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云南省嵩明县
嵩明县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工作总结
嵩明县幅员面积830平方千米,2011年末总人口29.1万人,素有“滇中粮仓”、“鱼米之乡”、“百合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烤烟生产重点县,是云南 “云花”外贸发展综合性基地、首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商品猪生产基地县、肉牛羊基地县、优质蚕豆基地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和昆明市渔业、水果、蔬菜、优质米生产基地县。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6.3亿元,增8.1%,农民人均纯收入6502元,增16%。我县自2012年1月21日经农业部正式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后,紧紧抓住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以包装项目为重点,以培育优势产业为龙头,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区域农业示范带动作用为核心,嵩明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现将2011年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示范区建设成效
(一)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思路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特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按照高起点、管长远的要求编制完成了《云南嵩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这是嵩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嵩明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一核、双轴、五组团、一片区”进行规划。
(二)搭建平台,打造核心区域
嵩明县现代农业核心区以云南嵩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拓展建设,园区于1999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属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建成区已达2.6万亩,其中,6000亩高档花卉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精细蔬菜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优质粳稻种植示范基地,三大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以晨农精品农业示范园为龙头,规划建设九个都市现代农庄,带动全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晨农精品农业示范园已启动建设,立体农业生产示范区、特色植物驯化区温室、生态餐厅、培训中心、办公中心、展销中心、科普馆、云南特色植物馆、林果馆、现代农业技术展示馆基本建成。预计今年7月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一条独具魅力的农业休闲长廊,带动了旅游业,农家乐,蔬菜、花卉种植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市民提供了一批休闲度假的场所。
(三)挖掘潜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稳粮调结构。2011年在遭遇干旱等自然灾害情况下,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8.1万亩,其中:小春18万亩、大春17.05万亩、晚秋(粮食作物)3.05万亩,全年粮食总产10.1万吨。基本形成了口粮、种子粮、饲料粮、食品加工用粮“四元结构”的发展格局,并向畜禽、水产品生产和食品加工产业转化延伸,成为稳农、兴牧、富民的一大基础产业。
——花菜促增收。蔬菜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居全市第二,是云南省重要蔬菜生产和供应基地,生菜产业已成为麦当劳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基地,2011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5.8万亩,产量达31万吨,产值2.45达亿元,是全国580个、全省21个蔬菜产业重点县。花卉产业形成了以鲜切花、种球种苗为主体,干花、盆花为补充的综合发展格局,菊花种苗出口居全国第一,产销量在国际市场大幅提升,花卉种植1.8万亩,鲜切花产量5.85亿枝,产值达2.25亿元,是全省花卉生产基地县。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燕京啤酒、嘉士伯啤酒、王老吉入驻嵩明生产,康师傅、伊利正在抓紧建设,丰润油脂建成投产,占地近1万亩的昆明泛亚国际家具产业园一期已投产,全县龙头企业已达40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4个,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个。
——烤烟提质量。按照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基本实现了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性转变。2011年全县完成烤烟种植面积4.46万亩。全县收购烟叶11.61万担, 烟叶产值1.0676亿元,烟叶税2348.6万元。目前,嵩明已成为昆烟企业可靠的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之一,烤烟已成为农民和财政增收,富民兴县的一大支柱产业。
——畜禽保供给。畜牧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2011年畜牧业产值6.1亿元,大牲畜存栏4.4万头,大牲畜出栏1.8万头;牛存栏2.6万头,牛出栏1.7万头;生猪存栏16.3万头,猪出栏32.1万头;羊存栏3.1万只,羊出栏2.1万只,家禽存栏114.1万羽,肉禽出栏146万羽。各类规模养殖场(户)达123个,生猪、奶牛、肉鸡、蛋禽、肉羊的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8%、98%、70%、70%、40%。
二、示范区建设主要措施
(一)领导带动。为切实加强对嵩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嵩明县成立了嵩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嵩明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并创新了农业园区管委会领导机制,由县委书记兼任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县长兼任园区管委会主任,形成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各项工作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二)宣传推动。我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我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宣传报道,重点宣传建设示范区的目的和意义,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中的典型和亮点,努力营造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良好氛围,增强农民自觉参与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借鉴促动。为充分借鉴其他地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成功经验,今年3月,县委、县政府组织20余人到宣威市考察学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通过考察学习,我县借鉴宣威市的成功经验,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一平台,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包装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培育优势产业,加快现代农业核心区建设,稳步推进我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步伐。
(四)投资拉动。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农业、水务、烟草、国土等部门资金,2011年共投入资金4.05亿元。其中,投资4730万元建设2.2万亩蔬菜基地建设项目,不断提高蔬菜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投资3507万元抓好2.27万亩中低产田建设项目;投资3933万元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项目23个,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3个;投资1122万元建设机械化挤奶及生鲜乳收购站12个、生鲜乳原料基地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投资2.7亿元建设水、电、路及晨农精品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五)全县联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县直各部门、各镇(街道)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每月召集规划、国土、水务、农业、交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工作协调会,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困难和急需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持续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六)科技创新。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我县建设1000亩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将对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大大提升了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辐射带动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在我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云南工程农业技术中心)建成汪懋华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农产品产后研究中心建成李玉院士工作站。崔敏龙等十二位专家在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建成专家工作站。随着农业科研院校入驻我县、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昆明安祖花园艺有限公司、英国太古花卉有限公司、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等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培室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科技支撑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嵩明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嵩明县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较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后,各级投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资金相对较少,影响了示范区建设进展。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矛盾日趋突出,牛栏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制约了部分产业的发展。
四、今后示范区推进思路和打算
嵩明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思路是: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空间布局科学,产业结构合理,产品品质优良,技术含量较高,生态化、多功能、高效率、国内一流的都市型、外向型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全县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主要打算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议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纳入嵩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使之与其它规划相衔接。
(二)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资金渠道。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投入为支撑,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方式。
(三)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农业活力。推动土地经营体制创新,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引导和鼓励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采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把分散的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有偿、合理、有序地向农业专业户、农业民营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四)加快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二是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
(五)开展保险业务,降低农业风险。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有限风险与分层担责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共保经营”和“互保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农民互助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以确保参保者灾后能迅速恢复生产、保险企业能可持续经营,从而强化政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功能。
附件: | |||||
云南省嵩明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人民政府2012年6月4日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 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830.51 | 830.51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21.27 | 20.85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2.3298 | 2.209 | ||
总人口 | 万人 | 29.3935 | 29.1009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26.2 | 26.508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18.2995 | 18.3145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6.81 | 6.89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42.12 | 50.68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14.26 | 16.37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6.8412 | 9.3023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1.3768 | 1.8569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5333 | 6502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2.02 | 2.02 | 是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3.48 | 3.52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0.0039 | 0.0092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0.0015 | 0.0059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2.9 | 2.99 | 是主导产业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3.596 | 4.01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0.26 | 0.27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0.29 | 0.32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0.63 | 0.64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0.48 | 0.47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1.37 | 1.54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0.3 | 0.34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0.84 | 0.76 | 是主导产业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0.75 | 0.71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28.62 | 32.3242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98 | 98.4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6.7 | 7.3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4.9 | 5.8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53092 | 54176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60 | 60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81.4 | 84.6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41 | 43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2.0214 | 3.1123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33.6 | 33.47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24 | 26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40 | 42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2.1104 | 2.13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12.7 | 17.1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46 | 48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70 | 71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70 | 72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100 | 100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0.13 | 0.13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2.24 | 4.4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10 | 10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1 | 2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0 | 0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36 | 39 | ||
绿色食品 | 个 | 0 | 0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0 | 0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0 | 0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29.85 | 29.82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11930 | 40500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20 | 20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3310 | 2500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8000 | 1000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0 | 50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500 | 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