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江西省分宜县
分宜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分宜县紧紧围绕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全县上下、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示范区建设成效
1.粮食生产连续增长
2011年我县粮食生产在战胜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获得了丰收。全县4乡6镇粮食播种面积42.6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6.6万亩(早稻15万亩,中稻4.6万亩,晚稻17万亩),旱粮种植面积6万亩,比上年42.2万亩,增加0.4万亩,增加0.9%。单产361.5公斤,比上年357公斤,增加2.3%。粮食总产15.4万吨,比上年15.05万吨,增加0.35万吨,增加2.3%,粮食总产实现了连续八年增长。
2.果蔬产业稳步推进
2011年止,全县果蔬面积7.4万亩,其中蔬菜2.3万亩,果树5.1万亩,年产值8600余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全县果蔬产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基地2家,获得绿色食品的企业3家。全县新增蔬菜面积1700亩,新增7.4%,新增标准钢架大棚373个。县政府为抓好蔬菜产业发展,专门设立了蔬菜产业发展基金,每年财政拿出150万元,扶持蔬菜产业发展,5年内新增标准钢架大棚3750个,蔬菜基地面积2万亩。新增果园面积3500亩,比上年增加7.4%,总产0.6万吨,比上年增加42%.果蔬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潜力巨大。
3.生猪养殖规模发展
2011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9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0.57%,其中出栏25.12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0.46%。能繁母猪存栏达19511头,较上年同期增长27.9%,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20户。有种猪场5个,其中一级种猪场1个,二级扩繁场4个,年供种猪2万头。生猪良种覆盖率达95%。另外,牛饲养量3.04万头,其中出栏0.94万头;羊饲养量1.4万头,其中出栏0.8万头;家禽饲养量204.5万羽,其中出笼111.5万羽。另外养牛专业户5户,养羊专业户10户,家禽专业户713户,养殖专业合作社43个。全年肉类总产量22576吨,禽蛋产量4115吨。全县畜牧业产值为5613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7%,畜牧业利润1.1亿元。生猪和家禽养殖规模化程度达到70%以上。
2011年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活动。获得省级标准化养殖场的有三家,其中养猪两家,养牛一家。
4.农业设施装备不断提高
随着分宜县“十一五”农业规划和各类农业项目的实施,全县农业生产各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全县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6.67万亩;农用水库102座,蓄水能力10549万方;固定机电排灌4756处,装机容量8548千瓦。全县建有设施农业(温室大棚)面积3400亩。建立畜牧业无公害小区14个。
2011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75台,小型拖拉机1438台,耕整机3975台,插秧机20台,机耕船45艘,农用排灌机械5383台,植保机械(机动喷雾机)42台,联合收割机344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410台,畜牧业机械516台,农业运输机械1896辆。全县农机总动力33.64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134.51千瓦。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48%。农业机械化不断向技术含量高、综合性能强的大型化方向发展。
5.科技推广应用普及广泛
2011年全县农技推广部门引进新品种15个,推出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10个。优新品种推广面积95%以上,年更新率25%。全县粮麻作物良种覆盖率95%,果树、家禽、水产良种覆盖率达85%。
推广的新技术有:免(少)耕技术、薄露灌溉技术、“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防早衰技术、绿色植保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等一系列集成轻型节本高效增产栽培技术,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长。
6.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示范区建设按照规模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发展分宜现代农业。2011年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4.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16.4%,100亩以上种粮大户38户,种植面积1.2万亩。全县高产创建面积2万亩。组织规模化养殖,养殖率达70%以上。
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户255户,有31家成为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市级2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3亿元,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3万余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67家,成员4700余人,农村经纪人400余人,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民8万多人,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人平增收2950元,占全县人均纯收入8629元的34.18%。
二、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构。
成立“分宜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领导小组和示范区管理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示范区管理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由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按照中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要求和示范区建设规划,认真做好年度实施计划和考核办法。
2、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
紧紧围绕“重点打造三大产业,实现三个优化,建设七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具体实现八个目标”,运用工业理念和市场经济手段促进农业现代化。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发展分宜现代农业,并随着财政增长按比例增加资金投入,并出台了《分宜县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二是注重政策倾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和《扶持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三是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壮大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同时,为基地和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搭桥牵线,鼓励企业与其合作,应用新技术,延伸产业链。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分宜农业现代化。
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分宜县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措施,先后引进了一大批有实力的台商、外商或企业进驻分宜发展现代农业,如国家级龙头企业“科龙种猪”,南昌“铭康牧业”等发展现代养猪业;湖南的“新恒基”集团公司投资5亿元打造“中国洞村”;新余市仙女湖畔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现代休闲农业;台商周华健组建新余华曜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100万元在分宜镇建设5000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
4、加强规模引导,示范带动,促进生产组织现代化。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主导产业,采取措施,出台了《分宜县土地流转实施意见》,规范土地流转,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的三级组织模式,改变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生产组织的现代化。
5、注重政策落实,促进农业机械现代化。
积极落实现有农机补贴政策,用足用好补贴资金,向上争取更多的相关资金,促进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6、抓好八个体系建设。
(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现代农业设施体系。
(3)现代农业研发体系。
(4)现代农业产品流通体系。
(5)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6)现代农业机械服务体系。
(7)现代农业产品检测体系。
(8)现代农业投融资体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生产风险较高
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格局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水灾、旱灾、病灾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目前大部分农业水利设施较为陈旧,特别是农田灌溉部分渠道不畅易涝易旱,疫病防控体系设施不到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许多漏洞,设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弱.生产风险较高。
2.农业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产业链条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不高,大部分农产品以鲜活产品进入市场,加工途径少,大部分是简单包装的初级产品,缺乏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在产前环节,缺少育种基地,种子均需要外调来满足。除生猪、苎麻之外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已有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3.品牌农业发展行业间不平衡、整体仍然较弱,缺乏高端强势品牌
目前,除苎麻夏布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之外,在其他行业的品牌农业发展仍然较落后,农业生产的品牌营销较差,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除畜牧业、苎麻以外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加工层次低,粮食大多以原粮方式出售。初级加工产品也存在包装水平不高、技术不到位,缺少精品意识、总体加工程度偏低等问题。此外,受市场影响,农业品牌发展呈现较大波动(如苎麻)。产业发展变化和更新仍跟不上市场步伐。
4.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
市场信息网络和农产品流通体系还有待健全,粮食流通还处于传统储运阶段,蔬菜水果交易市场以城乡集贸市场为主,缺乏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产销对接系统以及产品策划和品牌营销企业,存在信息化水平落后,交易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本地农产品的成本过高,难以有效对接国内外高端市场。
(二) 政策建议
1.建立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专门用于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推进示范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以更好地起到示范区的作用。
2.按地域制定相应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本标准,各示范区按国家制定的标准,制定相应规划和措施,以逐步实施达到示范区现代农业的要求。
3.由有关部门或单位统一整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涉农项目资金,由项目区内的现代农业管理办公室统一规划和安排,进行集中使用,以发挥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切实加强项目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四、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2012年分宜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分宜现有农业产业基础,为全力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跨越式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思路:构筑“一圈二带三区”现代农业核心,“一圈”:环县城设施农业圈;“二带”:沿沪昆高速花卉苗木产业带、沿武吉高速休闲农业产业带;“三区”:北部优质稻种植核心示范区、南部健康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核心示范区、中部农产品加工核心示范区。重点打造三大产业,实现三个优化,建设七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具体实现八个目标。
三大产业:一是绿色优质水稻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果蔬产业 ;三是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三个优化: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比例达60%以上,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40%以上;二是品种品质更加优化,种植业品种优质率90%以上,养殖业优质率85%以上;三是产品质量更安全,大力推广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产品无公害率达到85%以上。
七大优质农产品基地:一是依托钟氏米业等龙头企业,建设10万亩绿色优质大米基地;二是依托济优果业、青竹蔬菜专业合作社、安杨农林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10万亩果蔬基地;三是依托科农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10万头绿色瘦肉型生猪基地;四是改造1万亩袁河及袁水流域池塘,培育发展5万亩特种水产基地;五是依托原野食用菌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双林、凤阳、洋江和分宜镇建设2万亩高效绿色蔬菜产业带;六是依托湖龙农产品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1万头以上牛肉基地;七是依托江南果业公司等企业,环仙女湖区建设1万亩杨梅基地。
八个目标:(一)规模化生产目标:水稻播种面积36.6万亩,总产15.9万吨;果蔬面积10万亩,优质率95%以上;生猪出栏30万头。(二)农业基础设施目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20万亩;新增高效标准农田面积5万亩;新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50个。(三)科技推广目标:建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农民培训全覆盖,年培训农民3000人以上。(四)农业机械化目标:农机总动力达43.63千瓦,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畜禽养殖场机械化率达50%。(五)产业化发展目标: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户达500户,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5家,市级50家,标准化养殖场120个。(六)质量安全目标:无公害基地30个以上,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0个以上,绿色生产基地3个以上。(七)体制创新目标:农业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两个100%签订发放到户,土地流转7万亩。(八)资源环境保护目标:种养殖业全部采用高效低毒及生态农药或兽药,实现节肥2600吨/年,节药40吨/年,大量使用有机肥和生态肥。
二〇一二年六月五日
附件: | |||||
江西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分宜县(市、区)政府盖章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1389 | 1389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26.2 | 26.2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6 | 6 | ||
总人口 | 万人 | 32.76 | 32.8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24.49 | 24.77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14.18 | 14.38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6.52 | 6.5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01.05 | 130.2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20.25 | 22.9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8.2 | 24.7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1.81 | 2.03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7245 | 8629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2.65 | 2.71 | 是否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3.94 | 4.23 | 是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0029 | 0.0017 | 是否主导产业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0.0027 | 0.0014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0.42 | 0.4538 | 是否主导产业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0.3996 | 0.2728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0.063 | 0.0648 | 是否主导产业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0.0546 | 0.0534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2.02 | 2.1117 | 是否主导产业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4.5062 | 4.5336 | 是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0.1648 | 0.1862 | 是否主导产业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0.336 | 0.2916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0.4115 | 0.4338 | 是否主导产业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0.5967 | 0.6299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是否主导产业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1.25 | 1.32 | 是否主导产业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1.498 | 1.7612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10.79 | 13.58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94 | 95.2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15.37 | 16.67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0.29 | 0.34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32.8963 | 35.25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80 | 80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45 | 48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52.2 | 52.3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2 | 2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92 | 103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4 | 5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11 | 15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4.254 | 4.4578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21 | 25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73 | 75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30 | 50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65 | 70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0 | 0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0 | 0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45 | 61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0.67 | 0.75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5 | 7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0 | 0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4 | 6 | ||
绿色食品 | 个 | 3 | 3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0 | 0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0 | 0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1.3 | 1.3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1749 | 1652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593 | 62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156 | 1032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43550 | 4630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18000 | 220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16500 | 19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