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黑龙江省五常市
黑龙江省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工作总结
五常市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示范区建设成效
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水稻、玉米、蔬菜、畜牧四大产业为主。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378.9万亩,2011年粮食总产实现57.68亿斤,同比增长15.1%,农业总产值实现130亿元,同比增长19.2%,实现农村人均纯收入10195元,同比增长20%。农业投资总额实现49.1亿元,同比增长36.8%。再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一)主导产业发展
2011年示范区优质稻谷总产27.68亿斤,实现产值54.4亿元;玉米总产29.44亿斤,实现产值22.1亿元;蔬菜总产85万吨,实现产值11.9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实现34亿元,分别占示范区农业总产值的45.7%、16.0%、10%和28.5%。示范区水稻经营规模100亩以上农户6818户,经营土地面积89万亩,占示范区水田总面积的49.4%。养殖场(大户)发展到961个,牧业生产小区70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了80%。示范区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50万亩。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1万亩。绿色食品大米企业认证36家、绿色食品产品认证75个,有机大米企业认证35家、有机食品产品认证38个。水稻加工企业注册商标以“五常大米”为主,“五常大米”同时拥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四项桂冠。
(二)设施装备和条件建设
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完成灌区渠首建设1处,干支渠硬化107公里。完成土地整理10.5万亩,建设标准农田14万亩。建设1处集农业、畜牧、水产综合农产品质检站。搭建了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建设高标准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育苗基地6处。新建水稻标准化育苗大棚12000栋,集中育苗小区54处。建设现代化蔬菜小区2个,新建蔬菜温室3000栋,面积7000亩。建设现代化养殖小区26个,其中万头奶牛养小区1个。新建大型农机合作社21个,新增各类农机具3700台套。使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9.24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达到26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9.6%。
(三)科技推广运用
通过实施千户示范工程、高产创建整县推进工程,示范区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通过加强良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良种化率,示范区良种覆盖率99.9%。通过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各种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智能化浸种催芽,标准化大棚育秧、机械钵体育苗,超稀植摆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节水灌溉等标准化技术在示范区得到了普遍应用。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实现生产设施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减排及保护环境的目的。
(四)体制机制创新
通过探索农业生产投入、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体制机制,建立了符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培育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科研+示范+推广”三结合、“公司+基地+农户”三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市场+龙头+基地”或“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产加销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75.4万亩。合作社已发展到1021家。在生产组织推行了“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科技培训、统一施肥用药、统一监督管理”的五统一生产模式。在多元化投入上,推行了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等联合与合作经营。
二、示范区创新举措
(一)成立组织,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领导
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市长为副组长,农业、发改、财政、国土、水务、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及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采取政府推动、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扎实推进,确保工作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编制规划,引导示范区科学发展
围绕五常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细化措施,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顶级专家,编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充分调研和论证,和国家、省、市的发展建设规划有效衔接,确保规划目标科学、措施可行。切实发挥规划引领发展和规范建设的作用。
(三)整合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下大力度整合财政、发改、农业、水利、土地等部门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强化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牢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力保各级资金足额到位,管理完善,确保项目建设的需要。
(四)创新机制,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建立市、乡、村三级管理服务体系,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市级成立了土地流转办公室和农村政策指导站,乡镇组建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
(五)突出科技,切实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制定了“五常市绿色优质水稻栽培模式图”,保证了全市水稻生产都按照标准化模式进行。全面推广了标准化大棚、机械育苗、超稀植钵育摆栽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确保粮食增产10%以上。
(六)扩大宣传,提高现代农业的示范效应
通过多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宣传贯彻中央发展现代农业方针、政策和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引导社会各方面提高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宣传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把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五常是农业大县,虽然通过整合资金对农业投入力度加大,但财力有限,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是农民素质仍然较低。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文盲、半文盲比重大, 虽然农民培训投入较大,但广大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三是规模化经营步伐迟缓。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不同意,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以实现,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建议国家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投入力度,尽早出台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政策、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及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和鼓励科技人员在示范区创业等项政策。
四、下一步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原则;树立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目标,明确“强基础、建基地、兴产业、创亮点”的发展方针。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运行、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模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立足区域优势,以基础设施、全程机械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工流通、技术支撑体系为重点;以创意农业、多功能农业为创新点,聚集资源,强化建设,形成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和区域农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打算
1、明确建设重点,统筹分步实施。根据总体规划,从五常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梯度发展,衔接协调、注重实效的原则,将水稻产业作为全市现代农业建设优先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大对优质粮食、绿色蔬菜、高效畜牧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规划实施的优先领域和建设时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科学安排,统筹考虑,分步推进。
2、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发展。积极争取中央、省及部门专项资金。加强部门合作,整合支农资源要素,将各类支农资源捆绑使用,最大程度发挥各类支农资源要素的聚合效应。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土地流转、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境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努力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目标统一、形式多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投入新格局。
3、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建设现代农业研发中心,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孵化集成、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工作,促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入户。逐步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户、种养大户、农业骨干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能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培训农民,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增强农民吸收、应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强以水稻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和田间工程建设,推广应用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产出能力。积极开展农电基础设施配套、大棚及智能化温室、田间道路等综合设施建设,加大粮食高产创建面积,改善设施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建设农机化作业厂区。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加快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和农机化推进工程。扶持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广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全面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5、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完备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期转移,为生产实现集约化经营、现代化发展创造保障条件。以“树立新形象、建立新机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项目”为核心,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积极发展富村产业。围绕核心区建设,加快村庄整合,努力推动形成新产业格局、新乡风民俗、新乡村面貌;打造全省新农村样板。
6、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完善以合作社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社会化服务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的紧密型利益关系,切实按照合作社章程给予农民股份分红和利益返还,让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以此解决现行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矛盾。加强对合作社指导、扶持、服务和规范,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运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全力推行农民用土地以股份合作形式入股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专业化基地和专业化工厂,加速产业分工步伐,形成各业齐进,分工协作的现代化产业经营新格局。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黑龙江省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7512 |
7512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388.7 |
388.8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51.8 |
51.8 |
|||||||||
总人口 |
万人 |
100.1 |
100.4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67.5 |
66.3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38.2 |
37.9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18.3 |
18.2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95.2 |
232.2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109 |
130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8.1 |
10.3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1.2 |
1.3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8496 |
10195 |
|||||||||
2.农业 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50.1 |
57.68 |
主导产业 |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73.4 |
84.9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0.0065 |
0.0322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4.3 |
5.1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9.4 |
11.4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1.4 |
1.4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2.8 |
2.9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2.5 |
2.5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2.2 |
2.3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5.5 |
5.5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1.5 |
1.5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2.09 |
2.26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10.45 |
12.43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45.6 |
50.1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100 |
100 |
|||||||||
3.农业物质 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10 |
20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5 |
7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99.24 |
108.7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0.62 |
0.65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79.6 |
79.8 |
|||||||||
4.农业科技 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58.6 |
58.9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40 |
50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9 |
9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5 |
7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6 |
9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11.5 |
11.5 |
|||||||||
5.农业经营 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19.4 |
22.9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88 |
90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87 |
90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86 |
92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81 |
85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4.2 |
8.8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53 |
54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140 |
160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5 |
10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4 |
6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6 |
6 |
|||||||||
绿色食品 |
个 |
100 |
110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80 |
100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1 |
1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180 |
180 |
|||||||||
6.建设资金 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203240.5 |
228350 |
431590.5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2000 |
13000 |
2500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29940.5 |
37835 |
67775.5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59100 |
60500 |
11960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90000 |
99500 |
1895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12200 |
17515 |
297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