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四川省南充市

日期: 2013-02-01 18:33 作者: 四川省南充市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南府函〔2012〕90号

南充市人民政府

关于呈报2011年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工作总结的函

  省农业厅:

  我市严格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报送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的通知》要求,对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创新举措、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下步思路及打算等方面进行认真调研总结,形成了《2011年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总结》,并认真填写了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表。现呈报于后,请审定。

  二○一二年六月四日

2011年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工作总结

  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涉及三区一县31个乡镇、478个村,幅员面积488平方公里,农业人口45.8万人。2011年,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国家、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严格按照既定规划,紧紧围绕“助农增收、保障供给”的建设目标,主推“畜禽(猪、鸡)—沼气—果蔬”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模式,以农民产业园建设为重要抓手,快速推进示范区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总结于后:

  一、夯基础、强产业、重科技,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设施装备水平。一是重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土地调形和培肥6万亩,实施中低产田改造3万亩、建标准粮田4万亩、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1.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42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安装喷滴灌管21万米、建提灌站10处、整治山坪塘8座、整治维修蓄水池43口、新建(整治)渠系860公里,实现核心区灌溉保证率91%以上;硬化道路265公里、完成机耕路315公里,架设桥梁8座;供电网络390公里,核心区电网覆盖率100%。二是稳步提升机械化水平。农机总动力约220000KW、百亩农机总动力50KW、综合农业机械化率29%,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35%,极大提高示范区机械化程度,降低了生产者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设施种植面积约4.1万亩,占示范区耕地的9%,大力发展春提早、夏遮阳、秋延后蔬菜等设施栽培。四是着力配套新农村设施。完成86个村的集中供水工程和联户供水工程,区域内饮水安全问题解决率达100%;实施简易农产品质检项目,示范区乡镇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抽检率达100%;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示范区电话通村通社率达到100%,有线广播电视、光纤广播的通社率达到98%和95%;农村电脑使用和网络建设入村率达到62.3%。

  (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助农增收。始终坚持“发展产业就是助农增收”的理念,发展粮油、畜禽、柑桔、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45.14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占示范区农业总产值的74.6%。设施蔬菜种植面积3万亩,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9个。经部、省认定的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面积1.8万亩,示范面积占示范区该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规模种植大户(户均经营超过100亩)个数279个,大户种植面积达4.3万亩,占示范区面积的9.4%。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规模养殖户)1150户,规模化生猪养殖年出栏35万头,占示范区总产量的58.3%。耕地流转面积17.6万亩,示范区耕地流转率达38.7%。示范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1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22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占示范区经济总产值的66.3%。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面积达到18.9万亩,占示范区耕地面积的42%。示范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8个,参加合作社农户1.4万余户,占示范区农户的12%,主要农产品中合作社农户生产量占示范区总产量的12%。示范区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覆盖。农产品省级及以上名牌包括汇源饮料食品、燕京啤酒等共计26个,农产品商标注册数达38个。

  (三)积极实施“三新”工程,提升农业科技水平。2011年,积极加大“三新”工程推进力度,积极推广利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有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是推广应用新技术。推广了水稻强化栽培、直播技术,面积达4.5万亩;推广玉米膜侧栽培技术,面积达6万亩;推广果园商业化栽培模式;推广蔬菜膜下滴灌栽培技术,面积达4万亩。二是推广应用新品种。广泛推广柑桔萘维林娜、梨树翠冠和水稻、玉米等适宜我们本地栽种的品种;在生猪养殖上,重点推广了DLY等新品种,大大提高了农业增产增收效果,减少了农民劳动强度和生产量。三是完善技术推广模式。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和农业科技110等“实名制”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模式,特别是强化公益性特色效益农产品的技术服务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持。乡镇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在村设立农业综合服务站,实行农技人员定点联系种植大户、种养专业大户,农业科技入户达到5万户,在示范区开展农民培训180期,累计培训4万人(次)。积极开展院企联姻,与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开展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激活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重规划、建机制、强保障,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

  (一)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我市坚持以规划为先导,锁定了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确立了“一年成规模、三年见成效、五年出经验”的建设构想,聘请中国农科院高起点编制了《南充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一是明晰发展方向。示范区明确主攻粮油、柑桔、蔬菜、畜禽四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心两园三基地”,即科技研发与孵化中心,农产品物流园和农产品加工园,现代种业繁育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观光农业旅游基地。二是明确发展思路。根据发展规划,明确了示范带动,梯度发展的工作思路,把示范区划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梯次建设。其中核心区覆盖顺庆、高坪、嘉陵三区和西充县的31个乡镇、478个村,幅员488平方公里;示范区为三区一县的其余乡镇;辐射区为我市阆中、南部、仪陇、营山、蓬安5县(市)所有乡镇。三是确立“三步走”战略。根据我市示范区建设构想,确定了示范区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至2011年,已完成“八万一带”重点工程建设,即顺庆百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万亩现代设施蔬菜基地和万亩现代伏季水果基地,高坪三万亩现代设施蔬菜基地和三万亩世界柑桔博览园,嘉陵三万亩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西充万亩有机循环农业基地、万亩有机供港蔬菜基地和万亩高效粮经基地共14万亩的特色产业基地;第二步,2012年—2013年,在“八万一带”的基础上,三区一县各建一个“百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共4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实现核心区31个乡镇整乡推进、连片发展;第三步,至2015年,建成“畜禽—沼气—果蔬”循环经济产业区,基本实现“生产型、科技型、效益型和示范型”功能,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成为示范引领丘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

  (二)全面实施项目推动战略。按示范区建设项目化的要求,将示范区建设方案细化为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物流加工、观光旅游、科技研发等5大类18个子项目分批实施,分年推进。2011年,启动了顺庆搬罾现代蔬菜产业园、嘉陵大通现代果蔬基地等58个重点项目建设。一是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将打造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基地,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第一道“工序”,围绕田、水、路、电“四网”配套要求,核心区初步实现“渠沟相连、道路畅通、能排能灌”。顺庆绿科成功运营国内一流的养鸡设备,南充康健正在建设西南最先进的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示范区现代农业装备、科技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大规模培育特色产业。按产业发展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坚持基础建设与产业培育同步推进,实现特色产业“连片发展”目标。主要抓手是突出“百千万”特色项目,注重循环可持续发展。三是大力度引进龙头农企。按照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的要求,立足优势农产品资源,搭建企业发展平台,采取以农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等办法,成功引进和培育了汇源果汁、广东温氏、天兆畜牧、玛斯特农业等龙头企业35家,成为引领示范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西充百科公司计划投入3亿元建设万亩有机供港农业农民产业园,引进特色畜禽和果蔬品种35个,实现基础建设和产业培育“两促进”。顺庆康健公司投资1.8亿元建设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服务中心,集中展示和推广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最新成果。同时,我市还采取“政府组织、农民主体、企业引领”的办法,培育和组建顺庆石香炉蛋鸡养殖、高坪东观现代农业合作联社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8个,为农企合作架桥梁。

  (三)大力探索创新发展机制。我市围绕“集中资源、群众参与、加快进展、确保实效”的要求,不断创新示范区建设运行机制,着力探索可复制、能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一是推广农民产业园建设机制。坚持把“富民”宗旨作为园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广“政府引导、农民自主、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协会组织”的顺庆区“大林模式”,以园区经营为载体,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统一服务为前提,以农民参与为核心,在示范区积极探索破解丘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五无”(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难题的有效路径。2011年,示范区建成各类农民产业园180个,带动3万农户进入园区发展产业,入园农户占在家农户的50%,入园农户年均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较入园前增收80%以上。农民产业园建设的成功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在西部地区重点推广。二是建立融资机制。依托南充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在示范区扩大担保抵押物范围,为业主(农户)提供15万元以内贷款担保,并给予两年财政贴息,为示范区5000多农户提供担保贷款3.4亿元,撬动龙头企业和业主大户投入资金近15亿元。三是完善奖扶机制。2011年,三区一县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亿元,重点向示范区倾斜。同时,市、县(区)财政年度分别安排5000万元、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且逐年递增,重点对示范区内带动相应规模农户且实现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种养基地、专业合作社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等方面给予奖补。四是探索土地流转机制。示范区分批建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坚持土地所有权、性质和用途“三不变”,确保农民土地、利益、就业“三不失”,为示范区建设提供适度规模用地17.6万亩。五是创新科技支撑机制。成立示范区专家委员会,与中、省农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全国一流的川东北农业科技成果试验及转化基地,健全兽医、农技、农机等科技服务体系,优先促进示范区产业升级换代。

  (四)强化保障确保建设实效。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示范区建设。一是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市长挂帅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选派一批经验足、干劲大、能力强的干部组建管委会,高规格召开建设启动大会,现场签定目标责任书,县(区)委主要领导公开承诺;三区一县也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做到人员、经费、职责、任务“四落实”。二是注重引导。按“政府引导、农民自主”的原则,坚持“四为两不为”。“四为”即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牵线搭桥招引龙头企业,搞好项目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两不为”即对农民选择什么产业不搞强迫命令,对入园农民发展产业不搞大包大揽,使项目区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踊跃参与示范区建设。三是逗硬督查。采取“周督查、月挂牌、季巡检、半年考核、年终表彰”的工作方法,重点督查各县区人员责任落实情况、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等,并找准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症结”提出整改建议;市政府主要领导按季度亲自带队巡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每月开展检查,促进了园区建设每周一个新形象。四是严格考核。召开示范区建设年终总结会议,将对项目县区和涉及乡镇建设成效进行考核量化,拉通排位,兑现奖惩。五是坚持“两不换”。为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有条不紊推进,面对2011年市、县、乡换届的实际情况,市委特别明确了“两不换”要求。即,党政换届不换示范区发展规划,示范区领导换人不换主导产业,切实保障示范区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有序性

  三、重实际、作比较、找不足,重视示范区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缺口很大。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国内其他整市、整县建设的示范区相比,我市示范区由三区一县组成,点多面宽量大,所需投入的资金多。按照《总规》和《实施方案》,2010—2015年示范区建设总投入需要93.5亿元,以我市、区财力根本无法达到资金投入要求,这将影响了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现代设施设备引进及科技应用。我们迫切期望省厅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在一些政策上给予突破,让我们先行先试。

  (二)土地政策困扰现代农业发展。在推进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谨守耕地保护政策,确保不违规用地,但是需要修建畜禽养殖圈舍、原料库房及办公用房等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议国家在土地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允许建设必要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

  (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市属于典型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年久失修,部分功能丧失。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需要在基础设施上大力投入,建议国家给予项目整合,促进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明思路、强重点、求实效,作好示范区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2012年,围绕“基础设施配套、特色产业填充、标准园区建设、经营模式探索、知名品牌打造、专合组织完善”的建设要求,重点推进四个“百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建设,力争建成现代蔬菜基地14万亩、现代水果基地8万亩、现代粮油示范基地3万亩、现代食用菌生产基地5000万袋,现代生猪养殖基地42个、年出栏生猪70万头,现代蛋鸡养殖基地2个、年存栏蛋鸡200万只,现代农民产业园200个,打造知名品牌30个,建设专合组织100个,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以上。

  (二)工作重点按照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工作目标,确定以下工作重点。

  一是倾力建设“四百工程”。示范区重点推进四个“百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建设,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先进设施装备,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努力确保核心区设施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主导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二是抓好农业产品销售。示范区注重农产品量质并进建设,利用成都海关驻南充办事处和南充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平台,加大实施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方式,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另外,继续引进一批精深加工领军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示范区建设。

  三是探索创新发展机制。一直坚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助农增收”不动摇,不断探索完善示范区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环节的新模式,着力降低农民参与示范区发展的门槛和风险,让广大群众在示范区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四是强化建设保障措施。进一步抓好资金筹措,争取部省支持,规范融合项目,助推示范区顺利实施。在坚持“周查周报月挂牌”的基础上,还需加大督查力度,督促示范重点工期如期完成阶段建设。加大奖惩激励,注重选拔示范区一线建设干部,对工作进展好的县区予以重奖,增强工作导向。

  附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附件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1年

备注

1.基本情况

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488

488

 

耕地面积

万亩

45.5

45.5

 

水域面积

万亩

3.3

3.8

 

总人口

万人

57.3

57.3

 

农业人口

万人

46.1

45.8

 

农业劳动力

万人

25.6

25.4

 

农户总数

万户

13.4

13.2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26.6

153.4

 

农业总产值

亿元

53.3

60.5

 

财政总收入

亿元

0.98

1.60

 

财政支农总投入

亿元

1.72

2.02

 

农民人均纯收入

5700

8500

 

2.农业产出情况

粮食总产量

亿斤

7.88

11.56

是主导产业

粮食总产值

亿元

10.35

17.08

 

柑桔总产量

万吨

4

9.5

是主导产业

柑桔总产值

亿元

0.8

2

 

蔬菜总产量

万吨

24

38

是主导产业

蔬菜总产值

亿元

3

7.6

 

糖料总产量

万吨

   

糖料总产值

亿元

     

生猪总产量

万头

58

60

是主导产业

生猪总产值

亿元

11.6

12

 

肉禽总产量

万吨

3

3.2

不是主导产业

肉禽总产值

亿元

2.0

2.2

 

蛋类总产量

万吨

1.4

1.5

不是主导产业

蛋类总产值

亿元

3.2

3.4

 

奶类总产量

万吨

0.65

0.71

不是主导产业

奶类总产值

亿元

0.12

0.14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是否主导产业

水产品总产值

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亿元

93.5

101.7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100

100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4.7

9.7

 

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2.1

4.1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13.4

22.75

 

灌溉水利用率

%

75.6

80.4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23.2

29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40

50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万亩

3.5

5.8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55.3

55.9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23

289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50

256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万人

2.4086

2.4034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13.2

38.7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生猪规模养殖率

%

50

58.3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蛋类规模养殖率

%

45

52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肉禽规模养殖率

%

36

45

年出栏1000羽以上

奶牛规模养殖率

%

40

60

存栏量10头以上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万亩

0.05

0.05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8.2

10.9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万亩

9.3

17.5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9

13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12

26

 

无公害农产品

45

68

 

绿色食品

2

6

 

有机农产品

3

24

 

农产品地理标志

2

4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万亩

35.5

45.5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建设总投入

万元

243000

345000

 

本级财政投入

万元

9500

17000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万元

35000

120000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万元

150000

150000

 

银行信贷投入

万元

43500

52000

 

农民自筹投入

万元

5000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