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四川省成都市

日期: 2013-02-01 18:29 作者: 四川省成都市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6月1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1年,在农业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着眼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按照发挥现代农业基本功能,实现“三个效益”有机统一和“全国领先”的目标要求,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动力,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统筹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农业增加值327.3亿元,比2010年增长3.7%;农民人均纯收入9895元,比2010年增长20.6%。

  一、建设成效

  (一)主导产业生产水平稳定提升。突出抓好粮油、蔬菜、畜禽三大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水产七大特色产业发展,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重点组织实施400万亩粮经产业“双创双建”示范工程,建成“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27个。2011年水稻亩产创历史新高,有8个点位水稻亩产突破800公斤;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5万吨以上。建成常年性基本菜地36万亩,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40.7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524.3万吨。建成年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单元)3438个,肉类总产量达到104.2万吨。

  (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开展农民职业经理人和实用技术培训,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产业高端发展。2011年,全市共建成农业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站)39个;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42.3万人次,其中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2546人;有机农产品(有机转换产品)基地发展到20.56万亩;建成工厂化种子种苗繁育中心5个、制种育苗基地17个、畜禽良种繁育场85个;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3.2%;国家级农产品知名品牌累计达到39个。

  (三)农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创新。探索和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1.9%。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核心的“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粮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全市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496个。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三权”抵押融资84宗,融资额达到14.3亿元。发展农业劳务、农资配送、农机租赁等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3480个。

  (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一方面,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联结带动农户建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加工原辅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350余万亩。另一方面,着力打造田园化、景观化的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拓展农业多功能作用,以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度假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全市休闲观光基地发展到220个,年接待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景区(点)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3.4%。

  (五)农业综合示范建设成效突出。坚持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农村示范片、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结合起来,集成资金、项目、技术,在全市确定了11条核心示范线、5个整体推进的重点示范区(市)县和9个集中连片20个以上村的核心示范片,进行重点打造,集中力量,集成政策,以点连线、以线成片,组团式打造形成了标准化规模化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43个、示范园区143个,率先形成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全市设施农业发展到32.7万亩,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6.54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市级财政为主体,投入3.5亿元财政资金,建成了146个标准化乡镇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

  二、创新举措

  (一)实行协调联动推进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市农委、市委统筹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委,各区(市)县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实行横向协调、纵向联动的全市示范区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市和区(市)县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协调解决示范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级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将部门工作与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各区(市)县大力支持,各区(市)县积极做好项目建设、政策落实等工作。

  (二)统筹规划示范区建设。按照全域成都理念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紧密结合成都“十二五”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科学编制了《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确立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实现“三个效益”有机统一和“全国领先”的目标定位,对优势特色产业、基础设施、高端农业、农业多功能拓展等进行了规划布局。各区(市)县按照全市规划,科学编制当地规划,并指导各乡镇结合新村建设及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科学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做到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全覆盖。

  (三)切实加大支持保护力度。在全国率先设立耕地保护基金,每年由市县两级筹措28亿元资金,按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标准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农户进行补贴,推动了耕地保护,稳定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国率先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8亿元资金,按每村不少于25万元的标准,用于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定出台了市级财政扶持设施农业、粮经产业“双创双建”示范工程 、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政策,扶持资金达9亿元以上。2011年,各级财政共投入示范区建设69.5亿元,引导社会资金投入189.6亿元。

  (四)实行目标管理。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细化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市级有关部门、区(市)县和乡镇,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强化督查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定期由政府目督办会同农业等有关部门组成若干个督查组,对资金落实和整合投入情况、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以及耕地保护、主导产业和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重要目标进行督促检查。对年度建设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对建设不力、进展缓慢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进,确保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稳定粮食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但是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仍然不高,特别是像成都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近郊农民发展其它特色产业的效益更高,加之农民进城就业增收的机会和渠道相对比较多,客观上给稳定粮食生产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社会和金融资金投入农业力度不够。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业风险大、比较效益低,社会资金进入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土地、房屋等农村产权不能被金融机构认可作为有效抵押物,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仍然存在瓶颈,很难获得融资支持。

  (三)农业经营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农村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状况仍未根本改观,随着务农人员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加剧,“谁来种田”、“谁来服务”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完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问题十分迫切。

  四、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农业部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思路,积极发展对接都市需求、优质高效多元的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形成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基础、现代农民为主体、三产联动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力争率先在全国完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推进建设任务,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突出抓好生产要素聚集。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综合整治成果,大力引导各类要素投入农业农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充分发挥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资源优势,坚持走高端品种、高端品质、高端品牌三位一体的高端发展之路,同步推进良种化、良法化、名牌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奋力打造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高端农业产业基地,加快构建具有全国速度优势、全球比较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农业年度投资规模要力争达到500亿元以上。

  (二)突出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发扬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精神,积极在农业经营模式上大胆探索。大力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重点深化完善和推广“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深入研究解决谁来种粮、谁来种田、谁来服务、谁来带头、谁来完善提高、谁来代贮、谁来投入、谁来配套、谁来统筹、谁来推广、谁来分担风险等问题。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两个带动作用”,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突出抓好农产品市场供给。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和七大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市、平原、山区”三个农业地带的差异化布局,引导区(市)县实现错位发展。突出粮食安全核心,强化“菜篮子”工程建设,重点抓好400万亩粮经产业“双创双建”示范工程、36万亩常年基本菜地建设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确保全市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蔬菜总产量稳定在500万吨以上、肉类总产量保持在100万吨以上。加快构建完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农超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和直供直销,确保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突出抓好农业“接二连三”。依托一产业,联动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旅游发展,加快构建完善“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强化一二产业联动,大力引进和扶持一批产业带动力强、行业领先优势突出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联结带动农户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第一车间”。深化一三产业互动,按照“一线一品”原则,集中连片推进景观农业示范线建设,重点抓好重要交通沿线的农业风光塑造,依托标准化、规模化、田园化、景观化的农业园区和基地,积极举办各类节会活动,推动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大发展。到2015年,建成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及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一三产业互动园区和基地200个以上;全市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年收入达到96.5亿元。

  (五)突出抓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着力破解成都人多地少的矛盾,深入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七种模式”,培育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完善农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公共品牌、农村金融“五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由传统的“分散化经营”向“适度规模化经营”深刻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到2015年,建成万亩以上规模的农业示范园区和基地220个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0%以上。

  (六)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按照研发一批、引进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积极引进和自主研发一批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力争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和突破性新品种。大力推动农业科技集成运用,加快发展以智能温室、标准大棚和滴灌喷灌为主的设施农业,积极推广各类新型适宜农机具,加快建设“农信通”等农业农村信息化平台,提升农业物化科技成果的装备水平。加快推进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等实用技术成果运用,促进农业科技入户到田,提高农业科技含金量,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到2015年,实施农业重大共性技术集成与示范5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率达到70%以上,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0%以上。

  附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府盖章)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1年

备注

1.基本情况

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12121

12121

 

耕地面积

万亩

645.00

636.63

 

水域面积

万亩

89.00

88.26

 

总人口

万人

1149.07

1163.28

 

农业人口

万人

498.16

457.62

 

农业劳动力

万人

152.70

144.50

 

农户总数

万户

230.80

217.4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551.33

6854.58

 

农业总产值

亿元

470.19

547.00

 

财政总收入

亿元

2022.30

2269.64

 

财政支农总投入

亿元

51.13

69.50

 

农民人均纯收入

8205

9895

 

2.农业产出情况

粮食总产量

亿斤

54.96

53.09

粮食总产值

亿元

53.62

55.85

 

棉花总产量

万吨

棉花总产值

亿元

 

油料总产量

万吨

26.49

26.83

油料总产值

亿元

12.15

12.56

 

糖料总产量

万吨

1.38

1.06

糖料总产值

亿元

0.23

0.21

 

生猪总产量

万吨

73.83

72.77

生猪总产值

亿元

107.14

140.32

 

肉禽总产量

万吨

24.91

25.07

肉禽总产值

亿元

51.08

53.43

 

蛋类总产量

万吨

20.80

20.48

蛋类总产值

亿元

22.67

25.25

 

奶类总产量

万吨

12.25

11.42

奶类总产值

亿元

4.58

4.63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10.24

10.40

水产品总产值

亿元

11.71

13.79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亿元

788.90

928.09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98.80

98.90

市本级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297

315

 

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24.8

32.7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288.16

310.64

 

灌溉水利用率

%

47

48.5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56

63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51.6

52.6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万亩

34.5

13.52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32.65

34.22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260

219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557

516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万人

28.64

37.24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36.5

41.9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生猪规模养殖率

%

49

59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蛋类规模养殖率

%

76

84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肉禽规模养殖率

%

50

60

年出栏10000羽以上

奶牛规模养殖率

%

89

92

存栏量10头以上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万亩

7.67

7.67

含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21

22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万亩

468.8

527.1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109

109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111

116

 

无公害农产品

181

233

 

绿色食品

273

313

 

有机农产品

350

439

 

农产品地理标志

4

5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万亩

443.37

443.37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建设总投入

万元

3811387

4570702

 

本级财政投入

万元

1870124

2119989

三农投入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万元

423863

554613

三农投入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万元

1177600

1510800

 

银行信贷投入

万元

339800

385300

 

农民自筹投入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