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重庆市潼南县
潼南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我县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村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
机械化耕种、科技化保障、现代化装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信息化管理等措施,有力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现将2011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
(一)主导产业发展
1.示范区粮食产量35.93万吨,粮食产值8.43亿元;油菜产量2.4万吨,油菜产值1.21亿元;蔬菜产量152.4万吨,蔬菜畜牧产值36亿元。
2.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面积4万亩,占示范区粮食总播面的4.5%。油菜高产创建示范面积2万亩,占示范区油菜总播面的8.9%。蔬菜标准园面积3万亩,占示范区蔬菜总播面的3.8%。
3.粮食规模种植大户249户,种植面积9万亩,占示范区粮食种植面积的10%,产量达4.1万吨,占示范区粮食产量的11%;油菜规模种植大户125户,种植面积4.3万亩,占示范区油菜种植面积的19.1%,产量达0.62万吨,占示范区油菜产量的25.8%;蔬菜规模种植大户152户,种植面积24.3万亩,占示范区蔬菜种植面积的32.4%,产量达51.2万吨,占示范区蔬菜产量的34.1%。
4.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场达1031个,年出栏生猪100-299头的规模户645户;300-499头的规模户248户;500-999头的规模户85户;1000-1999头的规模户24户;2000-2999头的规模户13户;年出栏3000头以上规模户15户。全县生猪存栏56.1万头,出栏85.1万头,其中规模养殖出栏生猪40.42万头,规模化率达到47.5%。全县3000只以上规模蛋鸡养殖场达到130个,其中10000只以上规模场56个。3000只以上规模场存栏蛋鸡112万只,占全县蛋鸡总量的83.6%。
5.示范区全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9.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86%,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8.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5.32%。
7.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0家,县级龙头企业达到5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12亿元,占示范区经济总产值的8.1%。
8.示范区粮食订单面积达12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13.5%,产量达5.2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3.9%,油菜订单面积达17万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75.6%,产量达1.82万吨,占油菜总产量的75.8%,蔬菜订单面积达8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0.1%,产量达16.5 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10.8%。
9.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530个,合作社成员达到68315户,占示范区农户总数的33.2%。合作社农户粮食生产量达6万吨,占示范区粮食总产量的16%,蔬菜生产量达62万吨,占示范区蔬菜总产量的41.3%,油菜生产量达0.85万吨,占示范区油菜总产量的35.4%。
10. 全县无公害粮油产地认定6个,种植面积达42万亩,占全县粮油种植面积的36.4%。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9个、绿色蔬菜产品认证4个、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59个,种植面积达73万亩,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的97.3%。全县猪肉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量达3.9万吨,占全县猪肉产量的81%,鸡蛋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量达700吨,占全县鸡蛋产量的12%。
11.全县有省级及以上名牌农产品品牌数量为9个,其中国家级“绿色”A级产品4个。注册了“潼南蔬菜”、“潼南绿”蔬菜集体商标和“桂绿牌”、“盘山牌”、“赐康牌”蔬菜和“天台山牌”、“加净牌”大米等农产品商标218个。
(二)设施装备和条件建设
1.今年,在小渡镇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在双江、塘坝柏梓3个镇实施了商品粮基地镇乡建设,实施面积3万亩,依托国土集中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在太安、柏梓、崇龛、桂林等镇实施土地整治整镇、整村推进,集中成片整治土地24万亩。实施了天台山节水灌溉工程和太安蔬菜基地耕作便道工程,全县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4万亩,新建、整治山坪塘150口,新建、维修灌排渠道17.3公里,新建囤水田750亩,整治维修小型泵站31座。农业有害生物中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正确指导病虫防治面积 100余万亩,显著提高了潼南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控制能力。
2.全县大棚、拱棚、地膜蔬菜种植面积44万亩,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的56.1%,产量达96万吨,占全县蔬菜总产量的62.9%。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20万亩,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90%,产量达5万吨,占全县玉米总产量的90%。
3.全县拥有各类农机具9.72万台(套),农机总动力28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34.8千瓦。农机维修网点89个。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5%,比去年提高5.2个百分点。
(三)科技推广运用
1.良种覆盖率稳步提高。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蔬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达到了100%。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全面提高了粮、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单产。水稻单产达到575公斤/亩,玉米单产达到448公斤/亩,小麦单产达到253公斤/亩,蔬菜单产达到2吨/亩,全县生猪年出栏率为130%。
2.粮油生产重点引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施药技术、无盘抛秧技术、增窝增苗技术、免耕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秧技术、水稻旱育抛秧技术、节地育秧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等现代农业适用技术。积极引进推广了优质高产良种粮油新品种:水稻重点推广了为天9号、Q优6号、Q优8号,小麦重点推广了渝麦7号、渝麦10号,玉米重点推广了东单60号、渝单7号,油菜重点推广了先油杂2号。蔬菜生产良种推广率达到100%,示范推广设施栽培、无公害蔬菜生产高效实用技术、新材料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牧生产在西南地区首创了零排放生猪生态养殖技术,推广了“猪-沼-菜”循环养殖技术、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技术、林下生态养鸡技术。
3.全县农业服务体系由县镇两级构成,现在编农业技术人员1092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85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50人,中级职称500人。大力实施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2011年培训各类人员3.8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6%。
4.示范区与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与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设立了潼南县蔬菜研究所。
(四)发展建设投入
2011年,全县共争取到市级和国家级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2亿元,县级财政投入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亿元,积极引导企业投资以及银行融资1.5亿元,示范区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农业生产资金1亿元。
(五)体制机制创新
1、大力推进土地规模集约经营。建立健全了县、镇(街道)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服务机构;建成县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一个。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为着力点,采取转包、出租、互换、代耕等流转方式,促进土地“三集中”(向农业基地集中,向产业大户集中,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积极推行“三种模式”(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土地出租,大户经营,务工增收”、“土地入股,集中经营,赢利分红”),大力发展粮油、蔬菜规模化种植。
2、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将农户按行业和区域组织起来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或生产基地。二是专业合作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原、互利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由农民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社。三是产业聚集型。通过全面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充分发挥本地的区位、环境、自然、人文等各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使农户由分散经营向特色产业聚集。四是能人促动型。由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类能人牵头,包括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带动一部分农户形成产业上的联合。
3、切实增强农业发展活力。一是创新土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入股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户利用土地使用权入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股份制、融资型、经营性”专业合作社,筑牢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纽带。目前,共组建专业合作社530个,筹集股金1亿元,发展专业大户1万户。三是及时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因地制宜运用于粮油、蔬菜生产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民增收
4、切实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坚持起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配套,培育商品化育秧大户,有序引导外地机收队开展跨区式收割;依托沃尔玛集团、重庆渝惠集团、重庆红蜻蜓油脂公司、潼南“高坝米业”公司、郫县丹丹豆瓣厂、重庆赐康果蔬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粮油、蔬菜订单农业;实施农业科技人员联系种植(养殖)大户制度,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农业技术服务。
5、进一步完善农业投融资体制。一是创新农业担保方式。依托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创新担保抵押(质押)办法、资本金增长机制和担保比例放大、风险共担机制,累计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业主提供贷款担保1亿元以上。二是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盘活农村存量资源,累计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提供贷款5000万元。
三、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重庆市潼南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农委、县蔬菜产业局、县扶贫办、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国土局、县经济合作联社、县交通局为成员单位,负责重庆市潼南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实施、政策出台、招商引资、项目审查和指导监督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由县农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及管理工作。将重庆市潼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潼南县委、潼南县政府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加强考核督促,年终综合考评。
2、完善体制机制。积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行项目投资业主制,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种力量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培植农民种养大户、加工大户、流通大户,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积极建立产加销有机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建立生产、科研、服务、销售、信息、种养加、农工技贸紧密结合的推进机制,形成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3、强化科技保障。依托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畜科院、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重庆市特色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重庆市农业环境监测站、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重庆市农机推广站等科研、技术单位,由重庆市农科院总牵头,形成技术支撑团体。潼南县人民政府聘请6名首席专家,在示范区内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有效带动农业先进科技成果的快速推广和运用。采取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实地指导等多种方式,重点对示范区各镇乡(街道)农技干部、村社干部和广大农民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对示范区内镇乡(街道)农技干部、村社干部和劳动力的培训,让示范区的每户农户至少有1人接受过培训,掌握1门农业科技。
四、存在问题及有关建议
目前,我县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薄弱。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既不能满足抗御自然灾害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二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对农业的投入明显不足,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三是扶持政策不完善。对农业示范区建设缺乏统一的宏观指导,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完善,影响示范区的快速发展。因此,特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市、县两级共同关注示范区的建设,加大对示范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完善财政、税收与金融扶持政策。对示范区进行基础性、公益性、试验性的项目建设,增强它们对全市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健全示范区建设用地与土地流转政策。继续完善有关投融资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示范区投融资体制。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为主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结构,突出抓好粮食、油料、蔬菜、畜禽四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三园、四带、五片”建设(“三园”:绿色食品加工物流园、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和休闲农业示范园; “四带”:涪江、琼江沿岸优质蔬菜及草食牲畜产业带,北部中丘粮油、生猪产业带,南部深丘粮食、禽类产业带和中部粮牧产业带;“五片”:优质粮食高产示范片、优质油菜高产示范片、标准化蔬菜高产示范片、“农牧结合型”生猪生态循环养殖片和无公害禽蛋生产示范片),做到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科技化、品种特色化、产品绿色化,逐步成为全市发展理念超前、物质装备完善、科技水平先进、经营方式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成效显著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示范区建设实现三大重点目标:一是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00万亩、油料播种面积4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00万亩,粮食总产量40万吨、油料产量5万吨、蔬菜产量250万吨。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23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6万吨,其中猪肉5万吨。二是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稻单产达到650公斤、油菜150公斤以上。优质农产品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90%以上,绿色食品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90个。农业机械化率达到28%以上,节水、节肥、节药型农业效率达到40%以上,秸秆、蔬菜、畜禽废弃综合物利用率达到5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三是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家庭经营收入由50.7%提高到60%。
2012年示范区建设重点:一是建设优质粮食高产示范点。在柏梓镇中渡村建设水稻机械化高产示范点1个,面积2000亩,推行从水稻育苗到收贮全机械化操作;在双江镇和塘坝镇建设集中连片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点各1个;在古溪镇建设麦类高产示范点1个,面积1万亩以上。二是建设优质油菜高产示范片。分别在崇龛、双江和柏梓三镇建设万亩油菜高产示范片各1个,推广油菜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油(蔬菜)两用高产高效技术。同时充分利用油菜花资源优势,继续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三是建设标准化蔬菜高产示范片。拓展涪江北岸河谷地带桂林蔬菜基地,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并进行蔬菜品种的调整。建设太安罐坝、桂林双坝蔬菜科技示范基地,进行现代高技术的蔬菜生产示范,规模500亩以上。发展桂林、柏梓、太安、玉溪设施栽培生产基地,面积1万亩。四是发展“农牧结合型”生猪生态循环养殖片。分别在塘坝、新胜建设渝荣I号配套系、罗盘山猪原种猪场各1个,纯种扩繁育场20个。采取“猪-沼—菜”、“猪-沼—果”、“猪-沼—粮”的模式,分别在太安、古溪等12镇乡建设年出栏5000头的标准化规模渝荣I系生猪养殖场15个,年出栏1000头的“家庭农场式”罗盘山猪生态养殖场60个。五是建设无公害禽蛋生产示范片。以卧佛、小渡、塘坝为中心,采取“标准化笼养”和“栖架或多层网架饲养或林下散养”两种模式,建设存栏1万只规模的“标准化笼养”蛋鸡场30个,存栏5000只规模的“栖架或多层网架饲养或林下散养”蛋鸡场15个。六是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在太安镇罐坝、鱼溅、塔沟、铜鼓四个村建设无公害农作物培育基地和生态种植养殖体验基地,在基地内种植特色蔬菜、笋竹、桑蚕菌菇、果树和发展水产和生猪养殖,形成2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展示园。
附件: | |||||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1583 | 1583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143.6 | 145.1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13.6 | 13.7 | ||
总人口 | 万人 | 93.52 | 94.15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79.19 | 79.09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23.83 | 23.3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23.4 | 23.79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16.8 | 146.93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39.02 | 48.47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1.4 | 20.3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5889 | 7285 | ||
2.农业产出
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7.46 | 7.18 | 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7.54 | 8.43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非主导产业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3.2 | 3.3 | 主导产业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1.55 | 1.75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0.7 | 0.86 | 非主导产业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0.05 | 0.07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5 | 5.13 | 主导产业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6.3 | 7.8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5.53 | 5.69 | 主导产业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7.36 | 9.02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1.04 | 1.06 | 非主导产业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1.13 | 1.28 | ||
奶类总产量 | 吨 | 175 | 252 | 非主导产业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0.01 | 0.01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1.05 | 1.21 | 主导产业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1.07 | 1.29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 | 10 | 11.2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
合格率 |
% | 100 | 100 | ||
3.农业物质
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28.9 | 28.9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15 | 15.81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33.34 | 42.8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47 | 47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33.5 | 38.5 | ||
4.农业科技
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45 | 48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6 | 7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
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14 | 15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3 | 5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16 | 20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
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2.34 | 2.29 | ||
5.农业经营
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10.7 | 11.2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37.13 | 43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37.62 | 14.87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33.86 | 30.72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100 | 100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
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0.35 | 0.39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
的农户比重 |
% | 22.3 | 33.2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5 | 5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7 | 10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71 | 77 | ||
绿色食品 | 个 | 5 | 9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1 | 1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16 | 18 | ||
6.建设资金
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