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吉林省永吉县
永吉县2011年现代农业建设情况总结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报送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的通知》(农办计[2012]66号)的要求,现将我县2011年现代农业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永吉县2011年现代农业建设情况
近年来,永吉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方针政策,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编制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坚持不懈的推进吉林(中国-新加坡)食品区建设;狠抓了主导产业发展;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农业部《关于2011年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精神,申报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使我县2011年的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5.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8元,比上年增长22%。
(一)主导产业健康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粮食产量喜获丰收。虽然年初遭遇了低温冷害,但由于我们坚持了“保面积、重科技、调结构、提单产、增总产”的方针,特别是高产创建活动的有效开展,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步推进。粮食产量突破80万吨,创历史新高。二是牧业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畜禽总量稳步增加,黄牛发展到16.8万头,生猪发展到68万头,家禽发展到333万只;新建标准化牧业小区20个。三是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蔬菜、金红苹果、紫苏、柞蚕、葡萄、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专业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全县园艺特产业总收入达到7亿元,增长13.2%。四是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和产品认证8个,绿色食品认证18个,有机食品认证10个,地理标识认证1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72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7%。
(二) 农业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成果显著。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农区统一灭鼠等10项高产优质、节本增效先进农业适用新技术,为稳定提高粮食产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科技培训力度加大。通过“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职业教育活动,使全县5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举办科技大集、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累计12万人次的农民接受了农业科技培训,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农业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全县农民拥有各类农机总动力38.44万千瓦,农机户数达到15624户,各种拖拉机20162台,配套农机具20738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成立了32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三)中新食品区建设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飞跃。
一是产业化发展平台得以建立。中新食品区的食品加工区已实现了“七通一平”,吉林沃达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相继入区。吉林(中国-新加坡)食品区在永吉县的建设,能够以食品区完整的产业链开发,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永吉县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优势龙头企业日趋壮大。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0户,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户。年内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使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37个,带动农户2万多户,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
(四)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温德河防洪工程,已完成综合工程量的70%;修复了3座水毁水库和饮马河、岔路河、温德河水毁堤防;对4座病险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完成了全部水毁河道清淤工作;实施了“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工程”项目;保证了全县2.5万公顷水田及时灌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我县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已滞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在存量和增量上均与新时期农业发展不相适应。2010年的特大洪水,我县的农业基础设施遭受重创,水毁和部分损坏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7座、塘坝386座、泵站49座、机电井562口、拦河坝334座,冲毁灌渠493处307公里。江河堤防8处1500米,农村道路400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以上。2011年我们狠抓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多方筹集资金超常规建设,虽然保障了当年春灌和防汛需要,但是大部分资金问题还没有解决,缺口资金达4亿多元,严重影响下一步农业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特别是还有很多相关的基础设施亟待恢复和建设,已成为影响永吉农业农村今后发展的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
二是农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人员结构老龄化严重,整体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我县农技推广干部大部分是80年代前后的毕业生,他们所掌握的还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亟待更新。由于资金困扰,农技干部没有外出交流和在职进修学习的机会,仅靠县里每年组织的一、二次集中培训学习,很难全面系统掌握农业新技术,致使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
三是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由于我县多年来财力有限,财政只支付农业推广人员工资,没有必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难度大时间长。基层站所办公条件简陋,设备陈旧,没有先进的化验检测设备和交通工具,难以适应目前的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针对上述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与农村发展需要尤其是像永吉县这样基础设施遭受重创的县份来说,还远远不够。请国家给予更多更大的政策、项目和资金倾斜,尤其是对农村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要超常规审批、超常规投入,以加快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加大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力度。工作重点应放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上,在技术人员配备、资金保障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便于从品种宣传、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开展全程服务。
3、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一是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要有专项资金。二是匹配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工作经费。三是加大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延长项目实施期限。四是加大对农业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由国家安排培训工程加以培训,以项目实施带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下一步,永吉县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部署,抓住长吉一体化和中新食品区建设机遇,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的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发展主导产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协调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不遗余力的投入现代农业建设中,力争两年内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在吉林(中国-新加坡)食品区建设上实现突破。
重点做好食品区起步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产业开发启动。一是迅速落实双方已签订协议、合同中我方的具体工作任务,并推动新方工作任务的落实。二是抓好百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建设。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大的标志性意义,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成功。三是探索多元化投资渠道,有效开展融资工作。四是加快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坚持高标准、高节奏、高频率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认真组织好每月一次的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六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中新双方合作的体制机制,明确中新双方在食品区建设上的责任分工。围绕整合行政资源、推动工作落实,推进食品区行政管理资源一体化、行政机构一体化。七是高标准抓好食品区项目建设涉及的各方面规划设计工作。八是积极向国家、省申报有关项目,争取国家、省对中新食品区建设的资金、项目、政策支持。九是解决中新食品区建设人才需求问题。围绕满足食品区建设阶段性人才需求,努力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束缚,不拘一格选拔、引进、培养食品区建设急需的优秀干部和专业人才。
(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
一是搞好项目包装和申报工作。围绕中新食品区发展,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申报工作,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突出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基础作用。二是抓好土地质量的提高。着力抓好深松深翻整地、沃土培肥等工程;按照“田成方、路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的园田化标准,开展标准良田建设工程,率先把全县水田建设成现代高标准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三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认真落实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增加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强化大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等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工作,提高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水平。四是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高标准完成星星哨灌区“现代化农业发展资金节水灌溉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的建设任务;彻底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保证水利工程最大地发挥效益,有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五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完善生物预警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提高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
(三)在农业科技建设上实现突破。
一是抓好农业适用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在全县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10项农业适用新技术和机械深耕灭茬起垄复式作业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力争做到全覆盖。二是认真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加强农民科技,加快实施“阳光工程”,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其自主创业能力和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能力。造就一批种田能手、农业科技带头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三是抓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突出解决基层站缺乏服务工作场所、办公条件简陋、设备陈旧等问题。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逐步解决农业技术人员偏少、知识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四)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上实现突破。
一是抓好全县的粮食生产。通过“保面积、重科技、调结构、提单产、增总产”等措施,突出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努力增加粮食总产。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专用玉米、高油大豆等粮食作物,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优质粮食生产规模,进一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使粮食生产持续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二是加快发展牧业经济。主要抓好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扩大牧业养殖总量。进一步突出区域优势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和提高(两猪、两鸡、一牛、一特)六个现代牧业及特色牧业养殖基地(“两猪”即生猪和山黑猪养殖基地,“两鸡”即蛋鸡和肉鸡养殖基地,一牛即优质肉牛基地,一特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基地),基地内发展的畜禽量占全县畜禽总量的70%以上。形成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牧业经济强乡镇。同时打造100个精品和标准化牧业养猪场(小区),带动全县现代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重点围绕我县特色资源和潜在优势,通过抓“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和基地建设,提高园艺特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水平。重点抓好柞蚕、金红苹果、苏子、葡萄等特色项目。同时积极发展棚膜经济,新建一批棚室蔬菜基地,扩大反季蔬菜、瓜果生产,引进和栽培名特优新蔬菜、瓜果品种,把我县打造成吉长两市近郊和城镇居民蔬菜的直接供应基地。发展滑子蘑、平菇、香菇等食用菌生产,增加花卉、苗木面积,不断壮大园艺特产业经济总量。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吉林(中国—新加坡)食品区为平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突出我县粮食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特点,大力发展以玉米、水稻、大豆为原料,可直接食用的终端食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以矿泉水制造和绿色果汁饮品为主的饮料制造产业;重点支持猪、牛、鸡三大产品肉制品加工,加快鸭、鹅、兔、鹿、羊等特色产品开发;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等绿色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在农民持续增收上实现突破。
一是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增收。认真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市场需求和价值规律,积极挖掘产业增收的潜力。二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为核心,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技能培训、职业中介及信息服务、社会保障和维护权益五大体系建设,努力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积极开展农村全民创业活动,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三是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宣传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对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重大粮食增产技术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新农村建设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等补贴资金的监管,保证各项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严禁截留挪用抵扣,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不流失。
(六)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上实现突破。
一是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围绕当地主导优势产业,采取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科技联合、销售联合等方式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方式组织农民生产,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户、基地、中介组织利益结合,形成农户与龙头企业紧密相连的利益关系,把农产品推向市场。二是推进土地林地承包流转。按照农民自愿、有偿、有序、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和林地流转。建立健全流转服务体系,依法规范流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者组织作用,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和规模效益。三是深化农村集体财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一事一议”民主管理制度,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事业投工投劳。全面落实省里统一部署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进一步加大“三资”工作力度。
2012年6月1日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 | 吉林省永吉县现代农业示范区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幅员面积 | 平方公里 | 2625 | 2625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126.86 | 126.86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16.12 | 16.12 | ||
总人口 | 万人 | 39.39 | 39.5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30.3 | 30.09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14.9 | 14.75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9.09 | 8.71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83.13 | 105.37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22.96 | 28.1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7.02 | 17.59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3.3 | 3.9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6154 | 7508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 | 亿斤 | 13 | 16 | 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10.74 | 14.54 | ||
棉花总产 | 万吨 | —— | ——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 | —— | ||
油料总产 | 万吨 | —— | ——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 | —— | ||
糖料总产 | 万吨 | —— | ——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 | ——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3.86 | 3.95 | 主导产业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8.88 | 9.06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0.68 | 0.72 | 主导产业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1.18 | 1.25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0.42 | 0.51 | 主导产业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0.3 | 0.36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1.26 | 1.27 | 主导产业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0.44 | 0.45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0.44 | 0.52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0.39 | 0.46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20.1 | 37.4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96 | 98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60 | 75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9.5 | 11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38.44 | 38.44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80 | 85 | ||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65 | 68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49 | 50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6 | 7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 | 15.37 | 15.53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 | 项 | 48 | 52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 | 个 | 130 | 142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2.53 | 2.53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5.5 | 6.1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60 | 60 | 年出栏100头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40 | 40 | 存栏2000羽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80 | 80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90 | 90 | 存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无 | 无 | ||
参加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15 | 20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60 | 70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4 | 7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5 | 8 | ||
绿色食品 | 个 | 14 | 18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8 | 10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1 | 1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67.5 | 72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152439 | 173057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34823 | 39465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0500 | 1770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95160 | 10075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6000 | 80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5956 | 7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