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山东省沂水县
沂水县2011年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沂山南麓、临沂市最北端,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居第二位。沂水县历史悠久,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县现辖18个乡镇,1063个行政村,总人口113.8万人。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7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0.6亿元,农业总产值51.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27元,比2010年增长18.9%。
2011年以来,沂水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转型、农业升级、农村繁荣”为目标,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按照“两大流域、三条经济带、四大功能区”的工作思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都市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民组织化、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装备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了一定成效。现将我县2011年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政策扶持,为示范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成立沂水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农办、水利、林业、畜牧、果茶、农机、财政、发改、教育、科技、土地、城建、经贸、统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任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从农业、畜牧、果茶、农机、发改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负责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作制度,负责示范区规划、指导、协调以及资源、要素整合。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按照产业,谁主管谁负责,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纳入全县农业重点工作联席会议,实行绩效考核推进机制,定期、不定期听取工作开展情况,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我们专门邀请了农业部工程建设中心组织有关专家来我县调研并编写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确立了“一个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区、两大流域现代农业样板区、三条高效农业经济带、四大功能集聚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建设“一个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区”,即在沂水县城内重点建设加工、物流园区和现代农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突出“两大流域现代农业样板区”,即沂、沭河两大流域,建设全国一流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油、高水平设施蔬菜;发展“三条高效农业经济带”,即沿兖石路、东红路、许院路建立三条高效农业经济带,将四大功能集聚区生产基地与集散市场、产品加工、仓储展示、休闲观光进行有机连接;提升“四大功能集聚区”,即着力提升县城周边的设施农业功能集聚区、沂山周边的生态农业功能集聚区、西南部的旅游观光农业功能集聚区、西北部的丘陵特色农业功能集聚区。以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区的改造升级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动力、技术支撑和保障;以两大流域高标准现代农业 样板区,带动粮油、蔬菜产业高标准大跨步迈进现代农业领先行列;以三条高效农业经济带将产业带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良性高效发展模式;以四大功能集聚区的合理功能布局,力争经过5年发展,将沂水现代农业带进一个功能分区合理、产业集聚、模式先进、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阶段。
(三)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进行集中投入建设。一是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招商引资、土地使用等方面优先安排,对重大项目,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政策,实行一事一议,优先安排到示范区落户。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沂水县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资金,鼓励支持产业项目发展,三是整合现有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林业、水利、果茶、畜牧、烟草、渔业、扶贫开发、水保、农机等项目资金,统筹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011年,累计投资1400万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扩大优质农产品播种面积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64.2万公斤,年新增农业产值960.6万元。四是创新多元化投入扶持政策。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区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支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能人创办现代农业园区,带动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逐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项目。
二、发挥区域优势,做大做强示范区农业主导产业
(一)粮油产业稳步增长。我们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以提高粮食、花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高产创建、出口花生标准示范区建设为支撑,带动全县粮油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提升。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总面积106.40万亩,粮食总产45.36万吨,粮食总产值9.98亿元,实现了连续九年增产。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4.2万亩,总产量15.390万吨;玉米播种面积46.5万亩,总产量22.09万吨。实施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面积2万亩,玉米高产创建面积1万亩,十亩高产攻关田小麦达到715.4公斤/亩,玉米达到908.9公斤/亩。沂水县是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优质出口花生生产基地县,也是山东省主要花生产区。2011年全县种植花生32.6万亩,总产8.91万吨,实施农业部花生高产创建面积1万亩,十亩高产攻关田达到626.1公斤/亩。
(二)畜禽规模化养殖稳步推进。沂水县是传统的养猪大县,素有“流不尽的沂河水,拉不完的沂水猪”之美誉,是农业部瘦肉型猪基地县,是沂蒙黑猪的原产地。近年来,沂水县紧紧围绕建设畜牧业强县目标,坚持以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重点,以养殖小区为依托,以合作组织为载体,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全县畜牧业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1年底,全县通过县级标准化验收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527处养殖场,其中,通过市级标准化验收的137处,省级标准化养殖场6处,农业部命名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处,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5%。全县大牲畜存栏达到7.1万头,其中牛存栏7.08万头。生猪存栏68.61万头,羊存栏64.48万只,家禽存栏1043.14万只,兔存栏309.94万只,肉类总产量13.2万吨,蛋类3.78万吨,奶1.53万吨,畜牧养殖业产值达到16亿元,农民人均畜牧养殖业收入可达到1800元。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县畜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畜牧业生产正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三)精品果园建设蓬勃发展。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果品业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强化科技兴果,实施品牌战略和“精品果园”建设工程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果品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全县果品规模、产量、品质、效益都有了较大提高。到2011年末,全县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65万吨,总产值15.7亿元。其中苹果面积20.3万亩,年产量30.5万吨,产值9亿元;桃面积为9.28万亩,年产量为14.09万吨,产值1.57亿元;板栗4万亩,年产量1.2万吨,产值0.8亿元。大樱桃1.5万亩,年产量0.4万吨;葡萄2万亩,年产量4万吨。
(四)特色瓜蔬产业稳步提升。全县2011年瓜菜播种面积23.4万亩,主要种植的种类:生姜7.1万亩、西瓜1.6万亩、韭菜1.3万亩、辣椒0.6万亩、芹菜0.8万亩、黄瓜0.4万亩、西红柿0.5万亩、菜豆0.4万亩、大蒜0.9万亩、马铃薯1.5万亩以及芋头、菜花、大白菜等,年产量64.2万吨左右。2011年全县种植食用菌1.95万亩,食用菌产量达4.3万吨,年生产总值1.22亿元,主要种植种类有黑木耳、平菇、香菇、双孢菇、大球盖菇等。到2011年底,全县已发展林下经济专业村350 个,示范户1500余个。已发展林下经济面积 11.75万亩,其中林菌模式 1.5 万亩,林禽模式 1.7万亩,林畜模式 1.5万亩,林粮模式 5.8万亩,林药模式0.8万亩,其他模式0.45万亩,实现产值 30000 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80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推进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是引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产业化经营主体的作用,指导引导其建立一批区域生产规模化、规模生产产业化,优势明显、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52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45家(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36家)。我们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明确要求“农”字号龙头企业要在县内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示范园区120余处,发展优质粮食基地20万亩、出口花生基地10万亩,优质瓜菜基地5万亩。如临沂宏华蔬菜食品有限公司2011年在许家湖镇后南社村新建一处出口生姜示范园,流转土地550亩,土地流转期限10年,投入110余万元,统一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管理、农资供应、病虫防治、质量管理、集中贮藏、加工销售,年纯增加农民收入220万元。
二是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90家,入社农户5.6万户,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比重达16.5%。为提升合作社规范运转水平,我们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三化”要求,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协调引导同一产业合作社组建联合会,组织召开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大型超市产销对接座谈会,推进产优质农产品供销对接,全县有256家合作社合作与龙头企业、超市联合开展订单式农业生产。合作社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2处,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112处,精品果园210处。如沂水金果果品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在沂水镇红旗山建立苹果矮砧密植技术应用现代果业园800余亩,年果品产量200多万公斤,年可带动农民增收80余万元。
三是加快土地流转促动。依托县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创新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向园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能人、种养大户等建园主体规范有序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权益,提高园区规模化经营水平。到2011年底,全县已流转土地16.1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4%,其中,连片流转100亩—200亩70处,200亩—1000亩37处,1000亩以上3处,面积3.52万亩。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放心品牌,提高示范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制定发布了《沂水县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管理办法》、《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登记备案制度》、《禁止销售使用的农兽渔药及饲料添加剂目录公告》,投资30万元建立了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备案监管平台,将所有农业投入品批发商全部纳入监管平台统一管理。2011年,共对152个农兽药厂家的784个农兽药品进行了登记备案,对不在规定使用范围的农业化学投入品一律不准经营、销售和投放使用,切实从源头上抓好了管控工作。积极整合监管力量,建立了农业、畜牧、渔业、工商、公安、安监、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落实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监管责任追究制度,配备了移动电子稽查设备,扎实开展农兽药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有力地打击了违法经营活动,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2011年,共出动执法检查车辆130余台次、执法人员700余人次,对全县420余个农业投入品经销单位全面进行了清理整顿,查处违法案件76起。
(二)推行标准化生产。结合生产实际,制定印发了44种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良好农业操作(GAP)技术规范,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户登记档案,统一农资供应和生产管理,建立生产记录,提高全县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三大建设主体的生力军作用,使农产品生产基地有人抓、有人管,通过加强对基地建设主体的管理和指导,基地建设主体与基地生产农户签订产品生产购销合同,实行基地农药、配方肥、种苗统一供应,明确基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实现对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全过程监管,保障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通过县级农业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实施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监控,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主要农产品进行质量抽检,并建立了检测结果内部通报制度。通过果菜类、畜牧类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项目的实施,在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合作社建立起农产品质量速测室23处,对所辖区域内的农产品定期进行质量抽检,在24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养殖小区以及各乡镇监管服务站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点处43处,对主要农产品检测情况进行监控,逐步建立起辐射全县、服务全县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体系。
(四)加快“三品一标”认证,积极开展品牌培育。立足沂蒙地域文化产业优势,实施沂蒙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战略,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商标意识、品牌意识,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和推介,组织优势农产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重大展会,以及举办节会、专场促销会等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扩大品牌宣传 。2011年,全县新获三品认证21宗,26个产品,其中无公害产品1宗,6个,绿色食品17宗、17个,有机食品3宗、3个。新注册农产品商标40个,新增 “鼎福食品”、“跋山芹菜”等有较强影响力农产品品牌17个,先后组织2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国内外农产品重大展会、节会、专场促销会活动10次,产品参展50余种。以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为基础,重点培育了“沂水苹果”、“沂水生姜”、“峪牌板栗”、“沂蒙山牌食用菌”、“沂品猪肉”等10大名优特色品牌。
五、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示范区建设发展步伐
一是构筑现代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成立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专家服务团,围绕粮食、油料、蔬菜、畜牧和果品等主导产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及广大农村种养殖大户为主要对象,结合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科技110热线、广播电视、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与信息服务。围绕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大力推广“沂蒙长毛兔、高山杂粮、林下食用菌、有机绿茶”等特色农产品种养技术,集中示范水肥一体化管理、杀虫灯、粘虫板物理杀虫、现代立架式栽培、生物环保养殖等现代农业良好操作技术,典型培育温室大棚、高效养殖、蔬菜种植、沼气利用“四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示范园,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11年,累计举办培训班600余期,培训农民12万余,占全县农业从业人口的14%以上。农民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人数占农民总数的59%。有持证农民技术员或技工15000余人,科技示范户1.8万户。
二是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根据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建立了姚店子生姜、兴龙果品、中和花卉苗木、马站大棚蔬菜、四十里生猪、高庄兔毛等优势地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0余处,着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市场建设,配套完善市场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完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和质量检测体系,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推进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充分发挥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作用,引导农民经纪人从单纯的农副产品转手买卖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运、营销一体化经营转变。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县以改善农机动力分布状况,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为目的,以实现农机化社会服务为突破口,通过采用政策倾斜,技术资金全支持,因势利导,优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作业、维修、经营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截至2011年底,我县拥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376个,其中农机大户20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37个,其它农机服务组织134个,农机经纪人390名,拥有社员3950人,辐射带动农户30200户拥有农业机械4780台(套)服务总收入30000多万元。全县农机总动力达869216千瓦 ,平均百亩农机总动力75千瓦。粮油作物机械化水平较高,基本实现了耕作、管理、收获全程机械化,机械化耕种水平达到58%。
六、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生产相对分散,规模小。花生种植面积大,重茬严重,病虫害加重,机械化等新技术应用慢。花生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小。
2.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与生猪生产能力、加工能力及对外市场开拓能力低,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受市场波动大,还不能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果业仍以果农户分散经营为主,新技术、新品种等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树种、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精品果园的示范带动作用有限。
4.市场信息机制不完善,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蔬菜产品深加工和冷链销售体系不全,产业链不长。设施蔬菜劳动密集,投入大,风险大,制约了设施蔬菜的发展。
5.土地流转调整困难、资金供应不足成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示范区管理体制。成立沂水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加强管委会与政府相关部门及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的沟通协调,建立完善工作沟通、项目决策和绩效考评机制,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
2.加大经费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落实公共财政倾斜政策,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境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一事一议推动力度,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努力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目标统一、形式多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投入新格局。
3.创新经营机制。坚持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扶持示范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强化政府部门和管委会对示范区建设的组织、监督和服务功能。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开展转包、出租、入股、互换、转让、委托代耕等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推动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集中。积极探索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强示范区与大型超市、城市社区的直接对接,建立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终端的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1)绕打造华东地区优质高效粮食、花生生产示范基地的目标,优化品种结构,强化科技进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广节水生产模式,创建高标准农田,实现粮食、花生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专业化,进一步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地位。重点在沂河沿岸的沂水镇、龙家圈镇、黄山铺镇、许家湖镇和沭河沿河的沙沟镇、马站镇、高桥镇、杨庄镇、富官庄镇建立两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面积25万亩。在长虹岭沿线的四十里堡镇、许家湖镇、沂水镇、道托镇、高桥镇、马站镇、杨庄镇、沙沟镇、圈里乡和西部山区的诸葛镇、泉庄镇、崔家峪镇、夏蔚镇、高庄镇建立两大优质出口花生生产基地。面积25万亩。
(2)围绕提升产业档次、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扩规模上设施,壮龙头活机制,创品牌拓市场,提质量增效益,抓示范强带动”的总体要求,建立“农民组织化、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装备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市场信息化”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调整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努力扩大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大力推广绿色瓜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按照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导向,以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生猪、奶牛、肉牛羊、兔、禽类和特种毛皮动物养殖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途径,以产业链延伸为驱动,围绕“选准一个产品,制定一套标准,建立一批基地,创立一个品牌,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管理、健康化养殖,构建以饲料、养殖、屠宰、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管理运行的现代化畜禽养殖产业链条,全面提升畜牧业整体生产能力,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4)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优化果茶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建立果茶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产业链,将果茶产业打造成为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强化科技兴果,实施品牌战略和“精品果园”建设工程,推进果茶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沂水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2434.8 |
2434.8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112.91 |
114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6.45 |
6.45 |
||
总人口 |
万人 |
113.16 |
113.8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89.49 |
89.62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54.42 |
57.09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32.83 |
32.96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211.37 |
245.7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48.46 |
51.94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8.5 |
10.6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0.196 |
0.256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6665 |
7927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8.99 |
9.07 |
是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9.89 |
9.98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409 |
0.359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0.82 |
0.72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8.866 |
8.91 |
是主导产业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5.96 |
6.21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6.88 |
7.46 |
是主导产业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19.6 |
20.14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3.16 |
3.61 |
是主导产业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3.76 |
5.56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3.58 |
3.78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2.61 |
2.46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1.53 |
1.53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0.5 |
0.5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1.15 |
1.21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1.16 |
1.35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224 |
253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100 |
95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30.63 |
32.4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6.52 |
6.4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84.32 |
86.92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59 |
60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68 |
70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48 |
49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4 |
4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27 |
28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14 |
22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10 |
15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6.5 |
6.7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12.5 |
14.4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80 |
85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90 |
95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92 |
95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100 |
100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0.12 |
0.12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22 |
22.4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20.5 |
22.8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9 |
9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2 |
3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56 |
60 |
||
绿色食品 |
个 |
51 |
47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14 |
5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4 |
5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29.8 |
32.6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28320 |
49940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960 |
255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730 |
347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1360 |
918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21700 |
328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1570 |
1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