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河南省永城市
永城市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一、示范区基本情况
永城市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2011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直管县。全市辖29个乡镇,732个行政村。土地面积:178占全省土地面积2.5%,人口1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万,拥有农村劳动力82万人。经济总量345亿元,占全省1.7%,粮食产量22.7斤,占全省2.06%。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1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327万亩,其中小麦面积播种面积171万亩,玉米播种面积85万亩,大豆播种面积59万亩。蔬菜复播面积40.7万亩,总产量50.87万吨。2011年全市生猪、肉牛、蛋鸡、肉鸡存栏量分别达到56万头、20万头、700万只、800万只,生猪、肉牛、肉鸡出栏量分别达到75万头、18万头、300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5万吨、8万吨、0.3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9亿元。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科学定位,迅速编制建设规划。按照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结合永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基础和产业特色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首先确定了发展主导产业,把生产技术先进、区域产业特色突出、生产规模较大、经营效益较高的农业产业放在示范区发展的首要位置。通过科学规划,将永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产业布局确定为“四大产业和四大示范区”。 即永城市范围内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示范区、畜产品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物流示范区。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0万亩,其中小麦100万亩,单产497.6公斤/亩;玉米30万亩,单产485公斤/亩;大豆30万亩,单产181公斤/亩;示范区粮食总产量69.76万吨;发展无公害蔬菜面积10万亩,无公害蔬菜总产量28万吨,畜牧业总产值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96元。
(三)农业设施装备建设情况。2011年,我市通过整合千亿斤粮食工程、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类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项目区新打机井1345眼,新修田间生产路115公里,新修涵桥闸400多座,疏浚农沟120多公里。目前,示范区现有效灌溉面积大100万亩以上,有配套机电井24276眼;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50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500台,大型联合收割机4000台,四轮、农用三轮4.5万辆,农用汽车5160辆,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4万台。此外,我们大力引进先进的设施装备和科学技术,力争一步领先,达到国内国际一流水平,使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最显著的标志,具有引领作用。今年,我市财政拿出50万元,购买了三架农用飞机,用于高产创建方内的病虫害统防统治。该设备喷施速度快、效果好,省工省时,在国内处在领先水平,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增产技术。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2011年,示范区通过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粮棉油高产创建、小麦科技攻关等一批科技推广新技术13项,新品种16个。同时,积极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教育、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等项目的带动,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变单一技术推广为集成技术推广,变空洞说教为具体示范,变季节性指导为全程式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三、创新机制,推动示范区高效运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为加强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市长马富国任组长,副市长毕江远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农业局长张亚超人办公室主任。领导组具体负责示范区建设组织、协调和管理。各乡镇也都建立了相应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完备的领导体系和责任体系。同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市政府要求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从而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规划引领,突出“现代”特色。为突出示范区“现代”和“示范引领”的特色,力求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原来粗线条规划的基础上,又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做了详细规划。
(三)创新引导机制。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我市认真总结并充分借鉴外地经验,找准政府的角色定位,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主”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全力搞好服务。多次组织示范区乡村干部和群众到现代农业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同时,牵线搭桥引入龙头企业,带领农民发展产业;着力搞好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为农民发展产业创造条件。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了示范区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推动中原经济区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目标,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加强合作为抓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共同打造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新平台和河南省乃至黄淮海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样板,发挥科技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我市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市,利用农科院的成果、技术和人才优势,创建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在城郊乡建立了新型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按照“稳定粮食生产,突出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综合服务”的总体思路,整合区域资源,加大建设投入,创新发展模式,融入文化内涵,实现先导区经济高效发展,打造成集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先进、旅游功能多样、服务水平一流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
(五)创新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资示范区建设。在示范区建设中,我市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加大地方财政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投入。同时,我们制定优惠政策,借势借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大力引进有实力、有市场、有技术、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示范区投资, 把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和农民的土地和人力资源相整合,以示范区建设为载体,走集中、集约、集群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建立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发展、农民增收之路。2011年以来,我们已引进了华星、汇丰、永恒、天成等十家企业,保丰、恒盛等5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示范区内投入资金近2亿元,建立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红薯生产基地、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现代化肉牛生产基地、生猪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依托这些优势,带动了一批专业组织发展,培育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组织+农户”的产业经营链,带动农民主动融入市场发展产业。
我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时间不长,在短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一些体会和启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只有坚持将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和科学技术作为最显著的标志,才具有示范性;只有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具有引领性;只有坚持创新机制,不断激发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示范区具有推广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坚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所需投入的资金多。但是,国家目前还没有投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专项资金。示范区建设资金全靠整合项目资金、吸引社会投资和农民自筹等。按照《规划》和《实施方案》,2011年-2015年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需要投资35亿元,每年投入资金需7亿元左右。2011年,我市整合项目资金1.58亿元,吸引社会资金2亿元,农户自筹及投工投劳累计达1.2亿元,资金缺口达2.22亿元。资金投入的不足,影响了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现代设施设备的引进及科技的应用。我们迫切期望农业部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在一些政策上给予倾斜,让我们先行先试。
(二)土地政策困扰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市在示范区建设中,严守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确保不能违规用地,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修建畜禽养殖圈舍、原料库房及办公用房等农业生产生活设施,靠复垦和空心村治理腾出的土地指标很有限,建议国家在土地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允许建设必要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
五、下一步的推进思路和打算。
一是引进先进的设施装备和科技成果,提升示范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下一步将在示范区引进和应用国内最新装备、新技术、新品种,确保示范区设施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居全国领先水平。
二是不断创新机制,探索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模式。不断加大地方财政对示范区建设投入力度。集成技术、集约资金、优化整合,加强管理,促进示范区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如期完成。
二○一二年六月二日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永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2000 |
2000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178 |
178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
总人口 |
万人 |
140 |
140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115 |
115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65 |
60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29.8 |
29.8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289.3 |
345.7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80.5903 |
90.6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51.1 |
71.3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2.79 |
3.15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5428 |
6577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22.6 |
22.7 |
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27 |
29.3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50 |
0.4 |
非主导产业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1.3 |
1.06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2.88 |
3 |
非主导产业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1.5 |
1.46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3.4 |
3.56 |
主导产业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7.2 |
10.3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1.6 |
1.7 |
主导产业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1.37 |
1.7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4.8 |
4.9 |
主导产业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3.49 |
3.8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0.5 |
0.5 |
非主导产业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1.3 |
1.5 |
非主导产业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1.159 |
1.5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6.57273 |
7.84520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99.8 |
100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104.5 |
120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12.8 |
13.5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169.6 |
170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47 |
51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81 |
82.5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48.5 |
52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160 |
160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3 |
3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8 |
13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10 |
16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25 |
24.5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16.5 |
20.7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95 |
98.5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42.3 |
48.6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75.01 |
77.8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13.6 |
13.6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0.052 |
0.052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5.6 |
6.5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60 |
75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8 |
8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2 |
3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24 |
28 |
||
绿色食品 |
个 |
0 |
0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0 |
0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0 |
1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100 |
110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4.0425 |
4.78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325 |
1629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3100 |
14171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15000 |
2000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11000 |
1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