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简报信息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专刊2016年第2期

日期: 2016-04-12 15:46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泸州市以农业园区为引领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泸州市自2015年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按照“立足产业、提质增效、创新机制、健全体系”的定位,以“四川第一、全国一流”为目标,重点打造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引领带动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园区突出“优质、高效、生态、科技”四大特点,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树立了现代农业发展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一、突出优势产业,强化顶层设计。 园区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将农业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农业旅游、环境保护等纳入园区规划内容,形成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引领园区建设。以水稻、蔬菜为主导产业,规划核心区占地1.3万亩,覆盖弥陀、分水岭两镇,辐射面积2万亩。按照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注重持续发展,布局形成“七区一带”,即:产品研发区、种植推广区、生态养殖区、环境涵养区、农庄体验区、创业孵化区、民居示范区和名优水果带。

  二、提升物质装备,夯实农业基础。 园区按照渠相通、路相连的建设要求,完成环山路、坝心路、纵一路、纵二路、纵三路以及沿高速路平行路的施工建设,新建设道路10公里,完成高速公路互通出口和休闲广场建设。开展土地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3000亩,配套建设生产便道、水渠、机耕道路等32公里。新增农机具58台(套),主导产业耕种收农机化水平达95%。建设温室大棚、蔬菜大棚等12万平方米,肥水一体化系统12套,农机具库500平方米。建成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300平方米,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心400平方米,农产品交易中心1500平方米。

  三、着力招大引强,助推转型升级。 借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推进园区农产品生产、研发,用效益带动农民参与生产、加工和营销全过程。引进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进驻示范园区,建成智能温室蔬菜育苗大棚2300平方米,年育苗能力400万株。通过蔬菜品种展示园、新技术新模式生产示范园、采摘体验园等示范带动农民共同参与,逐步形成以企业带动、农民参与、产销相结合的新业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注册“江之阳”农产品品牌,构建“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促销售”的产加销模式。公司为基地农民、家庭农场或种植大户提供优质种苗,农产品由公司统一品牌包装上市销售,确保产销一体。园区农产品订单覆盖面达到70%,订单销售量达到60%,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65%,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强化科技保障,深挖发展潜力。 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和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合作,搭建“产学研推”合作平台,新建创业孵化园400亩,并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100余个,新技术35项,新模式14项,转化省、市、区各级科研成果15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按照“新品种成功一个推广一个、新技术成熟一项推一项、新模式探索一种推广一种”的原则,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力环境,示范推广“稻—菜”轮作、“粮—菜—菜”等粮经复合模式,推广设施蔬菜栽培、立体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建成信息处理中心200平方米,种植和养殖基地全部安装物联网监控设备,实现全程精准管理和远程操作,确保农产品生产与监管统—,为农业生产现代化管理提供样板。

  五、转变经营方式,增强园区活力。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多措并举,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广“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发展10-50亩规模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激发家庭经营活力,农民不用再外出务工就能增收致富。推广“统一规划+自主管理”模式,主导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土地流转等问题,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主”和村民“一事一议”等方式解决,农村事务管理全部实现基层民主自治。推广“产权改革+多元转型”模式,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广“专业化生产+保姆式服务”模式,组建董允坝植保农机专业合社、董允坝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等专业服务队,开展对外生产经营活动,为其它农户或业主提供保姆式的专业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六、创新金融支持,破解资金制约。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农户自筹、银行贷款”的投融资思路制定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制定了《泸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保险配套实施方案》,泸州人保财险公司下发了《关于提供农业保险配套服务全力支持江阳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意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保险品种,切实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组建泸州绿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农业项目的投资开发、融资担保、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与江阳区农商银行合作开发“惠农贷”产品,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抵押贷款、设施大棚抵押贷款等办法,盘活固定资产,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撬动企业和农户等社会投资11亿元,占园区建设总投资的73%以上。

  七、共建美丽新村,推进产业融合。 按照“政府引导、产业支撑、企业带动、农户实惠”的原则,以农民为主体,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把农村产业融合与新村建设向园区集中。积极强化注重加工、营销、物流配送等条件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检测及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民居民宅为依托,充分挖掘董允祠堂、分水油纸伞等乡村文化内涵,加强园区景观设计与绿化,把园区变景区,聚居区变新村,着力打造休闲观光农庄体验园,进一步拓宽园区发展途径。完善环境涵养区木栈道、步行游道铺装及湖岸绿化;开展民居示范区风貌塑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农房搬迁36户,电力改造工程量95%,铺设排污管道4.2千米,不断优化园区生产、生活环境。

  (泸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办公室供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