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河南省新野县
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新野县人民政府
(2012年5月31日)
新野县是农业部认定的全国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以来,示范区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现将2011年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属河南省南阳市管辖,幅员面积10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亩,辖8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268个行政村,总人口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78万人。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12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90元,增长16.7%。新野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县、城镇化建设重点县、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秀县。畜牧业以牛为主,新野县还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皮南牛主产区和河南省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
二、建设成效
1、产业规划进一步优化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1.1亿元,粮食总产达到5亿公斤,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全县新增规模养殖场12个,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0%以上。嘉元脱水食品公司成功晋级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野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园建设示范县”。新增农民专业社29家,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加快建设肉牛产业集群。科尔沁牛业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成熟食品加工厂,肉牛育肥场由5000头扩建至1万头规模,千头肉牛育肥场存栏率达到80%以上。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在科尔沁公司周边筹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集蔬菜种植、肉牛加工、沼气建设等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
县蔬菜产业示范园区标准化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园区建设在新品种实验示范和设施育苗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在城郊、五星、樊集、沙堰等乡镇广泛推行标准化生产,巩固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扩大有机蔬菜种植面积。鼓励企业申报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及绿色食品认证。
2、规模化生产程度进一步提高
规模化经营成效显著。到2011年底,新野县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达到3万亩,规模种植大户经营面积达到8万亩,规模化养殖率为7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新增5万亩。
养殖规模优势突出。肉牛产业是新野县的主导产业之一,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和良好前景。新野县是“全国优质肉牛核心区”,是“河南省畜牧业重点县”,是“河南省绿色肉牛生产基地示范县”,是河南省肉牛育肥优势集聚区40个县(市、区)之一。新野县肉牛产业经营规模位居河南省前列。截至到2011年底,繁育基础母牛8.6万头,肉牛存栏16.6万头,全县出栏育肥牛9.7万头。肉牛规模化养殖水平较高。新野县已建成养牛小区(千头育肥场)20个,养牛专业场(户)608个,全县规模养殖比重达60%以上,千头育肥场建设闯出了平原农区畜牧规模化养殖的新路子,年出栏肉牛10万头左右。
肉牛产业区域集聚优势明显。作为南阳黄牛的中心产区,在新野县周围300公里的范围内集聚有南阳黄牛、郏县红牛、秦川牛等优良黄牛品种,并培育了“皮南肉牛”新品种。新野县与其半径100公里范围内的西峡县、镇平县、南召县、桐柏县、邓州市、方城县、内乡县、社旗县、唐河县、宛城区、泌阳县共同构成河南省西南地区的养牛示范基地,是全国4个肉牛养殖聚集地之一。
3、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2011年,农田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旱涝保收田达到56.3万亩,占总耕地面的53%,设施农业面积为19.5万亩,畜牧养殖小区达到45个,新增排涝面积1.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新增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2个。
抢抓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组织实施三里河流域综合治理、城郊乡改造1万亩中低产田,配套机井582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万亩,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5万人以上。完成“一主三环”通道林建设任务,攻克农田林网建设难点,新植树木160万株以上;共新植树木333万株,农田林网的生态防护功能增强。
4、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强化技术服务,确保科技进村入户。在巩固“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高级农艺师示范点创建活动。在小麦整地、播种、施肥、冬前及中后期管理等不同阶段培训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5000人次,印发配方施肥技术明白卡5万份。在秋作物生产关键环节,举办电视讲座6期,科技赶集14场次,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通过技术平台发送农技短信22条,举办培训班5期。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信息、技术措施上墙,方便、简捷、有效地让农民了解掌握科学种植技术。
提高试验示范工作水平,加强农技推广力度。今年共完成小麦氮肥用量试验2个,丰缺指标试验2个、肥料利用率试验2个;夏玉米氮肥用量试验1个,丰缺指标试验1个、肥料利用率试验1个;小麦、玉米“三区”校验试验17个、配方优选试验3个。成功推广远杂9102、花育19两个花生新品种3万余亩。
创新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一方面以“12316”三农热线为载体,建立起与农民无障碍沟通的桥梁。设置专家坐席1个,联系专家6人,全年共接访电话520余人次,受到广泛的好评。另一方面继续与移动公司联手扩展农信通业务,完善短信平台,每周发送1至2条实用农业信息。
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具体做法是,完善县、乡、村、组四级服务网络,财政保障人头、业务、农业发展专项经费,推行“六项”服务(建立县级农业信息网、开通三农热线12316、与移动公司联手开展了农信短信平台活动、专家热线、种养大户跟踪服务和农民科技培训服务)以及将农技推广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实行配送、发展一村一品有机结合起来。
开展“科技入户”工程。结合“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行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创建高级农艺师科技示范点,真正使良种良法到田,农业科技到户。联系科技帮扶户1000户,带动10000户。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网络宣传36次,组织科技赶集33次,科技现场会27次。采取多种形式扩大施肥建议卡发放范围,提高科技入户率,全年累计发放小麦、玉米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3万份。落实施肥建议上墙210个村。广大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初步树立了科学施肥、平衡施肥、配方施肥的观念。
5、农业机械化水平先进
到2011年底,新野县农机总动力为160.7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
截止到2011年底,新野县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8家。其中资产500万元以上1家,150万元以上10家,50万元以上7家,农业机械总投资约2700万元,场库棚建设投资600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450余户,拥有各种型号农机具1100余台,年作业服务总收入590万元。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6、农业产业化发展快速推进
到2011年底,新野县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3265万元。
近年来,新野肉牛产业发展按照现代肉牛全链产业化的发展理念, 以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为龙头,按照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集母牛良种繁育、肉牛规模育肥、屠宰加工、熟食品生产等为一体的肉牛产业链条。目前,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占地600亩,集肉牛繁育、育肥、屠宰、加工为一体,已建成1个万头畜位的肉牛育肥场、10个千头畜位的肉牛育肥场和一个年屠宰10万头的肉牛加工厂,并和87家肉牛养殖公司、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进行配给饲料、回收产品、饲养技术跟踪和疫病防治服务等。
龙头企业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农户参与、协会管理”的运作模式,吸收农户入驻标准化肉牛育肥场,促进了新野县肉牛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发展。
7、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效显著
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和无公害产品及基地的申请和认证工作。新野县被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县,蔬菜标准园建设创建县。获得证书的无公害蔬菜产品达18 个,绿色产品3个,培育出了“豫绿”、“宛绿”蔬菜和“王牌”西瓜等30多种“品牌菜”,其中“宛绿”甘蓝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目前,新野县无公害蔬菜面积已占蔬菜总面积的2/3,被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为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又被北京市确定为“首批‘场地挂钩’外埠蔬菜生产基地”,所生产的无公害蔬菜获得了直销北京等大中城市的“准入证”。
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杜绝质量不合格农产品入市销售,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执法检查,加大抽查力度,增加品种类别、扩大覆盖面,提高抽查频率。至目前,全县共抽测蔬菜样品682个,合格率达98%以上。农业部、河南省、南阳市抽检合格率100%。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率为0。
三、创新举措
(一)加强领导为了加强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领导,县成立现代农业示范区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示范区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等工作。歪子镇、上庄乡及县财政、发改、土地、规划、建设、环保、畜牧、农业、水利、林业、金融、电力、通信、税务、交通、广电等有关部门也都成立支技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明确一名副职具体抓,配备一名业务骨干专职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明确职责。各单位明确相关职责,按照工作台账要求,全力支持服务好2011年示范区内项目建设。
(三)加大投入
1、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列出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示范区项目建设。同时,继续执行《关于大力发展皮南肉牛产业的意见》(新政[2006]59号)、《关于加快母牛专业村发展的扶持意见》(新政[2009]7号)等文件,新建成一个千头育肥场,县财政补贴10万元,每头肉牛解决贷款5000元;母牛专业村都组建农户担保协会,通过养牛担保每头母牛解决 3000元-4000元贷款,县财政每年每头贴息70元,被盗险每头补贴10元,配种免费;对示范区内企业技改、贷款由县财政贴息,加快企业项目建设。
2、加大项目投入。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入的机遇,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每年至少争取一个200万元以上的资金项目,支持示范区发展。
3、加大信贷投入。县信用联社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积极帮助科尔沁企业建立2000万元贷款担保基金,并放大5倍比例向规模养牛场放贷1亿元资金,切实解决好肉牛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加强督查。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列为全县重点工作之首,必须倾全县之力把示范区项目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县委定期召开常委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县委办成立了专门督查组,建立专项工作督查台账,每周一督查,出专项督查通报,通报给四大家主要领导。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纪委效能室要跟踪问效,对每一阶段工作实行限时督办,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1、肉牛产业链条有待完善。目前,新野县肉牛产业链条尚不完善,“中间强,两端弱”问题比较突出,即育肥环节做得较好,而母牛繁育和深加工环节发展欠佳。一方面,能繁母牛是养牛业的基础,也是产业周期最长,效益最低,投入吸纳力最差的环节,随着肉牛繁养群体日趋缩小,致使新野县能繁母牛存栏数量减少,犊牛繁育已成为新野县肉牛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肉牛屠宰加工业发展程度低、链条短,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发展不足,增值空间有待提升。
2、配套支撑体系有待加强。目前,新野县肉牛疫病防治、饲料饲草、物流配送、技术服务等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有待加强。2011年全县肉牛存栏16.6万头,防疫任务重,尤其是规模养殖场的疫病防治更需加强;养殖场和农户的饲养技术水平不高,饲养效益低下,优质补饲饲料缺乏,青贮、氨化等成熟技术尚未全面普及推广;肉牛销售渠道少,信息不畅;科技入户能力不足、技术支撑有待加强。
3、资源约束有待破解。土地和资金等仍是新野县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问题。肉牛饲养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率低,贷款难度大。土地流转比较困难,影响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急需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土地资源有限,养殖用地政策和耕地保护政策不协调,急需破解产业发展用地难题,做到既保护耕地和农用地,又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环境保护也是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新野县肉牛产业发展中废弃物利用程度不高,循环经济模式需要进一步构筑。
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待增强。近年来,新野县兴建了一些以肉牛屠宰为主的龙头企业,但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组织形式和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少,标准化生产规模小,通过规范饲养、标准屠宰、实现精深加工增殖的份额很少,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和带动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
五、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下一步,示范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按照“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优结构优布局,健体系健机制”的基本思路,以肉牛养殖加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延伸产业和服务产业,积极打造产品加工增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有机融合的现代肉牛产业集群,完善纵向一体化的产业联盟运作机制,破解肉牛产业发展中的用地、资金、环保等难题,按照“一心两轴三区”进行科学布局,把新野县建设成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先导区。
2012年示范区内计划建成万头育肥场1个、千头场10个、百头以上肉牛育肥场200个,3000头畜位肉牛交易市场1个、年屠宰量达5万头,建成部级的南阳市种公牛站、全省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国一流50000亩精品高效农业示范田。带动新野及周边地区2万人从事相关产业,人均纯收入增加5000元。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示范区县(市、区)政府盖章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1062 | 1062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107 | 107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19.28 | 19.22 | ||
总人口 | 万人 | 82 | 82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68.78 | 71.76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46.12 | 48.18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17.15 | 17.25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62.45 | 195.28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62.13 | 62.77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4.39 | 6.46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1.02 | 1.59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6490 | 8086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9.47 | 10.1 |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9.36 | 10.4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1.1 | 0.95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3.27 | 2.75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9.6 | 9.96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5.04 | 5.81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2.1 | 2.8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3.38 | 4.81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0.81 | 1.28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0.8 | 1.04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2.7 | 2.76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1.85 | 2.14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2.8 | 3.01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1.43 | 1.19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0.5 | 0.34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10.4 | 11.55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94.6 | 98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55.7 | 56.3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16.8 | 19.5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137.6 | 160.7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73 | 76.8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96 | 98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42 | 45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3 | 10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7 | 8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39 | 43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30 | 32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35.7 | 38.4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15 | 32 |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55 | 67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45 | 60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75 | 80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55 | 65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6.1 | 6.5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15 | 20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4 | 5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25 | 26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50 | 55 | ||
绿色食品 | 个 | 3 | 5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1.98 | 2.06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123300 | 182620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3500 | 500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4200 | 2130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25600 | 4732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30000 | 450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50000 | 6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