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
2011年开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二〇一一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全局,以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粮食高产创建、设施农牧业、农牧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民培训为主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努力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在春季遭受严重低温干旱的条件下,全县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牧区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圆满的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实现了农业产业的新崛起,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大发展。
2011年10月我县向农业部提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1月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报送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的通知》(农办计[2012]66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县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编制了我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
规划编制工作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争取自治区、中央项目支持的重要依据,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转发《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的通知》(内农牧计发[2012]23号)文件精神,我们在2011年10月上报的《开鲁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书》的基础上,2012年5月聘请中国农业大学编制了我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修订完成了《开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我县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契机,落实行政推动营造氛围、示范引领打造亮点、全面推进稳步提升等措施,取得了粮食稳定增产、设施农业异军突起、规模养殖业蓬勃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1、粮食稳定增产
我们认真组织实施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差价补贴、良种补贴、玉米高产创建等项目,全面推进了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全县粮食总产和单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县各类农作物春播总面积232.1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85.08万亩,其中玉米171.11万亩,小麦0.14万亩,水稻1.55万亩,豆类6.14万亩,其中大豆0.77万亩,薯类0.22万亩,其它谷物5.92万亩;经济作物46.05万亩,其中油料2.71万亩,蔬菜瓜类43.29万亩,其中红干椒31.92万亩,甜菜0.05万亩;其它农作物0.97万亩。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6.6亿斤,实现了连续第9个粮食丰收年。2006-2011年连续6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产品基地抽检样品达到2000个,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2、设施农业异军突起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县上下逐步形成了把设施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主抓手的共识,认真贯彻现代农业抓设施,设施生产抓小区,小区建设抓示范的思路,全面落实了领导重视、政策倾斜、落实责任、示范带动、强化服务、督导推进、严格考核七项措施,全县完成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其中温室1.25万亩,大棚1.75万亩。全县共建设小区15个、13563亩,其中温室小区占地面积8868亩,1216座;大棚小区占地面积4695亩,598座。东风育苗工厂二期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包装和加工车间、交易市场建设完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协调贷款共投入设施农业建设资金3000万元,调动了千家万户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积极性,整体获得了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全县每亩温室年均收入可达2万元,最高的达3万多元,每亩大棚年均收入可达8000元,最高的达1万元以上。县政府拿出3000万元对规模发展的温室大棚进行补贴,其中每亩温室予以8000-12000元的资金补贴,有效调动和发挥了干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规模养殖业蓬勃发展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使畜牧业总量持续增长,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发展质量、经济效益稳步提升。6月末全县家畜存栏总数达到248.7万头只,其中牛17.7万头,猪88.2万口,羊133.6万只;禽类饲养量达到1320万只。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全部达到100%,全年无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发生。开展了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共检测样品牛1310份,羊2233份,猪4416份,通过检测未发现有添加使用“瘦肉精”的违法行为。
全县落实2个育肥牛示范村、3个县级秸秆养母牛示范村、1个市级秸秆养母牛示范村、5个养牛专业村。示范村及专业村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完成市里下达任务的100%,并通过市级验收。坚持不懈地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小区(场)建设,全县共新建规模化养殖小区及养殖场60处,其中规模化养殖小区15个,占地面积3695亩。规模化养殖场45个,占地面积1771亩。
4、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从本县特色产业出发,用工业化思维统领城乡经济发展,依托农牧业资源富集优势,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向原料基地转移的契机,全力培育和打造产业集群,建成一批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化程度高、辐射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优势主导产业的支撑,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紧紧抓住现有玉王生物、利牛生化、百年酒业、新华化工、东化公司、洪源糖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研发下游产品延长玉米发酵产业链条,其龙头作用日益突显。有银、盛宇、钰酆等红干椒初加工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飞达、人禾斋、吉绵等红干椒加工企业正在建设中,将实现红干椒色素加工能力明显提升。宇标公司、北国羊绒等产业化龙头企业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和下游产品的开发,支撑和拉动作用不断扩张。福泽牛业、成达肉鸡已开工建设,带动作用明显提升。
2011年是开鲁县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项目开工建设最多的一年,并呈现出投资规模大、建设质量高、带动影响作用显著的特点。新引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建项目8个,其中:开鲁县飞达辣椒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亿元,年产4万吨辣椒酱系列产品、1000吨辣椒红色素项目,一期工程投产运行。开鲁县福泽牛业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10万头肉牛、300万只肉鸡、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年底即将投产。与此同时,吉锦、晶山红干椒加工等项目已建成投产。
三、存在问题
1、示范区用现代手段管理农业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示范区建设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农户为主的经营单位分散、力量薄弱,使部分先进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今后的设施维护更新也存在困难。另外,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不利于接受新技术、新信息,未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2、示范区科技含量仍然偏低,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农业机械化方面,除了畜牧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手段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蔬菜、水果生产中的耕作环节机械化水平比较低,整地、修剪、收获环节的农业机械还很缺乏。
四、采取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了切实加强对我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部门协同联动共同抓的工作机制。
2、强化服务,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一是组织系统农牧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搞培训,进行实地操作和技术指导。完成培训农牧民12.5万人次、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8000人次、培训科技人员280人次。县农牧业局投资11万元,编辑印制了《农牧民科技培训手册》3万册,县内从事种植和养殖的重点户达到户均一册,指导广大农牧民在创业发展中以最小的成本赢得最大的效益。二是专门组织成立了各专业技术服务队,并常年聘请设施农业技术人员6名,入村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培训。三是走出去学习提高。前后20余次组织镇场干部和群众,到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人数达2000余人次。
3、政策扶持,加大投入。我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3000万元专项扶持设施农业建设,对新建小区的蔬菜温室每亩给予8000元至12000元的补助。另外对新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每户给予5万元的补助,并已全部落实兑现。
4、落实责任,四制推进。我们在落实各级领导包项目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四制推进措施。一是现场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进行逐项目、逐镇场现场办公,并先后4次组织了现场观摩推进会。二是统计通报,每个项目工程实施的牵头单位都确定了1名负责人和统计信息员,专门负责掌握项目工程进度、工作进展、存在问题,每月进行统计,及时向县委、政府报送相关资料。三是督促检查,坚持每月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进行专项督导检查,促进工程建设。四是督查考核,把项目建设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
以发展区域农业经济和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变粮食产业大县为农业产业致富强县;以保障粮食供应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和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显著提高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创新和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组织化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四个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提高农业产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将示范区建设成全国一流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区。
以上为我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的工作总结,如有不妥,请领导批评指正。
附表:开鲁县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表
开鲁县农牧业局
二〇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附件: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示范区县市区政府盖章):开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4488 |
4488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181 |
181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4.0 |
4.0 |
||
总人口 |
万人 |
39.51 |
39.5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33.17 |
33.17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18.01 |
18.01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8.83 |
8.84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04 |
125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53.45 |
53.8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4.8 |
5.6 |
地方财政收入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0.5 |
0.6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6800 |
7808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25.5 |
26.6 |
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23.4 |
27.8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 |
- |
是否主导产业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 |
-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2.68 |
2.69 |
非主导产业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2.14 |
2.15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 |
- |
非主导产业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 |
-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7.11 |
4.98 |
非主导产业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12.84 |
9.13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1.18 |
0.83 |
非主导产业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3.81 |
2.71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2.46 |
2.16 |
非主导产业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2.32 |
2.04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7.1 |
7.5 |
非主导产业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1.46 |
1.54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0.01 |
0.01 |
非主导产业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0.01 |
0.01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72.7 |
150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100 |
100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65 |
75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5 |
8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86.19 |
92.3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65 |
65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60 |
62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45 |
46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7 |
15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30.8 |
30.8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12 |
20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85 |
90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7.4 |
7.5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19.3 |
22.1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32.2 |
35.2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30.5 |
34.0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40.2 |
41.4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70.3 |
71.8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 |
-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54.4 |
55.0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150 |
150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10 |
10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4 |
4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54 |
54 |
||
绿色食品 |
个 |
3 |
3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 |
-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1 |
1 |
红干椒,年种植30万亩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153 |
153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273560 |
312570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26560 |
2857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45000 |
5600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60000 |
7000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101000 |
1130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41000 |
4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