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
于洪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总结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人民政府
二O一二年六月三日
一.2011年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情况
2011年以来,我区全面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并以此为主线统领全区的农业工作,主要情况如下:
1.政策导航,为示范区建立长效引导机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逐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一方面,完善制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提高全区农业政策的覆盖面,发挥现代农业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几年前,于洪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于洪区新农村建设规划》、《于洪区现代农业经济区发展规划》。区政府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近年来出台过《关于推进于洪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共计44条扶持政策,内容涵盖富民小区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以及科技培训推广等十二个方面,使全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有了完善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提供多种平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促进全区农业资源、资本的交流,区政府先后召开了“以城带乡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对接会”和“农业项目银企对接会”,为城乡合作、银企合作、农银合作搭建了有效平台,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示范区发展注入充足的资本。建立了区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机制。在常规性投入上,区政府坚持两个高于,即保证政府对农业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高于本级建设资金的30%以上。在政策性投入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农业项目,用足用活支农资金。仅2011年,区政府除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补助农户外,从打井、办电、修路等各方面都给与补贴,示范区内投入涉农资金达到1.5亿元以上。
3.扶持龙头企业,牵动示范区产业链条。为了形成完善的市场购销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全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和扶植农事龙头企业,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起来,实现了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在引进和扶植企业的同时,积极发挥企业名牌优势,带动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通过品种引进、规模化生产、无害化栽培,提高农副产品质量,生产绿色食品。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机制,农事龙头企业对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全区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近70家,带动农户3.4万户以上。
4.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近年来,全区根据近郊农业空间趋于饱和、发展受到极大制约的实际情况,采用了近郊街村通过各种形式与远郊街村资源整合等办法,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实现了资本与资源的优势互补,创造了新的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远郊农民以租赁、买断、抵押、入股、转包、联营等形式将土地合理流转参与集约化生产,既解决了个体农户增收难的问题,又使有限的土地资本得到了最大化利用。农民既享受到土地租金,还可实现二次创业。目前,全区有4个近郊街道的9个村和部分农事企业与远郊街道的11个村进行合作,建设了11个农业园区、养殖园区和深加工企业园区。
5.编制农业规划,统领现代农业发展
近两年来,于洪区先后完成编制《九龙河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九龙河休闲观光带发展规划》、《于洪区三角农业发展规划》、《于洪区“一县一业”发展规划》和《于洪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等,根据沈阳区划调整和四环建设,又编制了《农业发展实施意见》。今年初,随着于洪区获批国家级示范区,于洪区正与国家农业部合作编制《于洪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目前该规划基本完成初稿编制工作,等待专家或领导权威论证后即可在全区试行。该规划将确定一定时期内全区农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功能区分及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全力为示范区建设导航。
6.农业常规性工作成绩突出,助推示范区发展
一是工厂化农业异军突起。全区以平罗街道陆家高新技术农业园区、光辉街道小韩蔬菜工厂为代表的工厂化农业初具规模,水植浮板菜、工厂化食用菌、小韩蔬菜工厂等项目相继建成,引进了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韩国、日本等世界一流设备和国际领先技术,光辉小韩蔬菜工厂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士工作站;环际精品蔬菜公司建设了全国最大的浮板菜生产基地,产品销往韩国、日本及中国香港、广东、上海等国家和地区;德丰食用菌公司正在着力打造亚洲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从韩国购进的金针菇生产设备实现全自动化。
二是设施农业水平全省领先,农业生产基地遍地开花。依据区位、环境等资源优势,全区先后建成了农业生产基地63处。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以保证。于洪区“三品”种植面积近24万亩,占示范区种植面积的69.9%,全区认证有机食品6个、绿色食品10个,无公害农产品25个。
同时,于洪区不断加强和规范产地检疫工作,严把屠宰检疫关,确保进场畜禽的产地检疫率100%,屠宰检疫率100%,出厂产品持证率100%,病害畜禽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率100%。
四是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目前全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80台,小型拖拉机578台,大中型配套农具1656台套,水稻插秧机653台,水稻收割机146台,玉米收获机械62台。农机总动力已达34.84万千瓦,亩均拥有农机动力0.55千瓦。
五是种苗中心建设工作初具规模
目前,全区已建设五个种苗繁育基地,已基本形成了以种苗为依托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
二.借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原有农口管理体制。
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农业部赋予我区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责任,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为认真做好此项工作,我区经过充分调研,学习了有关省市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决定对我区的农口管理体制进行一项从未有过的彻底的改革。将原有大小共9个涉农部门撤并,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一是突破两个界限,整合涉农机构。将原区农林局、区畜牧兽医局、区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区农机管理总站、区供销合作联合社、区粮油购销公司、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农技推广中心、区农村经营管理总站的职能全部划入到新组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管委会内部机构的设置实现了两个突破,突破了原部门职能界限,突破了行政与事业的界限;二是打破身份限制,实行按需设岗。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根据管委会目标任务,我区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内设机构领导职数。改革前9个涉农机构编制250个,改革后示范区管委会编制为119个,其中处级领导职数由原来20个减少到10个,科级领导职数由76个减到38个(25个正科、13个副科)。在人员选聘上,完全打破原有身份、职务、级别限制,实行“全员聘任、档案封存、竞聘上岗”。三是按岗定薪、强化绩效管理的作用。按照改革的设想,示范区管委会实行“按岗定薪、绩效考评”的用人机制。
三.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农村管理的新模式。
在改革农业管理体制之后,我们深入分析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瓶劲”问题,一方面,我们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划基础上,聘请农业部农业规划研究院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把脉定性,不仅找出了制约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还帮我区重新编制了《于洪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我们又自加压力,探索了一系列的农村管理办法,制定并出台了《于洪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于洪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同管理办法》《于洪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于洪区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施意见》《于洪区村集体资产抵押融资办法》《于洪区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等。
四.依靠科研平台作用,带动项目和管理工作的提升。
我们组建示范区管委会之初,即与农业部农业规划研究院主动联络,结成科技帮扶对子,并有幸成为农业部的“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这一科研项目的综合试验示范地。该研究项目将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农产品产地加工工程、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产地环境保护和农业信息建设等七个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模式的试验示范与推广。
在此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一批国家建设项目、重大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农产品物流及农超对接等相继落户我区,农产品安全方面的建设项目也已陆续开工建设。同时,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也呈强劲之势,一大批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与我区联系,江苏润恒等已开工建设。
五.现代农业示范区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我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整体定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先导区,统筹城乡综合发展样板区。功能定位:高品质菜篮子产品供应地、农业旅游和休闲产品服务区,生态涵养与文化传承功能区,先进技术与模式集成示范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样板区。主导产品定位:有机粮食产品、高档有机蔬菜、农业旅游休闲,高端畜牧产品,其他优质水果。产业定位:紧紧围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和可持续的根本,以主导产品为目标,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和设施农业两个主导产业,以完善功能为目标,做优做精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两个关联产业,以实现整体发展要求为目标,建立完善产地商贸流通业、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三个支撑性产业,形成彼此关联、功能相互支撑、产品相对聚集,效益共同放大的产业格局,通过对有利环境的持续营造使示范区内产业逐步具有高竞争力、高成长性的特征。
具体目标:
农业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规划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递增8.71%;粮食产业、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三大板块内容农业总产值约21.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800元,年均递增26.9%。粮食种植面积17万亩,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4.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0%。农业休闲观光业年吸引游客40万人次。
粮食产业稳中提质。到2015年,建设常规玉米和甜玉米核心示范区2万亩,有机水稻和优质水稻核心示范区2万亩。辐射带动4万亩玉米、9万亩水稻的生产。
设施农业快速增长。到2015年,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2.6万亩,设施食用菌面积发展到0.5万亩,设施果树面积发展到0.8万亩,设施花卉面积发展到0.7万亩。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增长到20%。畜禽场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要达到90%。
农业休闲观光业异军突起。到2015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客流量达到40万人次,为当地居民提供10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户6000户,平均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6000元。
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15年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家25家。
农田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到2015年,示范区全部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耕地地力提高1-2个等级,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示范区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
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示范区农业机械动力机械与机具配套比由1:1.44提高到1:2。
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到2015年,每年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30个以上、新技术5 项,蔬菜及畜牧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力争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15年,大中型畜牧场粪污治理率达到100%,资源利用率达到80%;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
附表: | ||||||
于洪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于洪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实际 | 2011年实际 | 2012年目标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500 | 500 | 500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34.6 | 33.4 | 33.25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0.48 | 0.48 | 0.48 | 水产养殖面积 | |
总人口 | 万人 | 62 | 62.5 | 63 | 常住人口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17 | 17 | 16.5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9.65 | 9.604 | 9.204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5.93 | 5.9742 | 5.9842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324 | 3479 | 436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16.76 | 19.78 | 20.77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28.4 | 36.5 | 42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1.52 | 1.98 | 2.57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12259 | 13955 | 15770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3.4 | 3.2 | 3.1 | 是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3.5 | 3.4 | 3.3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 | 0 | -- | 否主导产业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 | 0 | ---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 | 0 | --- | 是否主导产业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 | 0 | ---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 | 0 | --- | 是否主导产业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 | 0 | ---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1.71 | 0.55 | 0.5 | 否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3.42 | 4.4 | 3.96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0.33 | 0.76 | 0.72 | 否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0.31 | 0.37 | 0.35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1.6 | 1.56 | 1.44 | 否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0.98 | 0.94 | 0.86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3 | 2.43 | 2.43 | 否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0.92 | 0.83 | 0.83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0.44 | 0.44 | 0.47 | 否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0.66 | 0.66 | 0.7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31.45 | 35.89 | 41.27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100 | 100 | 100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 | 0 | 1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1.7 | 1.5 | 1.8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25.58 | 27.35 | 27.4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55 | 55 | 55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83.4 | 84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 | --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51 | 53 | 65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11 | 16 | 25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22 | 33 | 35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0.08 | 0.08 | 0.09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10.3 | 10.7 | 15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51 | 51 | 50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85 | 85 | 85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85 | 85 | 85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95 | 95 | 95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0.25 | 0.25 | 0.25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10 | 11 | 27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23 | 24.68 | 26.78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6 | 3 | 4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2 | 2 | 3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17 | 15 | 18 | ||
绿色食品 | 个 | 9 | 9 | 11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5 | 5 | 6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 | --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24.3 | 24.1 | 24.3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6700 | 1200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