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贵州省湄潭县

日期: 2013-02-01 18:52 作者: 贵州省湄潭县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2011年湄潭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8月,湄潭县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获此殊荣后,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关注,把获得此荣誉作为新的起点,将压力化作动力,倾力打造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并于2011年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完成示范区建设规划。结合实际,我县制定了2012年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方案。目前,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84天,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1141毫米,森林覆盖率达58%。

  湄潭先后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粮油高新科技示范区”、“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围绕“南烟北茶中部优质粮油和青田鱼”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至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已达32.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2.5万亩。茶叶总产量1.1万吨,产值11亿元,综合收入15亿元;优质稻基地发展已达20余万亩,其中核心基地2万亩,核心品种“大粒香”订单1万亩;发展青田鱼2.5万亩,高标准示范基地2个,鱼苗繁殖基地1个,稻谷和青田鱼均获得丰收,仅青田鱼一项就为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建设烤烟基地7.66万亩,年收购烟叶16.5万担;发展辣椒12.1万亩,其中“老干妈”集团生产基地2万亩,年产干椒4万吨左右,年产值3亿元左右。除了“遵椒一号”、“遵辣一号”外,主要还有“香辣湄江”、“湄江明珠”等具有地方特色品种;油菜基地20万亩,常年种植双低优质油菜18.22万亩,年产优质油菜籽2万吨以上,是万隆植物油厂和天利达植物油厂的重要原料生产基地。

  (二)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针对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和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向工业化集群发展。主要做法有:一是对龙头企业宣传、营销和扩大再生产等实行奖励政策。二是采取政府贴息的方式,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土地、信贷等困难。三是优先安排产业化项目和技改项目,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3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龙头企业13家。2004年,根据遵义市委“三化一新”发展战略,结合湄潭实际,按照“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思路,启动了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园区依临湄江河畔,326国道和杭瑞高速公路穿园而过。2009年升格为市级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7+10”重点建设园区之一。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8.76平方公里,一期工程2.24平方公里(A区)已基本完成。园区入园企业46家,其中投产20余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8.56亿元,产值增加22.8834亿元,销售收入增加21.9133亿元,税后利润2.19亿元,职工人数1431人,年职工工资总额2596.12万元,各种示范基地25.66万亩,原料采购值5.4242亿元。园区产业集聚已具雏形,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以设施装备和农业科技应用为支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县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围绕茶叶、粮油和优质米三大主导产业,建成和改造中型水库2座、小(Ⅰ)型水库6座、小(Ⅱ)水库24座、农田干渠80公里、支斗渠300公里、田间渠道1450公里、排涝沟渠480公里、通村公路1503公里、机耕道380公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点15个,共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6.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7.3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比重37.21%,设施农业面积4.7万亩,比重9.9%。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3.52万亩,土地整治0.52万亩,2011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1.63万亩。大型农用机械2841台,农机总动力25.3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54.4千瓦,茶叶机械化采收率64.3%,粮油生产机耕率48.2%、机收率4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8%。优质粮油基地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机下田、良种化、优栽培、高产出”的田园化格局。

  (四)以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契机,加快湄潭现代农业发展。

  2010年8月,湄潭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突破口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推进示范区建设。具体是:牛场大坝现代农业示范园、桃花江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洗马优质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兴隆鹅公坝现代农业示范园、茅坪现代烟草示范园、干溪毛栗堡现代有机烟草示范园、核桃坝现代茶旅一体化示范园、永兴优质稻-青田鱼-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复兴稻鱼共生系统示范园、云贵山5000亩高端有机茶园示范园。目前,各相关部门向上积极争取的各类涉农项目,尽量向示范园倾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整合项目、捆绑使用”的原则予以集中支持,为示范园建设提供有力的项目和资金支撑。每个示范园规模在5000亩左右,其产业除覆盖优质粮油、茶叶、烟草等我县主导产业外,还涉及优质果蔬种植、花卉栽培、青田鱼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并带动周边1万亩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示范园集中了现代化农业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强调农民生产专业化、组织化,为全县结构调整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以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为载体,加快实施“四种”工程,助推我县现代农业化进程。

  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方面。根据湄潭县自然条件、耕作制度、生产水平等因素,以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以粮食增产工程、粮油高产创建工程、优质油菜产业化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等项目为载体,制定“四种工程”实施方案,助推我县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发展,选择适宜当地的农业科学技术进行全面推广,积极推动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健康发展。

  农业耕作制度改革方面。随着我县复种、间套作多熟种植技术的运用,以及适宜多熟种植方式的优质新品种的培养、覆盖栽培以及保温育苗技术的改进,各种多元复合型的多样化种植模式推广,已形成以间作、套作、复种、多熟种植技术为特点的抗、避灾的耕作制度体系。

  农村科技人员培训方面。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普及科技培训,全面提高了我县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主要培训方式:一是2010年起实施的“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2010年-2012年),以茶叶、优质米、双低油菜为主导产业,计划三年内培训科技示范户3000户以上,辐射带动2万余人。项目实施与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粮食增产工程、百日科技服务行动相结合,着力提高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和广大农户素质。二是“阳光工程”培训,年度培训1100余人;三是农村干部培训;四是“雨露计划”培训,年度培训1000人以上;五是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年度培训农民20余万人次。

  (六)以农村综合改革试验为动力,推进农村生产力解放和发展。

  为促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我县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改革试验区工作。一是土地资源实现新配置。土地制度改革,规范了土地流转,推动土地向高效农业快速流进,促进农业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至2011年底,全县以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等形式流转耕地面积达12.8万亩,占法定耕地面积46.52万亩的27.51%,县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对集中规模流转土地经营的给予奖励和扶持。二是金融体制改革实现新环境,拓宽了“三农”融资渠道,改善了投资环境。2011年全县金融支持“三农”贷款额已达13.25亿元,比往年同期增加20%,改革中农民赢得了实惠,企业赢得了效益,政府赢得了环境。三是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规划覆盖率大幅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不断夯实。四是新农村建设实现新跨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建和改建“黔北民居”1万余户、农村危房5757户。建成以田家沟、核桃坝、合同水、偏岩塘等生产生活环境生态化、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农民生活方式文明化的10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七)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至2011年底,示范区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01家,社员2.5万人。优质粮油产业专业村42个,种植优质粮油面积达33.5万亩;茶产业专业村18个,茶园面积达8.47万亩。专业合作社在基地推行“六个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农残检测。县财政给予优质米基地农户每亩10元的补助并在科技支撑方面给予倾斜,新建无性系良种化茶园每亩补助240元,种粮大户、种油大户和种茶大户逐步增多。

  (八)以装备条件建设和管理服务手段创新为载体,注重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

  与市质监局合作,在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落成湄潭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做好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同时为全县19个茶青市场和西南茶城配备农残检测仪。投资300万元完成“核金龙”生态茶叶示范带一期建设,主要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茶园病虫害无害化治理等适用新技术,提升茶叶标准化水平。目前,全县共获得QS认证企业55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49家,绿色农产品认证企业35家,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24家。

  三、创新举措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现代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现代农业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深化综合改革。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湄潭试验区改革和发展的机遇,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确保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用地需求;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林权等担保抵押制度,增强农户融资投入能力;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以承包、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功能齐全、结构优化、服务优质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采取培育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等措施,引导各类企业和投资主体建立基地、兴办项目。

  (三)认真修订规划。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修订完善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功能完善、特色明显、适度超前的实施方案,有效指导示范区建设。

  (四)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捆绑使用,集中打造湄潭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五)创新激励机制。对运作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补贴;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全省著名商标的龙头企业实行重奖;对有突出贡献的领办人、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技改项目实行财政贴息等,促进农村土地改革、科技推广、企业发展、品牌推介等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形成全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协作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通过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2011年全县农业劳动生产率达1.3万元/人、土地产出率达1960.45元/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73元,均位于全省前列,湄潭示范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入推进创建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全县农业基础条件薄弱。中低产田土比例高达85.6%,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程度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推广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结构调整、质量安全、素质提高等多个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县级财力比较薄弱。

  (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我县的龙头企业大多是本地成长起来的,刚刚完成自身的原始积累,在扩大规模、提升产能方面融资难的矛盾非常突出,在规范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表现得力不从心。

  (四)现代农业发展缺乏科技人才支撑,且农民生产观念转变普遍较慢,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增多,他们在新观念、新技术的接受方面相对缓慢。

  五、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湄潭县将以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发二号文件为契机,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一优势,以工业带农业、农业推产业,争取项目对接,大力发展我县现代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及企业为依托,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产品产-供-销为一体的加工企业集群;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主题,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机制和农村投融资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具有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技支撑、现代管理水平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改造传统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建立包括规模种植、深度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在2015年内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级阶段,在2025年至2030年内达到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最终在2040年内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湄潭县农牧局

  二〇一二年六月一日

  

附件: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贵州省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2011

备注

 

1.基本情况

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1864

1864

   
   

耕地面积

万亩

46.52

46.52

 
 

水域面积

万亩

2.8268

2.8268

 
 

总人口

万人

48.99

49.02

 
 

农业人口

万人

42.73

42.93

 
 

农业劳动力

万人

28.92

27.06

 
 

农户总数

万户

11.5659

11.5892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0.18

34.29

 
 

农业总产值

亿元

14.7135

22.89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1965

4.3055

 
 

财政支农总投入

亿元

0.8317

0.4098

 
 

农民人均纯收入

4758

5673

 

2.农业产出情况

粮食总产量

亿斤

5.336

5.338

 
   

粮食总产值

亿元

8.954

9.02

 
 

棉花总产量

万吨

 

棉花总产值

亿元

 
 

油料总产量

万吨

1.8936

2.145

 

油料总产值

亿元

0.795

0.954

 
 

糖料总产量

万吨

 

糖料总产值

亿元

 
 

生猪总产量

万吨

2.14

2.99

 

生猪总产值

亿元

3.424

3.926

 
 

肉禽总产量

万吨

0.1637

0.1715

 

肉禽总产值

亿元

0.304482

0.343

 
 

蛋类总产量

万吨

0.183

0.19

 

蛋类总产值

亿元

0.2196

0.228

 
 

奶类总产量

万吨

 

奶类总产值

亿元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0.1678

0.2694

 

水产品总产值

亿元

0.6712

1.0776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亿元

48.0074

53.18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98.5

98.7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17.31

17.31

   
   

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3.5

4.7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24.7

25.3

 
 

灌溉水利用率

%

60

65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45

48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10

12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万亩

2.3279

4.5648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8

11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2

3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30

35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万人

1.09

1.08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5.6

7.2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生猪规模养殖率

%

4.2

5.2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蛋类规模养殖率

%

1.4

1.44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肉禽规模养殖率

%

1.4

1.5

年出栏1000羽以上

 

奶牛规模养殖率

%

存栏量10头以上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万亩

0

0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21.2

25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万亩

32.5

34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11

11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11

13

 
 

无公害农产品

49

49

 
 

绿色食品

35

35

 
 

有机农产品

24

24

 
 

农产品地理标志

1

1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万亩

28.79

29.38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建设总投入

万元

155640

251874

   
   

本级财政投入

万元

500

1386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万元

10884

18256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万元

5600

6540

 
 

银行信贷投入

万元

126656

212692

 
 

农民自筹投入

万元

12000

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