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现代农业示范区
工作总结
松桃自治县素有“黔东门户”之称,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贵州省东北部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跨东经108°32′~109°04′,北纬27°40′~28°20′,东接铜仁市碧江区、南接江口县、西接印江县,北接重庆市秀山县和湖南省花垣县。全县国土面积34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万亩,其中水田74亩,土43亩。全县辖28个乡镇509个村206个村民组16997户7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5万人。
2012年1月,经国家农业部批准我县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发改、财政、及各相关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打造松桃农业发展的新优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形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设成效
我县申报国家现农业示范区获批后,我县理清思路、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国发2号文件出台为契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大力推进“产业富县”战略。牢固树立大产业、大发展理念,毫不动摇实施“产业富县”战略,加快培植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优势产业体系。坚持树立用抓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产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茶叶、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统筹发展蔬菜、葡萄、食用菌、经果林、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编制了《松桃县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2015年规划》《松桃县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实施计划》《松桃县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实施计划》,《松桃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产业2011—2015年发展规划》。组建了现代农业示范区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到“十二五”期末,示范区优质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园区年出栏优质肉猪100万头,年出栏地方特色萝卜猪10万头,年出栏特种野猪2万头,年出栏竹鼠3万只,年存栏高产蛋鸡500万羽,年出栏肉牛10万头、肉羊100万只,年出栏肉兔1000万只,建成大鲵仿生态繁育基地10个,年繁育大鲵苗种10万尾;带动发展养殖户16000户,养殖大鲵8万尾;生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2万亩;建成国家AAAA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景区1个。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坚持规划先导,科学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4号)、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2〕1号)的文件精神,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生态畜牧业、茶叶、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调结构、转方式,优化区域布局,巩固提升生态畜牧业、茶产业、中药材,重点突破以大鲵为主特种养殖,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力争通过五年集中建设,打造集先进性、示范性、经济性、创新性于一体,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松桃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和前期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县人民政府县长叶德恩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吴洋富、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姜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曾杰、县政协副主席姚能武任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发改局、县农牧科技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旅游局、县水务局、县交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县工贸局、县统计局等县直有关部门和蓼皋镇、九江乡、世昌乡、盘石镇、长坪乡、正大乡、盘信镇、大兴镇、牛郎镇、太平营乡、大坪场镇、平头乡、普觉镇、寨英镇、孟溪镇、大路乡、妙隘乡、冷水溪乡、乌罗镇、石梁乡、永安乡、甘龙镇、瓦溪乡、迓驾镇、长兴堡镇、木树乡、黄板乡、沙坝乡28个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牧科技局。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编制示范区建设的详细规划及指导、管理与协调服务,制订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示范区建设及早启动和顺利推进。
(三)积极开展与农业科研院校科技结对活动。示范区与贵州大学、贵州农科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提供中药材组培育苗、中药材漂浮育苗,蔬菜组培育苗、蔬菜漂浮育苗、山冷凉蔬菜种植、精品水果栽培、高产牧草种、养殖业的品种改良、饲料营养配方、疾病防治、繁育等科技服务等结对活动,搭建科技合作平台,依托农业科研院校技术力量作为示范区的技术支撑,推动示范区与农业科研院校建设的紧密的合作关系,增强示范区与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三、主要做法
(一)坚持试点先行,以建设核心示范点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1、规划建设正大现代农业核心区
核心区建设规划范围为正大乡正光村、官舟村、盘塘村、包家村、边墙村、长征村、聚宝村、新桥村、水竹村、地容村、薅菜村、空桐村、独树村、喇叭村14个行政村,规划面积11.875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农产品物流商贸综合服务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2、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在正大乡正光、包家、盘塘村,紧邻铜—松二级公路的区域,以现有东太万吨茶砖厂、中药材饮片加工厂及茶叶加工厂为基础,引进企业和项目,建成以饲料、肉食品、茶叶、中药材、油茶等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规划面积2000亩。
3、规划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商贸综合服务区。在正大乡正光村,建成集农产品集散、交易、贮藏、检验检测、农业教育培训和农业信息、法律、中介等服务的多功能农产品物流商贸综合服务区,规划面积1000亩。
4、规划建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区。在正大乡水竹、薅菜、空峒、喇叭、正光、官舟、包家村,以现有乡村旅游苗王城景区为基础,建成以苗王城景区为主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二)坚持多措并举,制定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
1、县委、县政府根据示范区建设实际,研究制定了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一是制订土地流转政策,推动适度规模农业生产。二是通过县级财政预算,配套项目建设资金,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所缴纳的地方税给予优惠鼓励。2、建立健全机制
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合作社组织、科技支撑、金融支持”的示范区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
四、存在问题
我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达到国家现代农业化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从业人员以留守老年人和妇女人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不利于接受新技术、新信息,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未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二)示范区科技含量仍然偏低,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农业机械化方面,除了水稻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手段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蔬菜、水果生产中的耕作环节机械化水平比较低,整地、修剪、收获环节的农业机械还很缺乏。
(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多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五、今后工作打算
为适应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要求,我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应在争取项目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农技人才培训等工作下功夫。
(一)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建设,全面改善示范区的生产条件。应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并根据国家项目的投向做好项目库的储备工作。
(二)培育龙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继续培强培壮龙头企业,力争其在经营规模、科技进步、国际竞争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引导龙头企业按照“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点、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合理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建设农业项目,发展特色农业、特色产品,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完善技术和信息服务为突破口,为农业企业和经营者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
(三)加大对农技人员和从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力争用1至2年的时间,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校科技结对活动,加大对农技人员和从业农民的培训力度。
松桃苗族自治县现代农业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3400 |
3400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117 |
117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21.15 |
21.15 |
|||
总人口 |
万人 |
71.9 |
72.5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65.21 |
65.9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30.428 |
30.640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132568 |
133263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40 |
45.2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24.10 |
25.75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4.17 |
6.08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0.33 |
0.62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2596 |
3680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27.1 |
28.1 |
否 |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7.48 |
7.92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 |
--- |
否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 |
---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1.71 |
1.78 |
否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6.5 |
6.8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0.01 |
0.01 |
否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0.08 |
0.08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2.73 |
2.83 |
是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3.1 |
3.22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3.59 |
3.76 |
否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5.38 |
5.64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0.38 |
0.4 |
否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0.34 |
0.357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 |
---- |
是否主导产业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 |
----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0.27 |
0.29 |
否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0.15 |
0.16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 |
----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100 |
100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21.41 |
22.11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1.2 |
1.5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24.1 |
25.1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29 |
31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20 |
25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52 |
55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1 |
2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10 |
10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4 |
6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6 |
9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0.9 |
0.92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10 |
11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30 |
32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30 |
33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32 |
34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 |
----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 |
----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18 |
20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26 |
26.5 +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2 |
4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2 |
4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10 |
12 |
|||
绿色食品 |
个 |
--- |
---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2 |
3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 |
---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 |
----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66700 |
8.98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3300 |
630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32400 |
4250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15000 |
1800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15000 |
210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1000 |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