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
关于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东坡区是农业部认定的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水稻、蔬菜和生猪三大产业为示范创建主导产业。2011年我区按照示范区建设要求,狠抓主导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科技推广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2011年全区GDP达229.6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3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773元。
一、示范区建设主要成效
(一)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水稻产业一稳一增一扩大。2011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达59.71万亩,总产量达32.45万吨,比2010年增0.66万吨,实现产值8.43亿元;全区优质水稻面积达26万亩,较2010年扩大6万亩。
二是蔬菜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2011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43.19万亩,其中泡菜原料蔬菜面积27万亩;蔬菜总产量120.7万吨,农民销售收入11.03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10.3%,8%,14.8%,18.5%。农民人均蔬菜销售收入2081元。全区泡菜食品企业达66家,务工人员2.5万人,年加工蔬菜达到100万吨,比2010年增加16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比2010年增加18亿元,税收达8000多万元。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省名列第二位,其中加工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省名列第一位。
2011年,四川省农业厅、商务厅和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授予我区“出口泡菜原料生产基地”称号,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东坡区“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基地强县”称号,“眉山市东坡区泡菜产业示范基地”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东坡区已被列入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
三是生猪产业保持全省领先。2011年全区出栏生猪134.1万头,比2010增加6.1万头,产值21.6亿元,比2010年增1.89亿元,其中出栏DLY生猪119.5万头,外销优质商品肉猪70万头以上。其中生猪DLY三元杂交面达8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个,位居全省前列。
(二)农业设施装备建设进一步加强。
2011年,全区共投入资金1.78亿元,通过实施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等,建成“田网、渠网、路网”配套的高标准农田2.5万亩,整治病险水库7座,完成32处提灌站维修改造,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8万人,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80公里。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49万千瓦,拥有农业机械4.8万多台(套),提灌站1114处,通达农机作业面积45万亩,全区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56%,其中机械化收割达到了8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排位第一。
(三)科技推广应用更加广泛。
一是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以新型农民培训、科技示范培训等方式,共培育科技示范户达3000户,培训农民先进实用技术20多万人次。
二是建立实用技术信息平台,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研制了“东坡区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 ”,施肥配方制定精确到每个田块。农户通过触摸屏选择种植作物品种、目标产量、自家田块信息等后,足不出户便可得到自家田块种植作物的建议配方。
三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11年共引进推广优质超级稻、专用泡菜原料、DLY生猪等新品种40多个,并重点示范推广了水稻大棚育秧、机械化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培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四)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
一是初步建立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通过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大专院校有效对接,组建了农技推广专家组,建立了首席专家负责制,构建了“专家—农技人员—农户”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并建成农业示范点、片、园36个。
二是建立和完善了农技推广体系《人员聘用制度》等10项制度,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有明确工作职能、有规范运行机制、有优良推广队伍、有稳定经费保障、有必要工作条件,区乡农技推广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明显增强,也为我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着力培育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2011年全区已注册农村专合组织284个,培育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8020户,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1.3%。3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396户,面积达4万亩;30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215户,面积达2.25万亩。
二、示范区建设主要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了以副区长李维义为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农工办、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审计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农机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畜牧兽医局、区泡菜产业局及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建设组织、规划、管理和督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二)科学规划,完善政策保障。
区委、区政府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东坡区现代农业发展大突破实施方案》、《眉山市东坡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基地强县工作方案》、《东坡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等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试点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区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激励奖补政策,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三)整合项目,加大投入。
区委、区政府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升现代农业装备”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条件,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实施、县级整合的原则,以“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为思路,鼓励各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78亿元,集中用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田成方、土成型、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的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和“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标准养殖小区(场),为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和规模化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奠定了基础。
(四)狠抓龙头,引领示范区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龙头倍增计划”。重点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采取“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现有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培育了三大产业全国农副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6家)。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确保基地稳步扩大、产业长效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大力扶持培育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提高基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增强农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我区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农民专合组织建设,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基地建设项目等,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区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的农村经济专合组织达284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88个(获得省政府命名的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三、示范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排灌渠系年久失修,机耕道、便民道不配套,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2011年末,全区建成的标准农田24万亩,农田标准化率仅32.7%。
二是新品种、新技术无重大突破,农产品在产量、质量上难有大的提高。
三是农技推广体系力量薄弱,农技推广人员存在知识老化,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二)建议。
1.加大对示范区投入倾斜力度。由于示范区建设规模大,投入多,单靠区财政投入和农民、业主、企业投入难以满足需求,建议中央和省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单位投入强度,提高项目补助标准,充分保障高标准农田和生猪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投入,扶持主导产业发展。
2.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建议中央和省适度增加科技培训力度,集中培训示范区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加强学习交流,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四、下一步思路和打算
(一)科学编制和评审《规划》。
为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区政府委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蜀翔农业投资策划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2-2015年)》。《规划》编制完成后,区政府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报省农业厅审核,报农业部备案。
(二)召开示范区建设推进会。
《规划》评审通过后,区政府将召开示范区建设推进工作会,进一步统一全区上下思想,形成合力,强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三)进一步整合项目,加大示范区建设投入。
围绕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以财政投入资金为导向,撬动各类社会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扶持农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促进三大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
(四)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
将《规划》建设内容和年度工作目标纳入全区各级各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严格兑现奖惩,确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O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示范区县(市、区)政府盖章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1331 | 1331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73.23 | 73.32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13.42 | 13.03 | ||
总人口 | 万人 | 85.47 | 85.5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65.35 | 65.14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41.86 | 42.56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20.46 | 20.58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86.26 | 229.6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63 | 65.3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4.04 | 24.48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2.82 | 3.92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6471 | 7773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8.45 | 8.95 | 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9.97 | 11.63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 | -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 | -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3.63 | 3.97 | 非主导产业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1.42 | 1.55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1.74 | 1.48 | 非主导产业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0.052 | 0.045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9.52 | 9.92 | 主导产业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19.71 | 21.6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5.74 | 5.32 | 非主导产业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8.23 | 7.39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0.45 | 0.83 | 非主导产业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0.42 | 0.91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0.19 | 0.24 | 非主导产业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0.13 | 0.17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2.54 | 2.86 | 非主导产业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4.01 | 4.41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95.82 | 110.2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100 | 100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21.5 | 24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8.3 | 8.5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44 | 49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45 | 47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49 | 56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53.5 | 55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6 | 6.7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10 | 1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15 | 14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42 | 46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11.81 | 11.97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10.61 | 16.43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29.69 | 33.4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20.13 | 21.6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57.51 | 62.4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81.3 | 84.1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 | -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2.84 | 3.5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9.5 | 11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8 | 8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21 | 21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2 | 2 | ||
绿色食品 | 个 | 79 | 79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17 | 17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1 | 1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76.46 | 76.46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45684 | 56194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9084 | 9894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4300 | 1780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2000 | 300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8000 | 120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12300 | 13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