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浙江省温岭市
2011年温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温岭市人民政府
(2012年6月)
温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南翼,宁波和温州两大开放城市之间,浙江沿海经济产业带中部,是中国大陆新千年和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的诞生地, 陆域面积92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79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70个,辖5个街道11个镇,97个居832个村,人口119.29万。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市)”等称号。2011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678.62亿元,财政总收入 66.55 亿元,农业总产值91.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96元。
2011年,温岭市以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强化组织领导,科学编制规划、创新建设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公共服务,切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有效提升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区投入资金23580万元,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投入资金4260万元,完成项目区块9个,面积4.2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投入资金19320万元,基本建成园区7个,涉及面积6.49万亩。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市长李斌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组成的温岭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并且设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工作。组织成立了国有独资的温岭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提升提供项目管理、区域品牌、产销信息等服务。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科学编制规划。先后编制发布了《温岭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温岭市现代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了《温岭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和《温岭市东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温岭市南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建设规划》、《温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科学指导示范区建设。
(三)完善配套措施。出台了《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意见》、《温岭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制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项目建设办法》、《温岭市现代农业园区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制度,确保“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
(四)强化项目推进。2011年,示范区投入资金23580万元,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投入资金4260万元,完成项目区块9个,面积4.25万亩,硬化主干道路10.4千米、新建机耕道路61.1千米、修理机耕道路22.1千米、新建排灌渠道45.1米、修复排灌渠道49.7千米、新增下田坡142个、新增机埠8座、购置稻谷烘干机20台、联合收割机15台、插秧机5台、育秧流水线2条;现代农业园区投入资金19320万元,基本建成园区7个(东部现代农业综合区、新河茭白产业示范区、东浦新塘青蟹产业示范区、箬横食用菌精品园、城南高橙精品园、泽国獭兔精品园、大溪莳药精品园),涉及面积6.49万亩,新建主干道路10.6千米,机耕路11.6千米,硬化主干道路29.3千米;新建渠道143.2千米,新增标准化大棚10540亩(其中钢架大棚1910亩),新建标准菇房11万平方尺,新增新品种17个,应用推广新技术6项,主导品种覆盖率、农业投入品残留合格率均达100%,耕地流转率达48.65%,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81.3%,畜禽排泄物资源利用率达98.1%。
二、机制创新
(一)创新流转机制,推进园区规模化。我市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十分注重土地、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范有序、长期稳定、规模集聚流转,吸引优质经营主体入驻农业园区,同时带动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稀缺资源向农业园区集聚,为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我市土地流转面积23.6万亩,流转比例达到48.65%,全市各类农业园区基本上由农业龙头企业或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领衔创建,建立了东部6万亩大棚西瓜、沿海5万亩大棚葡萄、西南部1200万羽温岭草鸡、中部4万亩果蔗和近10万亩水产养殖产业带。
(二)创新经营机制,推进园区组织化。我市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坚持以规范提升、育强扶大为着力点,切实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度和凝聚力,增强农业龙头企业连接度和带动力,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对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11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10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99家,其中省级17家;规模化农业经营大户3385户。
(三)创新投入机制,推进园区设施化。我市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依照“整合存量、扩大增量”原则,对支农资金进行了统筹整合,出台了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扶持政策,以项目推进的方式,每个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分别安排项目扶持资金1000万元、200万元和100万元;粮食生产功能区每亩补助1200元,同时积极引导“两区”建设主体自筹资金投入,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新态势,切实加大“两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两区”农业装备水平。2011年示范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7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8.2%,大棚西瓜和大棚葡萄设施种植率达到100%,温岭草鸡设施养殖率达到100%,水产设施养殖率达到31.2%。
(四)创新培育机制,推进园区品牌化。为提高园区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我市不断创新农业品牌培育机制,加快推进示范区产品品牌化。一是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化建设,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大力发展精品农业;二是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以知名品牌为龙头,整合、培育现有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知名品牌的带动作用,推进一牌多品,品牌共享,实现主导产业的品牌培育由分散向集成转变;三是深化农产品品牌营销服务机制,组织召开主导农产品宣传推介会、产销对接会,组织参加省内外农展会等系列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做到一年打响一个品牌,促进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同时着力打造区域产品品牌。目前示范区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6个,绿色食品认证36个,有机食品认证9个,“三品一标”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浙江名牌产品9个、浙江名牌农产品6个、浙江著名商标7个,走出了一条“建设园区促产业、围绕产业优品质、立足品质打品牌、提升品牌强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五)创新服务机制,推进园区科技化。围绕示范区建设,我市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建立市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农业科技院校为支撑的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以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的科技化水平。一是成立温岭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家组,全面指导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二是落实园区建设农技推广首席农技专家负责制度和责任农技员制度,对园区项目建设与生产经营实行一对一提供技术指导。三是开展科研院校科技孵化联结,为现代农业园区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一体化助推了园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广泛应用,示范区良种覆盖率均达到100%;西瓜三膜覆盖全程避雨长季节栽培技术、葡萄设施化“促早、提质、避灾”高效栽培技术、绿色无公害温岭草鸡生产集成技术和果蔗大、中棚设施栽培技术全面推广应用,主导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幅提高。
(六)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园区长效化。我市积极探索示范区管理新机制,建立了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办公室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形成园区创建长效化,为园区建设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牵头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各部门按其职责职能,分别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服务、市场开拓等各项工作。二是设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工作。三是成立了国有独资温岭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提升提供项目管理、区域品牌、产销信息等服务。四是建立由市农林局、财政局、涉及镇、实施主体等相关人员等组成的实施小组,负责园区项目建设实施,各镇(街道)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五是设立园区专家组,由市内外涉农技术专家组成,定期或不定期对综合建设情况技术应用进行评估、论证。同时,我市把“示范区”建设纳入对镇(街道)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工作督查,保证园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土地流转不够稳定。主要是土地流转的期限短,规模连片流转小,影响了经营主体长期投入积极性。
(二)设施用地难以落实。提升农业设施,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必须有相应的非农建设用地,目前示范区非农建设用地指标规模很小,根本不能满足农业发展提升需求。
(三)创建主体实力不强。有些示范区建设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建设水平不高,服务与带动农民能力偏弱,产业设施化、标准化、效益化难以有效形成。
(四)建设资金筹措困难。示范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明显不足,目前示范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仅东部和南部两个综合区规划投资就需7910万元(东部3700万元,南部4210万元),而目前市财政只能安排2000万元,离规划投资差距相当大。
(五)农业产业联动不强。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水平不高,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物流建设滞后,品牌农业牵引力明显不足,制约着示范区创建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建议:一是要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政策。《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文件在“引导设施农业合理选址”中规定,“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我市耕地已全部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所以我市没有设施农用地可落实,严重制约了示范区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二是要加强、建设主体培育力度。要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实力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特别要扶持提升一批带动力大、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和骨干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鼓励大学生到“示范区”创业就业,建立大学生参与“示范区”自主创业或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就业的政策扶持机制,从政策、资金、社会保障等方面着手,引导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参与“两区”建设,着力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三是要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有效整合财政、农业、海洋、科技、交通、水利、国土等涉农资金向“示范区”集聚,提高有限的财力利用率,积极支持“示范区”建设。四是要建立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明确管护主体与责任、管护内容与措施、管护经费落实与使用等具体要求,确保落实管护单位和责任人,保证“示范区”建成后,发挥其长效作用。实行数据信息化管理,全面开展“示范区”上图入库工作,实行信息化、动态化和可视化管理,提高“示范区”管理水平。
四、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依靠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和新型主体培育,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面提升主导特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多功能农业和“走出去”农业,努力构建战略产业与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温岭在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二)下一步重点任务
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区域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优势,2012年,示范区进一步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形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支撑的5大主导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即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6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蔬菜、西瓜、畜禽(生猪、温岭草鸡)、果品(葡萄、果蔗)、水产养殖5大主导农业产业带。
1、粮食
2012年全市在大溪、松门、箬横、温峤、城南和坞根等6个镇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8个,总面积17635亩。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机耕路新建18600米、修复79100米;排水渠新建28200米、修复70072米;灌水渠新建22700米、修复83831米;农用电线新建25382米、修复45670米;机埠新建61座、修复98座;新建农机下田坡581处。
(2)农机化促进工程。新置收割机1台、插秧机2台、翻耕机4台、开沟机7台、烘干机2台、大型喷雾机8台,共计24台。
(3)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新实施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面积3300亩。
(4)三新技术推广工程。推广水稻良种面积6.34万亩以上,举办技术培训班4次,建设高产示范方5个,培育科技示范户50户。
(5)服务体系创新工程。新建粮油类服务组织4家、植保类服务组织1家,合计5家;建设农机服务中心3个。功能区内全年水稻统一进行耕、种、收和植保面积50751亩。
2、蔬菜
建设茭白示范区1个,稻菜(粮菜)轮作示范区2个,建立各类蔬菜特色精品园2个,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5个,新建蔬菜钢架大棚500亩,竹架大棚2000亩,新建温控菇房1万平方米,改建新型菇棚100万平方尺;培育年产值超2000万元蔬菜加工企业1家,培育年销售蔬菜8000吨流通企业2家、3000吨以上蔬菜专业销售大户4个;新建蔬菜储藏冷库5000立方;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1个。
3、大棚西瓜
按照温岭大棚西瓜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组织化、营销品牌化、拓展外向化、产品安全化的目标,建立万亩温岭大棚西瓜产业园区1个,提升西瓜大棚设施3000亩,西瓜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5%以上,产品优质率达到85%以上,精品果率达到35%以上,创建西瓜区域公共品牌1个,市外拓展西瓜基地面积25万亩。
4、生猪
按照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的目标,建成年出栏商品猪1万头以上的2个,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以上的2个,年出栏商品猪2000头以上的3个,建设有机肥加工场1个,创建省级名牌产品1个,培育集产、供、销一体的生猪专业合作社1个,建成新型的生猪产业生产体系。
5、温岭草鸡
建成存栏商品鸡100万羽的温岭草鸡产业核心区1个,完成温岭草鸡种禽场改扩建项目2个,面积7252平方米;建成生态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场)3个,面积67000平方米,购置相应生产设备设施;积极发展温岭草鸡屠宰加工,建设10000平方的宰杀车间和仓库,购置成套加工流水线、冷库及其他配套设施;创建温岭草鸡区域公共品牌1个。
6、大棚葡萄
建设万亩温岭大棚葡萄产业园区1个,建立温岭标准化大棚葡萄示范基地3个,新建钢架大棚2000亩、竹架钢丝混凝土柱连栋大棚3000亩,改造提升竹架大棚4000亩,产品优质率达到80%以上,精品果率达到30%以上,创建葡萄区域公共品牌1个。
7、温岭果蔗
建设3000亩温岭果蔗产业园区1个,建立温岭标准化大棚果蔗示范基地1个,新建大棚200亩,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2%以上,产品优质率达到85%以上,市外拓展果蔗基地面积1万亩。
8、水产养殖
现代渔业园区计划投入资金1914万元,其中:机耕路、电力设施等329万元;标准化养殖塘、大棚等生产设施1345万元;“三室一库”等管理设施建设240万元。完成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精品园建设。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温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836 |
836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48.51 |
48.37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4.74 |
4.74 |
正常水位 |
|
总人口 |
万人 |
119.29 |
119.93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99.39 |
99.75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65.47 |
68.57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35.76 |
35.72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581.46 |
678.62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75.74 |
91.63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57.01 |
66.55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6.1357 |
10.1652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12947 |
14996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3.2453 |
3.0719 |
是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4.2152 |
4.8148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0146 |
0.0158 |
否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0.0278 |
0.03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0.0736 |
0.08335 |
否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0.0397 |
0.0446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15.8222 |
15.83527 |
否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1.4856 |
1.9002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2.02098 |
1.91881 |
是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4.0106 |
4.8187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0.7964 |
0.76422 |
是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1.1032 |
1.1870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1.16049 |
1.26671 |
是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1.0444 |
1.0387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0.07534 |
0.07049 |
否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0.0482 |
0.0493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48.9759 |
49.21 |
是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47.6637 |
59.5786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149.39 |
134.75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98.2 |
100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34.8 |
34.8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6.55 |
8.78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109.07 |
110.75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72 |
73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67.9 |
69.5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41.3 |
46.5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4.5 |
4.7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111 |
121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7 |
9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19 |
21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13.691 |
14.441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53.29 |
53.32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93.6 |
94.2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72.3 |
74.1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81.4 |
82.3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55.6 |
58.1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0.28 |
0.36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14.5 |
17.9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4.3 |
6.1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5 |
5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7 |
7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111 |
116 |
||
绿色食品 |
个 |
42 |
36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9 |
9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0 |
1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3.2 |
3.5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15454 |
23580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2528 |
6138.7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2710 |
5550.28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5452.26 |
8561.53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4790.74 |
332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