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简报信息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专刊2016年第9期

日期: 2016-12-01 15:40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开展“劝耕贷”试点 破解贷款难问题

  宿州市埇桥区位于安徽北部,耕地面积245万亩,农业人口136万,是农业部第一批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6年2月,埇桥区政府与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合作,创新金融支农四大机制,实施“劝耕贷”试点,探索构建农业信贷担保新模式,打通金融资源流向新型经营主体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16年9月,已发放“劝耕贷”9807万元,惠及106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加强组织领导,共建政银担协同推进机制

  地方政府、银行和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共担风险,密切合作,形成共担、共推、共管的推进机制。宿州市桥区政府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发挥政府在试点推进中的主导作用,将各乡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存量、增量、质量纳入全区目标管理考核。中国农业银行宿州市桥区支行组建专业团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做“劝耕贷”产品,设计操作流程,制定实施细则,发挥银行在试点中的主推作用。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建立服务机构,推出“财政支农补贴+政策性保险+补充商业保险+贷款贴”一揽子同步质押的标准化担保产品,优化担保流程,并在埇桥区设立办事处,明确专人对接,与政府和农行共同做好试点工作。

  二、优化产品设计,探索创新支农惠农贷款机制

  “劝耕贷”产品创新支农惠农贷款机制,呈现五大新特点。贷款门槛低。从事粮食、蔬菜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要具有持续生产经营能力、良好的信用以及农委出具的真实证明,无需抵押、担保,即可从农行获得贷款,有效解决“贷款难”。融资成本低。“劝耕贷”试点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利率0.9个百分点,担保费率明显低于其他信贷产品,有效解决“贷款贵”。贷款额度高。小额贷款最高额度10万元,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最高贷款额度10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最高贷款额度5000万元,贷款额度高于省内其他金融机构担保贷款,能充分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授信期限长。一般授信期限1~3年,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可适度放宽。授信期内1次授信,2年内循环使用。还款方式灵活。贷款随借随还,按季结息,到期还本。

  三、创新审贷方式,建立高效便捷运行机制。

  “劝耕贷”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采用“基层组织+农业部门+农业银行+担保公司”的贷审模式,提高了贷款效率,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优化贷款流程。实行经营主体申请、村公示、乡审核、区推荐、银信机构调查、农担公司独立评审等优化流程。简化贷款手续。取消抵押担保、客户到银行申请、签字等多个环节,满足了农民抢收抢种的资金需求。审贷批量操作。改变传统的银行贷款单户审核、单户推荐和担保公司单户评审的操作模式,实行批量推荐、受理、调查、审查、担保、放贷模式,将贷款办理时间由15个工作日缩短为平均5个工作日,得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欢迎和好评。

  四、强化风险防控,建立风险处置救助机制

  建立政银担三方共同分担贷款风险机制,农业银行和担保公司按照2:8的比例承担清偿到期贷款本息,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强化贷前调查。银行制定“六有”(有需求、有信用、有规模、有经验、有效益、有固定经营场所)、“四真实”(客户基本信息真实、贷款资料真实、生产经营真实、贷款用途真实)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的准入条件。强化贷后管理。政银担三方定期对经营主体进行跟踪服务,密切关注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还贷能力等情况,及时互通信息。强化风险救助。创新信用接续、资产接管、政府托管三种风险救助方式,缓释信贷风险,进行风险“兜底”。

                            (宿州市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供稿)

山东省平度市:加强品牌农业建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品牌农业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平度市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不断彰显地域特色,着力在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监管和实施品牌化运作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建设,使品牌农业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亮点”、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农产品抢占高端市场的“卖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一、加强主导产业发展,夯实品牌基础

  优化主导产业布局。集中建设1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打造30万亩东北山区优质果品功能区和20万亩沽河沿岸优质蔬菜功能区,培育形成平西南优质粮油、平东优质出口蔬菜、平北生态果品“三大”产业板块。打造精品农业园区。以蔬菜、果品标准园创建和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集中打造一批亮点园区,提升品牌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水平。2015年,新规划建设农业园区18个,面积8100亩,带动全市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5万亩。壮大新型经营主体。2015年,培育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6家,其中全国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青岛市级68家;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90家,总数达到2499家;新发展家庭农场83家,总数达到3198家。

  二、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品牌质量

  完善标准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制定完善技术操作规程69项,发布青岛地方标准14项,实现主要农产品全覆盖。推行农业标准。在全市100多家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检测方法、统一产品标志的“五统一”标准,提高生产水平。规范基地建设。对通过认证的“三品一标”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基地必须建有化学品投入库、基地办公室和检测室,各项规章制度全部上墙,作物生产、产品销售等要记录完整,全面提升基地管理水平。

  三、加强质量监管,确保品牌安全

  完善监管体系。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平度市农业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各镇(街道)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配备4名专职人员,负责本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每个村(社区)确定了1名村级协管员,协助做好监管工作。通过定职定责,逐步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监管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全面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农药经营监管追溯等制度,900多家农资经营店已纳入青岛市农药监管追溯平台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分别在16个镇(街道)和70个村(合作社)建立农产品检测室,对辖区农产品进行抽检。2016年完成产品检测4.7万余批次,其中定性定量检测206个。实行产品质量追溯。将全市75家生产基地纳入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立二维码身份识别系统,实现基地质量可追溯管理。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在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基地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对农产品采收上市前进行检测,出具《产地证明》和《自检证明》后方可入市销售。

  四、实施品牌化运作,提升品牌价值

  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创建中国第一个芹菜博物馆,成为展示和传播马家沟芹菜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建成中国首家鲜食葡萄博物馆,实现大泽山葡萄文化与芝莱山文化的有机融合。2006年开始,举办云山大樱桃、明村西瓜、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等四季节庆活动,有效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国家、省、市三级主办的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在历届交易会上,共获得金奖8项次,各类产品优质奖项30多项次,大型农业会展已成为展示农业品牌的主阵地。拓展品牌产业功能。依托产品品牌效应,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马家沟芹菜产业园、大泽山五龙埠和天池岭葡萄观光园等较大乡村旅游观光景区3处,建有科技示范园、农家园、采摘园等特色旅游景点30余处,形成多个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观光区。强化品牌管理保护。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做好农业名牌注册登记、监督管理和依法保护工作,定期组织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仿冒商标、名牌农产品标识包装等违法行为,保障农业品牌质量和信誉。

                               (平度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供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