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
泰安市岱岳区2011年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泰安市岱岳区辖17个乡镇(街道),663个行政村,总面积1750平方公里,总人口97.6万人,耕地面积100万亩。先后四次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全国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先进单位、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区。去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区先后被省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区农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期。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报送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区2011年以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1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严格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总体目标,坚持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机遇、责任、动力和使命来谋划和推进。2011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87.5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10.5万亩,占58.9%;瓜菜播种面积66.99万亩,占35.7%;油料8.5万亩,占4.5%;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0.28亿元,农业总产值77.29亿元,农业增加值43.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21元。
(一)粮食综合产能稳步提升。2011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10.5万亩,平均单产519.9公斤,总产57.43万吨,产值12.3亿元;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1万亩,单产473.6公斤,总产24.2万吨;玉米播种面积52.8万亩,平均单产565.3公斤,总产29.8万吨。全区8个乡镇整建制小麦单产超过了500公斤,7个乡镇玉米单产超过了600公斤,粮食总产、单产实现了“九连增”。小麦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723.96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36.6公斤,小麦高产创建均创全市历史新高。
(二)高效特色农业创新发展。2011年,示范区瓜菜播种面积66.99万亩,总产251.5万吨,实现产值35.5亿元。共发展高效特色农业45万亩,培育“一村一品”专业乡镇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96个,高效蔬菜专业村102个,冬暖式大棚总量15万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分别达到了8万亩、47万亩和60万亩,“泰绿”蔬菜、“泰山之春”姜芽、“泰山珍珠”西红柿等9种农产品获省级以上“名优农产品”称号。建立年种苗供应量三千万株以上的蔬菜集约化育苗工场,市政府以现场会的形式进行了重点推广,《农民日报》作了专题报道。
(三)农业产业链条快速延伸。2011年,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总数达到了92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49家,出口创汇型企业15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6.8亿元,利税1.83亿元,出口创汇额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22%、20%;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个,总数达到了526家。据统计,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吸引带动农户13万户,辐射带动近20.7万农民户均增收1600元以上;2011年,先后争取并落实省级农业贷款贴息5500余万元,是全市获得扶持资金最多的县市区。
(四)农业产业功能不断拓展。全区经济林面积42.8万亩,果品总产量28.7万吨,实现林业总产值9.1亿元。共发展果品专业批发市场20个,流通服务组织30个;全区牛、羊、猪、禽存栏分别为6.76万头、32.2万只、25.7万头和592万只,肉蛋奶总产量23万吨。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全区优质桑园基地达到了4.5万亩,蚕茧年总产4100余吨,蚕茧总量连续11年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总规模的近六分之一;共发展泰山极顶茶、碧霞春、天平湖绿茶叶优质茶园近3000亩,培植茶叶加工企业2家,合作组织3家;全年接待休闲宾客522万人次,实现年营业收入3.2亿元。
(五)质量监管体系趋向健全。全区基本建立起了农资监管、农技推广、质量抽检“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2011年,共出动执法车辆109台次,执法人员378人次,查处未申先推玉米种16个,查处冒号或登记证号过期农药49种,处结群众举报17起。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圆满完成6次例行监测任务,其中抽检省级样品210个,区级样品55个,我区蔬菜质量在省级抽样检测中合格率均达到了100%;重点建立了5个蔬菜基地检测室,基本构建起了覆盖全区各大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全年赶科技大集70余场,举办专题培训班33期,发放科技明白纸10万余份,直接间接受益农民3万余人次。
(六)科技信息服务全面推进。2011年,共编报农业信息1236条,其中省农业信息网录用信息310条,中国农业信息网录用信息243条,农业信息录用量全省排名第一。在《农民日报》发表文章2篇,《大众日报》发表文章1篇,在《泰安日报》、《农业知识》、《岱岳通讯》等报刊发表文章13篇,制作农业新闻31期,依托“三电合一”信息服务平台群发农业短信12批次2.3万余条,为全区1000名科技示范户和局机关科站赠阅了全年的《泰安日报.农家致富报》,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七)强农惠农政策高效落实。全年代管资金1.85亿元,清理账面资金1.8亿元,资产11.5亿元,完善各种经济合同3.6万余份,盘活集体资产3600余件,金额1280余万元;全区落实粮食直补、小麦抗旱浇水补助资金和弱苗施肥补助等惠农政策资金6658.22万元;全区8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场所,发布土地流转信息1200余条,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万余份,土地流转面积近7万亩,涌现出了满庄镇曹家寨1800亩现代农业欧式庄园、角峪镇3800亩金银花种植基地等一批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典型,“科技引领、园场带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二、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情况
2012年,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批复意见精神,严格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全力创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
(一)高起点编制建设规划。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本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推进”的原则,在深入调研、考察学习、科学测算、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精心编制了《岱岳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并邀请山东农业大学、省农业厅、市农业局的专家进行了现场论证和修订。初步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构建五大体系、建立六大园区、实现建制提升”的总体思路,即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要求,构建农业装备、科技支撑、产业化经营、质量监管、信息技术五大体系,重点建立六大特色产业精品园区,示范带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力争“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高标准确立发展目标。计划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力争19%。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总产达到62万吨以上,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新技术推广到位率达到90%以上;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0万亩,总产达到270万吨以上,其中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10万亩,绿色食品55万亩,申报省优农产品品牌6个,农产品生产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水平。冬暖式大棚总量达到20万座,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到55%以上,设施农业平均亩效益1万元以上。全区经济林面积达到45.2万亩,花卉、绿化苗木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高标准绿化农田宜林网面积达5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2.8%。全区果品产量30万吨,果品保鲜能力达到12万吨,果品加工能力8万吨,果品专业批发市场20个,流通服务组织30个。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和精深加工,优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万吨、6万吨和15万吨,奶牛发展到5.2万头。奶牛规模化养殖(年存栏100头以上)比重达到90%,生猪规模化养殖(年出栏500头以上)比重达到25%以上。
(三)高强度推动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园场带动”战略,主推“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优质粮食、绿色瓜菜、特色林果、高效畜禽、优质桑茶、休闲观光”六大主导产业,全区重点划分为优质粮食产能区、高效农业先导区和农业功能拓展区,着力建设“粮食产能核心区、高效蔬菜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欧式庄园、名贵珍禽养殖园、大陡山有机茶园”六大精品园区,通过采取科技引领、龙头带动、三品认证、品牌创建、政策扶持、目标管理等有效措施,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全区农业转型升级。
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当前,我区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主要遇到了三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亟待上级政策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多为传统农业大区,本级财政的反哺能力有限,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缺口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制定出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在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向示范区倾斜,集中投入到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二是理顺内部管理体系。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涉及面广、牵连部门多、协调难度大,是一项系统工程、惠民工程、全局工程,需要各级共同关注、全力支持, 仅依靠区级建立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组织、协调与配合的难度较大,急需建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机构,理顺工作对应关系,明确工作职责,凝聚发展合力。三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由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推进模式、发展思路上各具特色,各示范区大多处于自主建设、探索推进阶段,各县市区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不利于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推进和重点发展经验的学习、借鉴和推广。
下一步工作中,我区将遵循“围绕一个目标、构建五大体系、建立六大园区、实现建制提升”的总体思路,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常抓不懈,重点建立健全“五大推进机制”:
(一)建立高效管理机制。强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建设,成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统筹协调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事宜,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具体负责规划制定、对上协调、组织实施等工作。各乡镇建立相应工作班子,立足本地特色和片区规划,切实做到人员、职责、任务同步落实,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力组织保障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聚力推动示范区建设。
(二)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区政府整合区内资金对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功能拓展、新型农民培养等环节进行扶持。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整合各类涉农投资及项目支持示范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用水、用地、用电、保险和税收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上,广泛吸纳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三)建立新型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以土地入股方式,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加快我区农业规模经营;依托驻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和成果优势,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探索建立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依托,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服务平台和有效载体。
(四)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把示范区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详细制订示范区创建标准、管理考核及扶持办法,重点工作逐项建立一对一的领导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全面检查、实地抽查与季度督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各乡镇、街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和综合评分,排出名次,评先树优,凝聚示范区建设合力。
(五)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在区电视台开辟《现代农业看岱岳》专栏,及时发布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情况,宣传推介农业发展新理念、成熟适用新品种、高产高效新技术。灵活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宣传,大力营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氛围,提高示范区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示范区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功能。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泰安市岱岳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1750 |
1750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98.54 |
98.57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5.25 |
5.25 |
||
总人口 |
万人 |
89.72 |
89.87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78.3 |
78.3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48.9 |
49.6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24.9 |
25.1 |
||
地区生产总产值 |
亿元 |
222.5 |
250.28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71.88 |
77.29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6.36 |
7.51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1.82 |
1.91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7002 |
8321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11.33 |
11.49 |
是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11.9 |
12.3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081 |
0.093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0.089 |
0.093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2.5 |
2.49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0.93 |
0.996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3.26 |
3.45 |
是主导产业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5.27 |
7.39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2.1 |
2.16 |
是主导产业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2.2 |
2.77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3.96 |
3.98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3.17 |
3.41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12.02 |
14 |
是主导产业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3.52 |
4.28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0.33 |
0.326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0.259 |
0.287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41.7 |
50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96 |
97 |
||
3.农业物质装备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70 |
70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21.6 |
22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87 |
89.4 |
||
灌溉用水利用率 |
% |
0.62 |
0.63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75 |
76.1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56 |
58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2 |
8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6.1 |
6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14 |
16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18 |
20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5 |
5.1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1.7 |
2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20 |
20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46 |
46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85 |
85 |
年出栏1000羽及以上 |
|
奶牛规模化养殖 |
% |
89 |
89 |
年存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0 |
0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32.6 |
34.6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7 |
12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6 |
6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5 |
5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59 |
46 |
||
绿色食品 |
个 |
25 |
26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10 |
8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0 |
0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112.5 |
115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314700 |
326930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3600 |
380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3500 |
1513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8000 |
1500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3000 |
50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286600 |
288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