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湖北省枣阳市

日期: 2013-01-31 14:57 作者: 湖北省枣阳市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枣阳市2011年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枣阳市是农业部认定的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度,枣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珍惜荣誉、把握机遇、自我加压,研究制定了枣阳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强化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安排、分步有序推进。

  一、示范区基本情况

  枣阳市位于鄂西北,全市版图面积3277平方公里,辖12个镇、3个办事处、1个开发区、2个农场管理区,520个村,4001个村民小组。2011年全市总人口11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万人,18.9万户。耕地总面积16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78万亩。我市是农业大市和粮食主产县。近年来,我市粮食、水果、畜牧等主导产业发展迅速,现代农业发展已初具雏形。我市曾四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称号,三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11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9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8120元。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2011年排名上升4位,位列第16位,为襄阳市各县市之首。

  二、建设成效

  1、主导产业日益壮大。根据批复,我市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主导产业是粮食、畜牧和水果。近年来,我市注重发挥传统优势,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在2004-2010年连续7年粮食总产稳居湖北省前二名的基础上,2011年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达到26.74亿斤,比上年增加1.9亿斤。同时,以优质桃为主的水果生产规模稳步扩大,“中国桃之乡”的名片叫响全国。全年水果面积24.39万亩,总产27.33万吨。畜牧总产值达到48.2 亿元,连续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市”称号。

  2、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较高。全市优质粮食板块面积200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71 %;水果主要集中在3个乡镇,集中规模连片种植;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已建成万头养猪场12个,千头牛场5个,养殖大户总数达到9100户,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以上。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实施了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小农水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大中型水利灌区续建配套建设等一批工程,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都得到了较快提升。全市总蓄提水能力达到14.13亿立方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174公里。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702万元,新增各类农机(具)900多台(套),农业机械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1%,小麦、水稻等作物耕、种、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4、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农技体系逐步健全,实行服务在乡、管理在县的管理模式。信息平台逐步完善,开通建设了“农技110”、“农技推广网”,抓好《农业科技之窗》电视专栏等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到328家,新增112家。社员达8100户、带动农户11000户。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等形式,新增土地流转8.13万亩。社会化服务水平逐年提高。2011年,推广应用配方施肥面积430万亩次,亩平节本增收40元以上;建设专业机防队652个,年统防统治防治面积107万亩;生产生物农药制剂120多吨,应用频振灯2000多台;减少农药使用量近20%;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农业6000多亩;灌溉水利用率达到40%以上。开展循环农业试点15万亩,全面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示范“禽—猪(牛)—沼—鱼—粮”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零排放”。

  5、农业产业化突破发展。突出招商引资上项目,企业扩能上项目,引进的蓝贝集团投资50亿元兴建玫瑰产业园项目正分期实施,中兴绿色能源技术产业园已落地动工,一大批“农字号”企业技改扩能项目陆续竣工并投产。全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7家,产值达到207亿元,同比增长57.8%。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7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襄阳市级31家。同时,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先进县市。

  三、创新举措

  1、领导重视程度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获批之后,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市委书记批示“要抓住机遇,推动全市农业再上新台阶”,市长签字“可喜可贺,请农业部门牵头,落实好相关事项,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全国的影响力”。随后,市政府成立了枣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农业、财政、水利等八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做好规划编制,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规划定位准。根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我市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邀请有关专家,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市情农情,提出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科学定位:五年内实现“湖北省前五强、全国领先”,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基地,即全国粮食生产核心供应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全国名优特水果生产基地和全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3、扶持政策多。2011年,市委、市政府从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出发,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先后就秋播生产意见、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果标准化创建、争创省级生猪养殖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奖励支农先进单位等政策文件,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向纵深推进。

  4、资金整合量大。积极整合相关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县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加上企业投入、银行投入、农民自筹投入等,累计抽入建设资金达56.4亿元,比上年增加8.9亿元。其中,财政投入农、林、水资金10.1亿元,比上年增加3.1亿元;银行信贷投入45.6亿元,同比增加5.7亿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是核心区建设缺乏资金投入。为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样板带动作用,我市在地处城郊的张湾村建设200亩现代农业展示园,初步划分为作物新品种展示区、良种繁育区、农业科研推广区、生态养殖区和优质水果展示区。计划前期投入1000万元,主要完成展示园的道路硬化、渠系配套、大棚设施、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但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展示园建设进度不快。

  二是设施农业发展不快。设施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但我市设施农业面积小,目前,只有2.5万亩,规模不大,标准不高,主要是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温室、大棚和中小棚等,投入有限,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三是建议加大对示范县的支持力度。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是突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业大市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们是财政穷县,税收保障能力差,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缺乏更多的财政投入。恳请中央和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重大项目优先向示范园区倾斜。

  五、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一)发展思路与目标

  1、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通过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升级。促进体制和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质量促效益,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一区多园,种养加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力争把枣阳建成农业经济发达、农民富裕文明、环境和谐友好的现代农业经济强市。

  2、主要目标。“十二五”期末,力争通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30亿斤以上;农业总产值增加40亿元以上,其中种植业产值增加18.8亿元,畜牧业和水产业产值分别增加15亿元和1.2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

  (二)重点工作

  1、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稳步扩大粮食面积,力争每年扩大5万亩;以推进粮食整建制高产创建为抓手,做到良种与良法组装配套,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力争每年粮食单产提高5公斤,粮食总产每年增加0.5亿斤以上;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进超入市”的覆盖面。实行农产品自检制度和准入制度,到2015年,农产品生产基地自检执行率90%,市场准入制度基本建立,粮食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2、促进水果业生产提档升级。继续推进果园改造,“十二五”末,水果良种化率要达到100%;优化果树栽培模式。每年高标准、高质量办好1000亩以上的标准桃园示范片;搞好果品销售,继续规范和完善“协会+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模式,走产业化发展路子。

  3、加快畜牧养殖生产发展步伐。积极推广生猪“500模式”、“150模式”、肉鸡“156模式”、肉牛“165模式”、肉羊“1235模式”,蛋鸡“153模式”。不断提高规模养殖的比重,猪、牛、羊和家禽的规模化养殖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积极开展畜禽疫病监测,杜绝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大力推广“畜、沼、鱼”“畜、沼、 粮”等多种生态化养殖方式,推广普及雨污分离、有机肥还田、污水净化处理等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4、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对农技队伍实行定编、定人、定岗,稳定基层推广队伍。抓好村级农民技术队伍建设,做到村有技术指导员,户有技术明白人。建设好乡镇农技站,配齐人员、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和职称评定,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5、促进产业化不断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建立稳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均衡产业体系中利益分配,让农民直接受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组织农民有序生产,防范风险。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打造重点物流中心园区,形成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区域物流中心。

  (三)重点项目

  1、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好水利、农发、土地整理以及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扩大高产稳产粮田面积。

  2、主要产业发展项目。认真实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项目,为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主体功能作保障。

  3、知名品牌培育项目。加大知名品牌培育力度,力争新增国家级知名品牌2个,省级知名品牌7个。

  4、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项目。支持玫瑰产业项目、中兴绿色技术公司、元大粮油、三杰粮油等6家企业实施技改扩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规模和效益。

  5、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等,改善办公条件和手段,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

  6、质量安全和生态治理项目。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农村能源能源建设项目、农产品质量检测站项目等,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湖北省枣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示范区县(市、区)政府盖章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1年

备注

1.基本情况

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3277

3277

 

耕地面积

万亩

164.48

163.96

 

水域面积

万亩

67.79

69.5

 

总人口

万人

110.8

112.05

 

农业人口

万人

72.68

72.36

 

农业劳动力

万人

12.95

12.88

 

农户总数

万户

18.7

18.93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10.12

301.81

 

农业总产值

亿元

92.16

118.7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4.62

23.53

 

财政支农总投入

亿元

7.46

10.53

 

农民人均纯收入

6830

8121

 

2.农业产出情况

粮食总产量

亿斤

24.87

26.74

主导产业

粮食总产值

亿元

29.06

38.78

 

棉花总产量

万吨

1.16

1.25

 

棉花总产值

亿元

2.83

5.34

 

油料总产量

万吨

4.38

2.43

 

油料总产值

亿元

1.85

1.2

 

糖料总产量

万吨

2.2

2.01

 

糖料总产值

亿元

0.13

0.16

 

生猪总产量

万吨

6.92

7.13

主导产业

生猪总产值

亿元

17.21

25.55

 

肉禽总产量

万吨

7.38

7.76

 

肉禽总产值

亿元

7.19

9.22

 

蛋类总产量

万吨

6.5

7.07

 

蛋类总产值

亿元

6.71

6.68

 

奶类总产量

万吨

0.06

0.065

 

奶类总产值

亿元

0.021

0.023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4.32

4.43

 

水产品总产值

亿元

4.1

5.81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亿元

175

255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95

95.6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76.3

77.6

 

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5.42

12.49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126

133.83

 

灌溉水利用率

%

45

46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69

71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54

55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万亩

10.16

48.2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102

102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37

50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16

28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万人

1.75

1.79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13.4

15.8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生猪规模养殖率

%

75

77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蛋类规模养殖率

%

50

52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肉禽规模养殖率

%

90

93

年出栏1000羽以上

奶牛规模养殖率

%

100

100

存栏量10头以上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万亩

0.8

1.2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28.6

29.5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万亩

85

107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6

8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5

5

 

无公害农产品

17

19

 

绿色食品

28

32

 

有机农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

2

2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万亩

50

56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建设总投入

万元

474976

563586

 

本级财政投入

万元

23059

31454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万元

47337

69422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万元

2230

2990

 

银行信贷投入

万元

398900

455600

 

农民自筹投入

万元

3450

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