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陕西省延安市

日期: 2013-02-01 19:10 作者: 陕西省延安市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范区工作总结

  去年6月份我市被农业部认定命名为“陕西省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年来,我市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生态良性循环,园区示范引领、项目建设带动,多元主体参与、制度机制创新,科技进步支撑、服务体系保障”总体要求,以优势特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为重点,以示范园建设为平台,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和资金支持,引领和推动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设成效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立足我市优质苹果、特色杂粮、设施蔬菜生产自然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33155”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去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5万亩,产量85.7万吨,较上年增长4.5%,;新增苹果面积21.93万亩,累计达到310万亩,苹果产量达到243.8万吨,较上年增长10.1%,建成了洛川、黄陵等8个省级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创建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0万亩;新建日光温室6884亩、大棚15239亩,设施蔬菜面积累计达到18.6万亩,蔬菜总产量93万吨,安塞、甘泉等8个县区被列为省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突破3万亩,在全市初步形成了延河、洛河、葫芦河、秀延河、汾川河流域五条蔬菜产业带和环延安城“菜篮子”产品生产核心区。生猪总产量9.05万吨、产值18.5亿元,肉禽总产量10.5万吨、产值21亿元,蛋类总产量0.34万吨、产值2.9亿元,奶类总产量0.78万吨、产值亿元3.1亿元。

  (二)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投资600万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洛川苹果试验站,目前,试验站综合大楼正在进行设计,土地使用权已经移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已经入住洛川开展试验工作;完成了县乡农技服务机构设置,条件建设全面启动,已立项投资建成24个乡镇综合服务站。二是市编办正式批准成立延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全市13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已经全部建成,结合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成立了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投资洛川、志丹各300万元检测站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30个乡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达到“四有”标准。三是“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全面建成,12316“三农”热线、“电子农务”、“农信通”、“信息田园”、新农村视讯平台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四是新增各类农机具37068台(件、部),农机总量突破30万台(件、部),新增农机总动力8.58万千瓦,累计达到171.68万千瓦。五是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建管结合、收费服务、肥气并举”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建成13个县级服务公司、100个服务中心和510个服务网点。

  (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认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零的突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累计达到22家;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4家,累计达到69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6个,累计达到1102个,16个合作社被省农业厅确定为省级百强示范社,累计有90个合作社被市政府确定为市级示范社;合作社社员达到5.58万户,带动农户6.74万户。

  (四)现代农业市场物流体系逐步完善,营销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启动实施了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园区道路、国际会展中心、洛川苹果信息中心、批发市场第三方结算大厅、1.8万吨气调库等一期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西部农资城、30个千吨级果蔬贮藏冷库等建设项目,已引进杭州伟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洛川鑫兴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启动实施。二是安塞-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完成一期建设任务,后续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三是组织有关企业和合作社参加了国内主要农产品节会,新增苹果直销窗口10个。通过节会签订以苹果为主的农产品销售合同和协议129份,合同和协议金额达到78.44亿元,促进了农产品顺畅销售。

  (五)现代农业示范园快速启动,示范引领作用效果明显。按照《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5)》,五年内将建设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我市已启动建设33个,计划总投资3.5亿元,已落实财政投资8000万元,建设内容涉及粮食、苹果、蔬菜、畜牧、红枣等主导产业,涵盖产业开发、科技示范、生态循环、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五大类型,成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典型样板,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资金投入、土地流转等探索创造了经验。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机构,加强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领导。及时成立了由延安市人民政府市长为组长,市委、市政府主管书记、市长为副组长,农业、畜牧、林业、发改、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示范区建设工作,为示范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坚持规划统领,编制形成示范区建设规划体系。我市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规划所,先后利用8个月时间,期间召开三次工作会议、七次座谈研讨会议,组织开展两次专题调研,9易其稿完成了《陕西省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0-2015)》编制工作。2012年1月9日,省农业厅和延安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评审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等11名国内著名专家和农业部的部分司局领导对规划稿进行了严格评审,获得一致通过。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县区规划、专业规划和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把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形成了总分相互配套、上下衔接一致、体现区域特色、突出各自重点的完整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统领和指导作用。

  (三)强化宣传培训,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一是农业部和省政府于2011年10月9日,在洛川县现代苹果产业园举行了项目建设启动仪式之后,我们及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印发宣传图册等方式,广泛宣传示范区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形成全市关心、重视、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大规模培训。在组织参加省上现代农业培训班的基础上,我市于2月19—23日,与西农大园艺学院合作,组织市、县两级政府主管农业工作的领导和农业、畜牧、果业、蔬菜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市直财政、林业部门的分管领导和农业、畜牧系统所属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等共107人,在杨凌举办了为期5天的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题培训班。通过培训学习,丰富了大家的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知识,拓展了工作思路和视野,提高了领导和指导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全面落实。与此同时,今年3月份又组织市农、林、牧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各县区主管农业县长,利用1周的时间,专程赴江苏省考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

  (四)完善支持政策,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继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延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后,又出台了《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讨论稿)》、《延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管理办法》,对引领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农业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科学、有效地规范和推进了示范区建设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一是受传统农业工作思维定势的影响,多数干部对现代农业内涵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上有较大差距,工作中重生产轻营销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要求;三是农业投入不足,制约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建议。建议国家设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示范性项目建设和产业化程度提高、体制机制创新等。

  四、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一是坚持以示范园建设为抓手,通过示范园引领、辐射带动示范区建设。

  二是启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重点做好洛川苹果、甘泉农产品、宝塔区小杂粮、志丹农产品、延川红枣五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项目的申报、规划编制工作,有条件的要争取开工建设。

  三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洛川苹果”、“延安小杂粮”、“延安红枣”、“陕北地椒羊”等优势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是积极引进一批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逐步解决我市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低、带动能力差的问题,强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设。

  五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保障能力。积极争取中、省、市项目,全面启动区域站、乡镇站条件建设,力争年内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加强与中、省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好国家大豆、谷子试验站和洛川苹果试验站,并努力在事关产业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和关键课题研究上有所突破;完善市级检测中心,实施6个县级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全面启动乡镇检测站建设工作。

  六是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财政、金融、税收、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二○一二年六月三日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陕西省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2011

备注

1.基本情况

国土面积

万平方公里

3.7

3.7

 

耕地面积

万亩

679.6

678.5

 

水域面积

万亩

2.27

2.36

 

总人口

万人

218.7

219.4

 

农业人口

万人

153.1

154.9

 

农业劳动力

万人

82.13

83.2

 

农户总数

万户

37.78

38.3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85.4

1113.35

 

农业总产值

亿元

125.2

152.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36.5

400.48

 

财政支农总投入

亿元

31.1

39.2

 

农民人均纯收入

5173

6565

 

2.农业产出情况

粮食总产量

万吨

82.

68

主导产业

粮食总产值

亿元

18.83

15.61

 

棉花总产量

万吨

0.0484

0.0514

 

棉花总产值

亿元

0.0789

0.083

 

油料总产量

万吨

2.156

2.1878

 

油料总产值

亿元

1.59

0.1896

 

糖料总产量

万吨

     

糖料总产值

亿元

     

生猪总产量

万吨

7.1

9.05

主导产业

生猪总产值

亿元

13.6

18.5

 

肉禽总产量

万吨

8.6

10.5

主导产业

肉禽总产值

亿元

13.8

21

 

蛋类总产量

万吨

2.4

3.1

 

蛋类总产值

亿元

2.3

2.9

 

奶类总产量

万吨

0.7

0.78

 

奶类总产值

亿元

0.28

0.34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0.2453

0.2620

 

水产品总产值

亿元

0.3212

0.3414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亿元

28.9

36.8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99.4

99.7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31.3

26.0

 

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16.5

18.7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171.68

163.1

 

灌溉水利用率

%

0.523

0.611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18.7

39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万亩

11.4

22.1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55.8

55.2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6

11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49

61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万人

11.58

16.22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104.3

135.7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生猪规模养殖率

%

56

60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蛋类规模养殖率

%

50

52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肉禽规模养殖率

%

60

63

年出栏1000羽以上

奶牛规模养殖率

%

59

61

存栏量10头以上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万亩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11.2

14.6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万亩

213.2

290.3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9

23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0

2

 

无公害农产品

350

375

 

绿色食品

6

6

 

有机农产品

23

53

 

农产品地理标志

0

3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万亩

120

168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建设总投入

亿元

104.24

111.34

 

本级财政投入

亿元

31.1

39.2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亿元

0.9

0.96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亿元

0.24

0.42

 

银行信贷投入

亿元

50.6

30.3

 

农民自筹投入

亿元

21.04

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