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
大同市南郊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总结
2012年6月4日
一、建设成效
1、整体情况
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以西韩岭乡、口泉乡、水泊寺乡、马军营乡、平旺乡、古店镇、高山镇、云冈镇、鸦儿崖乡、新旺乡十个乡镇为范围,本示范区是大同市城市的菜蓝子和主要肉蛋奶生产基地,幅员面积1068平方公里,下辖190个行政村,总人口30.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75万人。是全省首批达小康县区,是晋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典型的财税贡献大区。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14.7亿元,财政总收入77.4亿元,从2008年起三年位居全省县区之首;一般预算收入6.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33元。
2、主导产业
农业类型属于城市近郊型精品农业,以奶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是本区的主导产业,南郊区被省农业厅确定为“一县一业”奶牛示范基地县区。
全区畜禽养殖重点村有33个,规模场和养殖小区77个,其中奶牛规模场和养殖小区32个,存栏奶牛16409头,占到全区奶牛存栏的74%;蛋鸡规模场和养殖小区 28个;肉羊规模场和养殖小区9个;生猪规模场和养殖小区8个;种畜禽场5个;标准化生鲜乳收购站34个。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率达68.6%。建设起年产能达10万吨的大同夏进乳业等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畜产品加工企业。
2010年底,全区农业总产值达84500万元,其中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产值达394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74元,其中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7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的19%;全区奶牛存栏22144头,其中能繁母牛14157头;畜产品综合产量达105127吨,在全市排名第一;鲜奶总产量达79097吨,占全区畜产品综合产量的75%,在全市排名第一;鲜奶产量的农民人均贡献量为300公斤/人,在本区不同畜种的人均贡献量中排名第一。全区畜牧业产值达到4.6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27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
示范区玉米面积发展到16万亩,年产玉米4.3万吨。近年来,随着雁门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和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三大生态工程的实施,耕地种草面积不断扩大。示范区天然草地32万亩,产草量1.6万吨,但目前重视不够,林草资源利用率不高,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利用,急待改良治理,提高产量。通过加强管理,更新品种,科学利用,草产量还能大幅提高,农作物秸秆5万吨,目前用作饲草方面只占到总量的30—40%,利用潜力较大。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全区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达8万亩,年产鲜草20万吨;种植玉米、谷子等作物40万亩左右,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约30万吨;草坡及盐碱地改良种草40余万亩,年产草3万吨。全区可利用饲草资源完全可满足当前及“十二五”期间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需求。
全区已形成一大批不同养殖规模和模式的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挤奶站,其中共建成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32个,标准化挤奶站34个,规模场和小区存栏奶牛1.6万头, 占到全区奶牛存栏的74%,形成了大运、御东、云西三大奶牛发展区域。
乳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大同夏进乳业、四方高科农牧公司、金键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乳产品加工企业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大同夏进乳业与蒙牛集团实现联营改制,改造了5条原有生产线,新建了7条中亚百利包生产线,成为全国百利包单厂生产第二大企业,鲜奶日加工能力达到300吨,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生产的三大系列、九个产品,行销京、津、晋、冀、蒙、陕、豫等地。目前,全区所有鲜奶全部实现就地加工消化,同时还吸纳了朔州、河北等周边地区的奶源。
3、水利设施
全区共有机电井972眼,其中能够正常使用的有792眼;小型水利设施58处;现有有效灌溉面积21.4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1.25%,2010年实际灌溉面积18.025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1.4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2.59%;全区达标节水面积14.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5%;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45.75万亩,占水土总流失面积的58.9%;目前,全区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4、科技推广
加大新良种良法推介力度 “良种、良法 并重”是发展农业 生产的基本法则。在推广优良新品种上,饲草类型草玉米,品种为东陵白等;鲜食类型品种有小日期,冀承单系列,糯玉米、甜玉米、黑玉米等;加工类型品种有:高淀粉沈单系列;高油303等;普通玉米以晋单系列、长城系列为主;并全部采用种子包衣技术,种子包衣率达到100%。从而推动了玉米种植向优质化、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方向发展,今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 27216亩;在作物栽培管理上,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增产技术,地膜覆盖率达到85%。针对具体品种特性,压缩传统种植密度,合理密植。提倡科学配方施肥,大力推广前氮后移施肥技术,增加植株保绿度和茎叶籽粒蛋白含量。由于良种推广采用了新优品种及相配套的整合栽培技术,良种良法双管齐下,农户直接得到了很大的实惠,科学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实施了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推广了农业实用技术,技术人员直接深入到农户,对农民讲解有关农业实用技术,多次召开农技推广现场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实现了科技与农民“手把手、面对面”。各乡镇及科研单位,在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重点项目上,范围广、力度大、效果好、成效显著,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组织申报省级科技项目3项,市级科技项目10项。实施了“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开发”项目,完善育苗温室15亩,年可提供种苗10万株,可增加收入100多万元。“高寒区设施早熟西瓜无公害双高栽培技术”项目实施面积50亩,平均亩产达3000公斤以上,亩平均纯收入达3000多元,总收入达30多万元。
继续组织实施好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规范建设标准化人工授精点,加快良种奶牛繁育速度,使全区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单产提高10-15%,达7吨以上。积极推广猪、羊人工授精技术,引进无角道赛特、萨福克等优良品种改良本地羊,使猪、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80%、70%以上。
对全区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在饲草料生产方面,大力推广全株玉米青贮、秸秆微贮、氨化等技术,2010年达到20万吨;在饲养管理方面,大力推广全混合日粮(TMR)饲喂、分群饲养等技术;在良种繁育方面,大力推广性能测定、后裔测定和建立核心群等先进技术;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大力推广程序免疫、奶牛“两病”检疫净化等技术,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5、农业机械化
近年来,我区农业机械化产业紧紧抓住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机遇,不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从2005到2010年共争取国家补贴资金1225万元,吸收社会资金2785万元,先后购置主机316台,其它机械711台(件),极大地提高了我区示范区耕种及养殖的机械化水平。目前,我区在主要农作物和耕种环节上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在收获、养殖及粮食深加工方面,实现加工了部分机械化,今后将逐步在种养加各环节全过程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6、市场网络
全区市场网络建设蓬勃发展,农民的非农就业增收空间进一步扩大。全区各类专业市场和商贸中心达到54个,形成了四面环城的商贸带,市场年交易额达30多亿元,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二以上。
7、资源环境保护
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全区全面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发展前薯后菜2万亩,间作套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03万亩,种植蔬菜3-5茬;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立以防渗渠、喷滴灌为主的节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灌溉水利用率达到50%,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11.43万亩;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合理选用肥料品种、改进施肥方法,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2万亩次;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强选择性的农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1万亩,对于暴发性害虫,组织专业队伍,防治率100%,推广电解水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面积2000亩;全区全面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变散播为机播,精量细致播种,采取集中育苗,华晟果蔬公司投资5000万元进行工厂化育苗;大力发展集约化生态养殖业,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节能上推广太阳能路灯40盏,在温室结构上,变冬季加温温室为日光节能温室,节约大量煤炭能源;巩固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
大同市南郊区四方高科农牧有限公司5000头规模奶牛养殖园区达产达效后,预计可年产鲜奶2.7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带动周边5万亩饲草种植,实现年户均增收1万元;园区5000头奶牛年产牛粪4.3万吨,生产有机肥料3.5万吨,可用于7万亩的园林、花卉、果园、粮食、蔬菜基地及其他种植业,达到生态良性循环利用。该园区实行高科技投入,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管理,科学化饲养,产业化生产,制度化防疫,良种化育种,数据化效益。所有入口设立消毒池、消毒通道,设立病牛观察、隔离室。配备兽医师、配种室、技术档案室和培训中心;全部实行TMR饲养,集中挤奶,配备发情探测仪器。牛舍设立卧床和自动化饮水系统,产房和犊牛舍增加地暖系统。建设冲洗牛粪污水池1.4万立方米和建设固液分离池及大棚亮晒和包装场地。应用干式清粪、控制用水、暗道排污、固液分离等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制作有机肥料,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粪污再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模式,可实现奶牛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环境优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8、培育优势龙头企业,延长产业升级链条
龙头企业是带动广大养殖户走向市场,推动奶牛养殖产业化的必需环节。近年来,我区全力培植奶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同夏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被列入我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省级龙头企业。公司累计总投资1.37亿元,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百利包液态奶生产线12条,可生产4大系列12个品种百利包液态奶,产品销往京、津等9省、市;2010年又新建了1条PET瓶装果粒纤维乳饮料生产线,使公司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不仅可以全部消化辖区内奶农每日所产鲜奶,还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奶农养殖及鲜奶销售,拉动奶农稳定增收。“十二五”期间,我区将以农牧耦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全力扶持大同夏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做强做大(计划投资8000万元新建1条PET瓶装果粒纤维乳饮料生产线、2条利乐包(特仑苏)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打造自主品牌,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区年加工各类乳制品达到20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同时,计划投资900万元,建设1个年产能力10万吨的有机肥料生产厂,将牛粪进行处理加工优质有机肥,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及蔬菜、瓜果等特色种植业,形成优质奶源生产、现代化乳制品加工、优质饲草料加工、生物有机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五大基地,实现种植-养殖-加工-粪污处理再利用的现代农牧耦合循环产业模式。
二、创新举措
示范区建设现在正请国家农业部设计院对我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到2020年,现已基本完成。
首先要对南郊区的农业进行准确定位,农产品特色要鲜明,精品亮点要突出,南郊区农业定位在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城市发展补充农业上。
其次南郊区作为围绕大同市的城市近郊区对大同市农产品需求体现保障作用,对大同市城市建设和大同市的主导产业体现补充作用。
第三,制作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起点要高,围绕云冈、御东配套展开,精品亮点具有可看性,要造出景观镶嵌文化内涵;要制定规划沙盘,直观明了,体现南郊区的规划并在大同市的重要地段公示展示。
第四, 出台扶持政策。区委、区政府把发展健康规模养殖和设施农业作为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头等大事来抓,区、乡、村三级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奖惩兑现,并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来抓。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关于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积极发展健康畜牧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奶业基地建设促进奶牛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全力扶持奶牛健康规模经营。土地方面,按照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用地的要求,在用地上给予全力支持,为其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资金方面,区财政专门列支1000万元用于奶牛规模健康养殖园区重点项目资金配套,并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同时,积极协调区涉农金融机构对奶牛养殖户和日光温室建设户给予信贷支持,有效整合农业项目资金,优先用于发展项目。在设施农业上,出台鼓励政策,每建设一个日光温室区政府补贴0.8万元,一个大棚0.2万元,从而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在领导组的领导下,成立专门的长期工作机构,如专门的事业局,配套编制、经费、车辆等,加快推进建设。
2、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避免政府包办代替,不能把国家现代农业项目作成死项目,形成新的腐败,老百姓受害。
四、下一步的打算
1,引进国内外优秀的适合于北地区的项目,引导本地煤业富裕资金进入现代农业建设中,为达到此目的制定合适政策作为引导。
2,工作切入点:大同市南郊区作为温寒带的农业县区,配合国家粮食安全政策,首先要发展高标准农田对粮食生产不能放松,确保粮食生产,在此条件下围绕大同市展开自己现代农业示范区。
附件 | |||||||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大同市南郊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 | 2011 | 备注 |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1068 | 1068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31.18 | 31.18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0 | 0 | ||||
总人口 | 万人 | 29.77 | 30.19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26.39 | 26.75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14.34 | 12.75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10.07 | 10.92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20.1 | 314.7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8.46 | 9.15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62.8 | 77.4 | ||||
财政支农总收入 | 亿元 | 0.64 | 1.01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6777 | 8133 | ||||
2、农业产出
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5.97 | 5.67 |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1.3 | 1.4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0.07 | 0.07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0.04 | 0.04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0.2 | 0.2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0.007 | 0.007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1 | 1.13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1.07 | 1.1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0.14 | 0.14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0.24 | 0.25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1.19 | 1.27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0.47 | 0.5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7.91 | 8.64 | 是主导产业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1.31 | 1.41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量 | 亿元 | 10 | 12 | ||||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总体合格率 |
% | 95 | 95 | ||||
3、农业物质
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6 | 6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1.03 | 1.48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44.7 | 32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0.5 | 0.5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36 | 30 | ||||
4、农业科技
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55 | 55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5 | 5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
员数量 |
人 | 100 | 105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20 | 20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30 | 30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1550 | 1560 | ||||
5、农业经济
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60 | 60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50 | 52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68 | 100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10 | 11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68 | 72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
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0 | 0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14 | 15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21 | 21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3 | 3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3 | 3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3 | 3 | ||||
绿色食品 | 个 | 0 | 0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0 | 0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0 | 0 | ||||
三品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0.2 | 0.2 | ||||
6、建设资金
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26412 | 38763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6412 | 10163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000 | 200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3000 | 400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1000 | 16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15000 | 2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