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重庆市荣昌县

日期: 2013-02-01 18:27 作者: 重庆市荣昌县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荣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我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打造农业产业优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形势。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设成效

  (一)主导产业发展

  1.畜牧产业。2011年全县畜牧产业集群规模达到81亿元,同比增长18.75%。全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68700吨、8800吨、2100吨,同比增长7.9%、2.3%、2.55%。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三体系、三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现猪人工授精全覆盖、全过程、全免费。21个基层畜牧兽医站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国典范。建成3个生物安全实验室、2个快速检测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生猪及其产品RFID全程溯源、全程监控、全程公开。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实现电子视频实时监控。建成现代化生物降解处理场。全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故。全国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信息灵的中国(荣昌)畜牧产品交易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近300家经营商入驻市场,入驻率达80%以上。建成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荣昌交易中心,仔猪集中即期竞拍交易成功运行。国家现代畜牧科技产业示范园“八有”建设快速推进。

  按照“一镇一品”或“多镇一品”的养殖格局,产业养殖示范基地遍地开花。盘龙年生产加工1千万只商品肉鸭的水禽养殖基地,远觉存栏1500头的奶牛养殖基地,清流年出栏80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基地,铜鼓、吴家存栏60余万只的蛋鸡养殖基地,清江、龙集年孵化禽苗总量达1亿羽以上的孵化基地,仁义年出栏50万只的林下(桑园)鸡养殖基地以及观胜年出栏100万只的肉兔养殖基地基本建成。畜牧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升。饲料工业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吨;GMP生物制药企业达11家,成为全国生物产业密集地。雨润集团3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建成投产,安邦家禽屠宰达到年1000万只以上,畜牧产品上下游加工不断延伸,荣昌畜牧品牌达13个。畜牧科教人才高地逐步形成,年培养培训各级人才达5000人以上,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成为全国畜牧人才培养培训高地,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成为全国畜牧科技创新及产学研一体化示范。

  2. 林业产业。投入3.1亿元,完成森林工程建设任务8.693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到6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建成银杏苗圃7000亩、黄葛树树苗基地6000亩、台湾农业园七彩樱花等特色花卉苗木基地3000亩;全县新发展麻竹1.3万亩,麻竹面积扩大到14万亩;林笋模式年加工销售麻竹笋6.6万吨,笋竹产业总产值近2亿元;林菌模式年产食用菌400万袋,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林禽模式发展林下养鸡100万余只,产值达到5000余万元;林草养畜模式养牛10000头,产值达4240万元。林下循环经济延伸了生态林产业链条,走出了助农致富的新路子。全县林业总产值达7.8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1300元。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

  (二)农业设施装备建设

  1.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综合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在全县建成了一批渠相通、路相连,农田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截至2011年底,共建设高标准农田24万亩,占全县农用地面积的29.30%。

  2.节水灌溉。全县共建设有各类水利工程处数3826 处,其中:水库 77 座,石河堰 491 道,提灌站 330 处,山平塘2906口,配套渠系总里程600公里。总蓄、引、提总水量1.586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 38.6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7.94万亩,节水灌面6.68万亩。

  3.温室大棚建设。随着荣昌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温室大棚面积成倍增加,目前全县大棚面积6000亩(其中,固定钢结构大棚1800亩,简易大棚4200亩)。主要用于蔬菜、水果生产和商品化育秧(蔬果生产1600亩,商品化育秧200亩)。

  (三)科技推广应用

  1.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全县以粮油高产创建和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集成推广力度。2011年,引进试验新品种36个,栽培试验5个;展示新品种、主推品种28个,新技术12项,有力的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农民培训。一是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对果树、茶叶、麻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蔬菜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最新实用技术进行了培训达600多次,培训农民80000余人次。二是机手操作培训。结合全县农机推广实际情况,培训拖拉机驾驶员300余人次。三是阳光工程培训。对食用菌、沼气、建筑工、机防手、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农村实用技术进行了系统培训,累计举办126期,共培训农民人数达8055人。

  (四)体制机制创新

  1.农业产业规模化。以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强化农村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全县共流转土地(国土确权口径)35.83万亩,流转率41.1%,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国土确权口径)31.82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的89.5%,适度规模经营度达到36.8%。

  2.农业产业组织化。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组织化发展模式,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增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数量,扩展涵盖农户面。截止2011年底,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284个,其中市、县级龙头企业达43个(市级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41家(专业合作社227家,专业协会14家)。

  3.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运输大户,建立健全销售服务网点,拓宽农产品销售网络,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格局,大幅减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切实保障农民增收致富。

  二、主要措施。

  (一)以项目建设带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凭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农民的需求策划包装项目,以严格制度管好项目,以富有活力的机制用好项目,对项目加强全面、动态管理,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示范、辐射效应,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科学发展。

  (二)以优势产业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是培育龙头,打造品牌。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资源利用率,打造品牌基石。二是调整结构,狠抓特色。立足农业资源比较优势,重点做大做强猪、竹两大主导特色产业,继续抓好再生高粱、茶叶、黑花生、食用菌、生姜、蜜蜂、禽蛋、粉条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形成“一镇一品、多镇一品”的发展格局。

  (三)以优惠政策促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推进土地的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四)以体制创新拉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是积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强化对农业资源的整合,根据现有生产条件进行科学配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专业化发展。二是开拓创新模式,重点突破。积极探索财政资金运作新模式,依法采用补助、贴息、减免税费等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存在问题主要有:一是受县级财力影响,财政配套资金到位困难,项目建设进度相对滞后。二是技术人员配备稍显不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协调工作难度大,对相关工作人员要求较高,技术力量配备不足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建议:一是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管理机制,从人员、经费、职责等方面予以规范,保证项目管理。二是建立配套资金监管机制,保证项目资金全额到位,保证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三是建立示范区建设督察考评机制。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之后能够得到及时纠正,保障项目建设质量。

  四、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一是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全县主城核心区、主城拓展区、中部经济区、北部经济区四大功能区划分,因地制宜发展近郊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形成“一镇(街)一品、多镇(街)一品”的发展格局。

  二是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大县级以上财政投入,强化耕地保护和整治,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生产能力。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种粮大户支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

  三是狠抓产业发展。强力推进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荣昌核心区建设。按照规划,支持建设生猪原种场、二级扩繁基地、优良种猪扩繁场和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年提供优良种猪达到30万头以上,建成全国最规范、科技含量最高的标准化种猪扩繁和养殖示范基地。

  继续抓好以笋竹和林下产业为特色的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做实做优“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和“重庆市林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规划到2015年,全县建成麻竹基地20万亩,扶持麻竹综合利用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实现笋、竹、叶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5万吨、10万吨和1.5万吨以上,打造重庆笋竹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逐步把荣昌打造成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争取把荣昌建成“全国林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县)”。

  四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机械化、组织化、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生态化步伐,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兼并或联合,促进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集聚,扶持壮大一批重点优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水利、交通、农业、国土、扶贫、林业等有关部门争取的涉农建设资金,打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六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七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镇街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务机构,建立村级服务站点。鼓励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二〇一二年六月一日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重庆市荣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1年 备注
1.基本情况 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1079 1079  
耕地面积 万亩 45.80 46.65  
水域面积 万亩 3.92 3.98  
总人口 万人 83.21 83.53  
农业人口 万人 63.16 48.96  
农业劳动力 万人 17.96 17.86  
农业户数 万户 20.67 20.08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59.95 207.55  
农业总产值 亿元 26.16 32.19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5.449 43.361  
财政支农总投入 亿元 3.7478 3.9635  
农民人均纯收入 6755 8356  
2.农业产出情况 粮食总产量 亿斤 6 6.42 主导产业
粮食总产值 亿元 6.6 7.06  
棉花总产量 万吨
 
  非主导产业
棉花总产值 亿元
 
   
油料总产量 万吨 1.99 2.09 非主导产业
油料总产值 亿元 0.88 0.92  
糖料总产量 万吨 0.85 0.88 非主导产业
糖料总产值 亿元 5.95 6.16  
生猪总产量 万吨 6.09 6.52 主导产业
生猪总产值 亿元 14.26 17.73  
肉禽总产量 万吨 6.71 6.87 非主导产业
肉禽总产值 亿元 16.31 16.69  
蛋类总产量 万吨 0.86 0.88 非主导产业
蛋类总产值 亿元 0.93 0.95  
奶类总产量 万吨 0.2 0.21 非主导产业
奶类总产值 亿元 0.064 0.067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0.8 0.94 非主导产业
水产品总产值 亿元 1.87 3.17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亿元 13.05 85.54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98.6 99.75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24 24.8  
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17 17.5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40.2 41.1  
灌溉水利用率 % 52 55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35 39.6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28.2 28.7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万亩 19 21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92 101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3 5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31 36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万人 5.98 6.46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33.4 36.8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生猪规模养殖率 % 52.4 55.6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蛋类规模养殖率 % 27.3 29.7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肉禽规模养殖率 % 35.6 38.7 年出栏1000羽以上
奶牛规模养殖率 % 72.5 81.8 存栏量10头以上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万亩 0 0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41 44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万亩 21 23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13 13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0 0  
无公害农产品 16 16  
绿色食品 0 0  
有机农产品 1 1  
农产品地理标志 0 0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万亩 3216 3566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建设总投入 万元 4390 4880  
本级财政投入 万元 920 980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万元 2600 2900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万元 580 650  
银行信贷投入 万元      
农民自筹投入 万元 290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