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重庆市南川区
重庆市南川区2011年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南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强力实施“十大示范工程”,有力地促进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设成效。
一是粮油稳定增产。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3.56万亩,总产量34.35万吨,连续五年实现粮食增产。小春粮油喜获丰收,粮、油产量分别达到4.85万吨、1.7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8%、9.5%。大春生产强力实施水稻高产创建技术,多措并举全力抗旱保生产,将大春粮食损失降到了最低。晚秋生产面积由常年10万亩增加到15万亩,实现了“大春损失晚秋补”。二是农业持续增效。突出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农业总产值达到4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3%;农业增加值达到28.1亿元,比上年增长5.5%。新发展商品蔬菜2万亩、中药材2.5万亩、无性系茶园3300亩、花卉苗木6000亩、特色水果4000亩,出栏生猪100万头、土鸡650万只,饲养中蜂6.2万群,水产品产量达到9000吨。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2个、农产品“三品一标”20个。三是农民大幅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317元,增长23.1%。举办东城油菜花节、石溪梨花节、中桥辣椒节、铁村葡萄节、大有年猪文化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建立各类农家乐300余家,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兑现落实惠农补贴资金7943万元,其中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5498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292万元、畜牧补贴1153万元。新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37万亩,农村土地集中经营率增长2.4个百分点。启动农村“三资”清理工作,“三权”抵押贷款实现5.4亿元。四是招商引资增彩。共向上争取项目无偿资金达到2.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28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72万亩,完成2010年基本口粮田、新增千亿斤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测土配方施肥在10个乡镇实现数字化服务。全年减少贫困人口8657人,首批6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第二批14个整村脱贫村完成建设任务,高山移民搬迁468户,10个村成为市级扶贫乡村旅游避暑纳凉点,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120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配套“三改”1.2万户,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大观镇金龙村国家级新农村示范村、东城街道马堡山统筹城乡示范园初具形象,3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完成建设任务。金梦畜禽有限公司等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水得到有效整治。开展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完善2个乡镇10个村级农村信息化平台,开展“三农”培训2.12万人。五是工作创先增优。在全市率先实施整建制水稻高产创建,成功实施“北稻南移”。新建特色产业万亩片4个、千亩园6个,香炉园茶叶标准园创建农业部级标准园通过市级验收,在大观金龙村建成集蔬菜瓜果珍稀品种、新技术展示、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蔬菜瓜果观光博览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连续十一年获重庆市一等奖。新增各型农机具6343台,实现机耕100万亩、机插9万亩、机收17万亩,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居)10个,农机化水平居全市第一。建立全市第一个整乡脱贫扶贫开发示范区。成功举办了“金佛山古茶文化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等50多位国内茶界知名人士参加。在全市率先建立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权益。农村“三资”管理实现网络化管理,建立数字信息平台实现畜牧兽医工作全程监控。高质量完成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展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二、创新举措。
一是在全市建立生态农业园区,并成功升级为全市唯一的市级生态农业示范区,成为全区现代农业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示范平台。二是在全市实施整区推进水稻高产创建,成为全市唯一、全国50个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的试点区县之一。在全市率先成功实施“北稻南移”,引种北方粳稻最高亩产达820公斤,市农委评价是全市水稻生产革命性的创新。三是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以林下经济、劳务开发、乡村旅游、惠农政策为重要抓手,培育农村万元增收户14万户,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四是以“一园两线”(“一园”即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两线”即高速公路沿线、旅游公路沿线)为重点,在全区开展农村设施、村庄、庭院、乡风“四大整治”和交通客运、现代流通、医疗卫生、就业培训、环境卫生、文化健身、安全综治、社会保障“八网进村”工程,打造了大观镇金龙村、铁桥村、观溪村和木凉乡汉场坝村、东城高桥居委等一批新农村建设亮点。五是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首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字化管理模式。六是在全市率先实施整乡脱贫试点工作,与市扶贫协会共同在木凉乡建立重庆市整乡脱贫扶贫开发示范区。七是在全市率先建立区(县)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开展土地纠纷仲裁工作,农村土地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八是建立重庆农科院分院、重庆畜科院分院,并率先建成区级新型农民培训中心,有效提升了全区农业科技水平。
三、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基地规模较小,档次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质量、结构“双欠佳”,带动力不强。农产品“三品一标”总量较多,但真正叫得响、有名气的农产品品牌少。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滞后,市场体系不完善。2、支撑保障能力不强。农民投入力弱,金融助农乏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不规范,实力较弱。3、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意识不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因此,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应对措施,推进我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议
1、创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投入机制
创新示范区建设投入机制,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按照“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注重效益”原则,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强规范示范区资金投入的机制。
2、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建设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来武装集约化农业、高效农业就是要,用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来拓宽农民增收之路。
3、加快扶持现代农业小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现代农业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在产业基地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换代、品牌建设、农民培训、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于农业企业的扶持,并利用财政政策来辅助担保公司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困难问题;用好用活试验示范政策、各级补助政策、规模农业项目贷款贴息等政策,增强农业企业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的能力。
4、加大推进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建设力度
加快核心示范区建设是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核心园区建成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示范样板。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坚持走民生导向科学发展之路,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强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强基础,调结构,保供给,惠民生,促增收,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保障改善农村民生,加快推进缩差共富,为把南川建设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和民生幸福高地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措施。
一是实施产业提升。积极推进示范区建设,开展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高标准实施整区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加快发展规模经营主体,培育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大户。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金佛山”、“大观园”两大品牌,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工作,推进金佛山生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
二是实施强镇富村。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镇、特色产业村。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粮食基础能力、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建设项目,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以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加快新农村示范建设,全力建设大观镇金龙村新农村示范村,将其打造成在全市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新农村建设亮点。
三是实施扶贫攻坚。围绕2013年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加强整村脱贫工作,完成第三批整村脱贫村建设任务。启动第四批脱贫村的整村脱贫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扶贫,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
四是实施农业开放。加大已落地项目的建设力度,确保达到应有的投资强度和建设进度。加强已签约或意向项目的跟踪联络,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力度,丰富招商形式,引进一批新的农业项目业主。
五是实施改革创新。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网络平台,促进农村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大户适度集中。全面推行农村居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质押贷款。
附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委员会
2012年6月1日
附件: | |||||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 | 潼南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1583 | 1583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143.6 | 145.1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13.6 | 13.7 | ||
总人口 | 万人 | 93.52 | 94.15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79.19 | 79.09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23.83 | 23.3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23.4 | 23.79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16.8 | 146.93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39.02 | 48.47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1.4 | 20.3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5889 | 7285 | ||
2.农业产出
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7.46 | 7.18 | 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7.54 | 8.43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非主导产业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3.2 | 3.3 | 主导产业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1.55 | 1.75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0.7 | 0.86 | 非主导产业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0.05 | 0.07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5 | 5.13 | 主导产业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6.3 | 7.8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5.53 | 5.69 | 主导产业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7.36 | 9.02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1.04 | 1.06 | 非主导产业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1.13 | 1.28 | ||
奶类总产量 | 吨 | 175 | 252 | 非主导产业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0.01 | 0.01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1.05 | 1.21 | 主导产业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1.07 | 1.29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 | 10 | 11.2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
合格率 |
% | 100 | 100 | ||
3.农业物质
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28.9 | 28.9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15 | 15.81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33.34 | 42.8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47 | 47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33.5 | 38.5 | ||
4.农业科技
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45 | 48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6 | 7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
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14 | 15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3 | 5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16 | 20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
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2.34 | 2.29 | ||
5.农业经营
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10.7 | 11.2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37.13 | 43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37.62 | 14.87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33.86 | 30.72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100 | 100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
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0.35 | 0.39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
的农户比重 |
% | 22.3 | 33.2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5 | 5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7 | 10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71 | 77 | ||
绿色食品 | 个 | 5 | 9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1 | 1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16 | 18 | ||
6.建设资金
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