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四川省广安区
广安市广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在农业部、省农业厅的关心支持及市农业局的指导下,广安区委、区政府坚持基地化建设、组织化运作、品牌化经营、链条化发展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主导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011年,在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的深切关爱及精心指导下,我区继续加快发展优质粮油、蔬菜、龙安柚、生猪等四大主导产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果。一是优质粮油基地稳步拓展。2011年,全区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6万亩。其中粮食基地10万亩,优质油料基地6万亩。建万亩高产示范片8个,每个示范片面积2万亩。其中,建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2个,位于悦来、大安、石笋等乡镇。建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2个,位于枣山、穿石、广罗等乡镇。建麦玉豆模式万亩高产示范片1个,位于枣山、广罗等乡镇。建设油菜万亩高产示范片3个,位于崇望、浓溪、护安等乡镇。二是优质蔬菜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新建优质蔬菜基地2万亩。建成万亩示范园4个,其中,在代市、虎城和护安、观塘各新建1个,在代市和护安、观塘各改造1个。全区优质蔬菜基地总面积达17万亩,复种面积42万亩,产量126万吨,产值达11.2亿元。全区初步形成以“两线三区”为核心的蔬菜产区,主要分布在东西环线、渠江沿岸早市蔬菜区、观塘设施蔬菜区、华蓥山反季节蔬菜区。三是优质红柚产业逐步壮大。2011年,新建龙安柚基地3万亩。建成龙安柚万亩示范园4个,其中,在虎城、崇望各新建1个,在西环线、大龙各改造1个。全区龙安柚种植面积达27.5万亩,初步形成以“一区一带一基地”为核心的龙安柚产区,主要分布在龙安乡为中心,枣山、广门等7个乡镇为辐射的龙安柚产业基地核心区,以广罗、穿石等15个乡镇为辅助的渠江沿岸龙安柚产业带,以护安、观塘等6个乡镇为拓展的广前线高标准示范基地。四是优质生猪产业拉动明显。2011年,全区可出栏优质生猪135.84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54%。现有存栏生猪95.2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1%。新建规模养猪场27个,规模养猪场总数达到160个,建“猪、沼、菜(果)”生态规模养殖场(小区)45个。全区现有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大户5648户,新增818户。全区已建成优质生猪基地乡镇21个,预计生猪总产值可达21.73亿元。
(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内涵不断丰富
1、设施装备水平逐步提升。一是高效提升耕地质量。2011年,共竣工2011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等中省项目4个,完成投资8358.6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428.3万元。新开工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8186.4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816.8万元。2011年,全区实行小田并大田、小土归大土、薄土改厚土,高标准农田2.8万亩,完成有机质提升11.85万亩。二是农机化水平逐渐提高。全区新建机电提灌站3处,其中核心园区2处;整治维修机电提灌站5处,其中核心园区2处,新增节水灌溉设备230台(套);新增机电灌溉面积7万亩,其中核心园区2800亩;新建机耕、便民道280公里,其中核心园区60公里,田间机耕便民道160公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35%,其中园区达到60.7%。三是交通水利设施持续跟进。实际新建农村公路265公里,完成投资7950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8%。在核心示范区新建渠道15.16公里,新修田间排灌渠及渠道配套40.1公里,新修蓄水池70口,整治山平塘110口,新修囤水田3个。修建钻取水深井2口,修建供水塔2座,安装输供水管道18.21公里,解决1768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科技示范推广应用广泛。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初见成效。在花桥水稻制种基地4000亩,年制种能力达100万公斤,玉米制种基地3000亩,年制种能力达90万公斤;在代市、浓溪各建设了1个100亩大桶装龙安柚容器苗培育基地,在育苗基地内完成苗木初步整形,年培育出土大桶装龙安柚容器大苗100万株;在观塘建设了1个1000亩蔬菜制种和工厂化育苗基地,年可育苗10亿株,基本满足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需要。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二是测土配方施肥形成网络。坚持测土配方施肥全域、全程、全面统筹,对全区64.67万亩耕地进行土壤抽样化验,全覆盖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五个一”,即:“一套软件、一个数据管理中心、一个信息互动平台、一名管理员、一套管理办法”。按照每2-3个村设置1个基层测土配方肥销售网点,实行“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区已建立配方肥销售点305个,配方肥施用面积89万亩次,亩均增产10%以上,增收150元以上,节支50元以上。三是科技支撑体系渐成气候。聘请西南大学、中国柑桔研究所、省农科院有关专家组成顾问小组,作为广安区特色产业强有力的技术依托,搞好技术咨询和指导。通过接收高校毕业生到基地乡镇农技站或对现有基地乡镇农技人员、专业大户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等方式,每个基地乡镇有1—2名果树专业技术人员。从西南农大、四川农大等高校引进农业类专业本科及硕士研究生7人,充实了农技专家队伍。组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683个班次,培训新型农民14万人次。
(三)产业发展与带动能力增强
引进和培育了稻香米业、巨泰油脂、正大饲料、春叶豆瓣、渝都泡菜、禾诚花椒等35户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建基地、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39个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375户种植大户参与基地建设,集约经营土地近3.2万亩,带动全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40余万亩,实现年销售收入达27.68亿元,带动农户23.12万户,辐射面达81.8%,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 市场+专合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实现了与农户联合经营、集约生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农业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1、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本形成。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完善了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各级各相关部门协同管理,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构建了科学管理体系。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建立了产地准出制和市场准入制,切实加强投入品管理,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安全。在农贸市场和蔬菜种植基地建立农残速测点24个,其中重点乡镇和种植基地10个,农贸市场14个,配备价值30万元的检测设备。开展“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4个,地理标识产品2个。我区农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积极构筑农作物病虫监控体系。在浓溪建成1个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区域站,在代市建成1个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点,组建植保专合组织75个,其中规范“六有”标准植保专合组织18个。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防控网络,全区农作物未发生重大疫情,确保了农业安全。
(五)农民增收效益显著
一是粮食增产增收。以玉米为例,亩均增产70公斤,亩增收70元。二是地租差价增收。实行土地流转后,土地租金比零散流转亩增收50元。三是节本增收。在节水灌溉、测土施肥、节约劳动力方面,项目区人均节本900元。四是从事养殖业等其他行业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全区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8.4亿元,同比增加4.0%,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5645元,同比增加13.5%。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一些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投入不足,农田基本建设等农业基本建设任务重。二是农业整体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的产品少,缺乏名牌产品和规模效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差。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够。四是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迟缓,生产者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不高,对农业高新技术反映冷漠,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高新技术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宣传推广。五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薄弱,推广人员素质较低,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科技应用率极低。六是农资价格涨幅较大,进一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给农民增收带来更大障碍。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深化广安农业发展模式。一是突出集中连片。继续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集约开发、提高效益”的理念,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围绕“三线”,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围绕“一区一带一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基地。突出“两线三区”,建设蔬菜产业基地。二是坚持整体推进。按照有利于资源整合、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费省效宏“三个有利于”原则,打破乡村辖区界线,集中连片规划基础设施,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布局,促进全区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三是强化设施配套。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水网、田网、路网、电网“四网”及相关设施设备综合配套建设,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通过项目支持,力争每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
(二)坚持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理念。一是对上争取支持。2012年,力争全国绿色能源大县(区)项目落户我区,河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2014年,初步建成中化柚博园、农产品加工园。二是加大对外招商。特别注重引进我区急需的优良品种制种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引进和培育农产品物流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完善产业链。2014年前,建成果蔬冷储配送交易中心。三是培育发展龙头。到2014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达到313个、成员达到9.63万名,辐射面达88.3%。
(三)坚持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帮助悦来和桂兴、前锋、龙滩、光辉等沿山乡镇发展桃、李、梨等小水果,打造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四)坚持快速发展与高效发展并进。一是打造一流园区。高标准建设河西现代农业示范区,上档升级观塘农业示范园区,核心示范区实现机械化水平90%以上,机械化、科技化全速跟进,打造一流农业园区。二是创新发展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园区务必坚持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产出、高辐射带动,坚决摒弃小作坊式生产模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规模与质量并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目标。三是确保助农增收。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大园区+小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助农增收。
附件:
二○一二年六月一日
附件: |
|||||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示范区县(市、区)政府盖章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1536 |
1536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64.5 |
64.5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18.4 |
18.4 |
||
总人口 |
万人 |
125.2 |
125.6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125.2 |
125.6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98.0 |
97.1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54.2 |
54.2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57.1 |
192.9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43.1 |
49.8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3.7 |
4.8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3.5 |
4.3 |
该数据为农林水事务支出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4973 |
6017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9.77 |
9.87 |
是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9.2 |
9.6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不是主导产业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4.1 |
4.3 |
是主导产业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1.5 |
1.6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0.21 |
0.23 |
不是主导产业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0.024 |
0.027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9.14 |
8.88 |
是主导产业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14.4 |
17.0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13872 |
14019 |
不是主导产业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2.36 |
2.8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2.2 |
2.3 |
不是主导产业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1.8 |
2.2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0.27 |
0.29 |
不是主导产业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0.02 |
0.21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1.53 |
1.84 |
不是主导产业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1.25 |
1.4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0.65 |
0.75 |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100 |
99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32.43 |
33.50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2.6 |
3.8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40.12 |
46.70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50 |
60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38.47 |
43.17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49.8 |
56.3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14 |
14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0.43 |
0.49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5 |
6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25 |
28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14.76 |
14.53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31 |
36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58.6 |
66.8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26.6 |
32.5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62.2 |
68.9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92 |
96.3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2.93 |
2.93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56 |
65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47.7 |
53.3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12 |
12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5 |
6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14 |
14 |
||
绿色食品 |
个 |
1 |
5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5 |
5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1 |
2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64.5 |
64.5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8355.07 |
8266.32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615 |
80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2040 |
160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1800 |
186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3200 |
36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3461.07 |
2266.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