平显著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进展,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工作重点是:
1、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启动西川种薯繁育区、巉口精深加工区、南川物流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发展平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新建马铃薯种薯企业6家,组建马铃薯产业集团,2012年,率先在全国实现马铃薯一级种全覆盖,形成微型薯供应全国市场、原种供应省内市场、一级种供应市内及周边县区的格局。新上一批精加工项目,建设国家级马铃薯专业市场。
2、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完成2个马铃薯原种扩繁、2个旱作农业、1个高原夏菜、1个节水灌溉、4个农业机械作业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和3个牛羊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形成辐射带动源和区域经济增长极。
3、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与引洮工程相配套,重点在内官、符川、香泉、凤翔、团结、巉口、鲁家沟7个乡镇重点产业示范带完成渠道衬砌5.61万亩、管灌5.24万亩、喷灌0.2万亩、微灌1.2万亩,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25万亩,提高示范区高标准农田的比重。
4、农业科技创新应用。重点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旱作高效农业技术,每年完成配方施肥100万亩以上,投放马铃薯、玉米、高原夏菜和牛羊养殖等产业方面的农业机械4000台。加强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条件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和推广手段,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
5、高产田创建。以国家级马铃薯高产创建和省级地膜玉米高产创建为重点,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每年完成马铃薯高产创建田10万亩以上,地膜玉米高产创建田5万亩以上,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
6、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2万人(次),其中种植业技术培训9万人,农产品营销及加工技术培训1.5万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培训2500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5000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5000人,为提升示范区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提供人才资源。
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全区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到2013年,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40个以上,25%以上的农户加入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大宗农业生产基地,依照标准化组织生产经营,3年内,使全区80%以上的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标准化。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附件6:
定西市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3638 |
3638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171.54 |
171.54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
总人口 |
万人 |
46.5 |
45.3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36.4 |
36.3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19.89 |
19.85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8.99 |
9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32.52 |
39.34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14.2 |
15.6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3.1 |
4.06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2.17 |
3.22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2696 |
3101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5.54 |
5.94 |
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7.76 |
8.91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0.58 |
0.28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0.37 |
0.19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0.81 |
0.97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0.88 |
1.17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0.07 |
0.09 |
主导产业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0.06 |
0.08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1.22 |
1.42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0.68 |
0.79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0.6 |
0.72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0.36 |
0.43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9.3 |
14.2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98.01 |
99.2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12.27 |
12.4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5.64 |
6.44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63.7 |
65.1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40 |
40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18.2 |
19.15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48.9 |
50.3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4.5 |
10.1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2686 |
2736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2 |
2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42 |
75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2.4 |
2.4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6.36 |
9.46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3.67 |
4.43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52.26 |
54.53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40 |
42.3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80 |
85.5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11.8 |
12.3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13.15 |
17.92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11 |
16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1 |
1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7 |
9 |
||
绿色食品 |
个 |
9 |
10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2 |
2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1 |
1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21.5 |
24.7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360550 |
435700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0250 |
1370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54300 |
7050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19000 |
2050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102000 |
1190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175000 |
21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