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简报信息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专刊2015年第15期

日期: 2015-11-23 16:42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统筹“三农”发展创新七大机制

湖北省荆门市“六个始终坚持”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统筹“三农”发展创新七大机制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作为25个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之一,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一年启动、三年见效、五年成型”目标,用工业化理念、开发区模式、项目化管理推进示范区建设,统筹“三农”发展,创新七大机制,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农民新社区建设的样板、市校合作共建的样板、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

  一是土地流转集中“米票”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先股后转”的思路,深化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创新“米票”,承租土地的经营主体以每亩每年350斤大米的提货券作为租金付给农民,农民既可以凭票领米,也可以折算现金,极有力地推动了土地连片流转、主体规模经营,土地“流得动、建得成、稳得住、能保值”。

  二是农房拆迁安置“房票”机制。通过“股权式安置”,将被拆迁农民富余安置房享有权折价入股发证,农民既可享受不低于10%的股权分红,又可凭票置换安置房,模式创新后还可折价优惠购买商品房。通过“房票”机制,拓展了农民住房选择权,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节省了政府现金流,降低了农房拆迁难度,有力促动了“整村拆迁”,更通过统筹城乡房源,积极消化了城镇商品房库存,一举多得。累计发放“房票”28.8万平方米、户均收益2.6万元。

  三是集体资产分配“股票”机制。创新“股票”,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为股权,发放权证,规范管理,通过对量化资产的统一有效经营,让集体组织成员充分享受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所带来的收益。全区股改完成村集体经济收入高于面上平均29%。

  四是集体经济增值“地票”机制。对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行政村的配套建设留用地进行折价发证,村集体可选择享受130%银行利息,或随时等价换购物业、办公楼房,提升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统筹度,节省了政府现金流,保障了集体经济收益,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五是农业科技支撑“联盟”机制。创新“1个高校院所首席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人员团队、产业若干个农业经营主体”的“1+1+N”的新型农技推广“联盟”模式,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1公里”的问题,实现了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全覆盖。同时,依托农民学院,开展“学历+技能+创业”教育培训,推进传统农业经营者向大学生农民转变。

  六是金融多元支农机制。建成“一个风险补偿基金、一个融资服务平台、一项金融普惠工程、一套担保抵押机制”的“四个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农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区政府、区农村合作银行、市农信担保公司三方以30:18:52的比例承担农业贷款担保损失。建立农业融资服务中心,设立村镇专营支行和农村金融服务点,对农业农村贷款实施“整村授信”,创新“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用随贷”服务,开发“产贷通”、“丰收卡”等信贷产品。建成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推出以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房、“房票”为担保物的贷款新品种。通过金融支农多元创新,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本,解决了农民创业“融资难”问题。

  七是农民增收保障机制。同步推进农房搬迁、宅基地复垦、农民新社区建设,规划建设个私产业集聚区,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区域内农户综合享有农业生产、经营、劳务收入,二、三产业工资收入,“米票”、“房票”财产收益,“股票”、“地票”集体资产分红,更享受到稳定的社会保险和财政性补贴,从而构建起完整的收入保障体系。

                              (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政府 供稿)

湖北省荆门市“六个始终坚持”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近年来,荆门市紧抓中国农谷建设、柴湖振兴发展“两个省级战略”机遇,围绕“六个始终坚持”,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一、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狠抓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总结推广27种“一高三新”种养模式,面积达188万亩,涌现出一大批“超吨粮田”、“万元田”、“十万元棚”、“百万元池”生产示范片,较好解决了保证粮食安全与保障农民增收的矛盾。坚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9万个,荆门成为全省唯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试点市,正在依托湖北省新农村培训中心,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全国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制定全市高效生态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高效农产品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追溯体系,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二、始终坚持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重点,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土地向大户、向合作社、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探索实行“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共同分享农业生产平均利润率,既保障了农民利益,又保证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目前,全市已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56家;农村累计土地流转面积达197万亩,占承包土地面积的61.2%。彭墩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入社、土地入股,享受保底租金、打工薪金、入股股金等“三金”,人均增收1200元。

  三、始终坚持强化科技支撑,将科技贯穿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着力强化智力支撑,以企业为载体,建立农业生物类院士专家工作站17个;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与中国农科院及所属12个局所(中心)开展了具体合作。着力发展现代种业,已建成凯瑞百谷、联想佳沃等12个种业研发中心。着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荆门农用航空服务站服务范围拓展到14个省市。着力加强科技服务,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合乡镇“以钱养事”资源,探索建立了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四、始终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农业综合体。坚持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作为支柱产业集群培育,打好富硒牌、长寿牌、生态牌,形成4个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去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一千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2:1。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农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农民变市民,规划建成3条乡村旅游带,彭墩乡村世界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昕泰休闲采摘园被评为国家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大力实施“互联网+智慧农谷”行动计划,在屈家岭建立了农业物联网生产管理平台,在东宝区开展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正与中兴通讯合作,建设中国农谷大数据中心和中国农谷电商产业园。

  五、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探索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努力将生态“负资产”转变为生态“富资产”。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实施农村改厕集中行动,让粪尿回到土壤中,提高土壤有机质;依托格林美公司,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将生态环境治理与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推广机制,形成了客店“明灯”模式。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出农作物秸秆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五化”利用模式;推广了“猪-沼-菜”、“牛-菇-稻”等循环农业模式;正在规划建设生物有机肥生产集聚区。注重土壤修复,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土壤修复产业园,在各县(市、区)开展了土壤修复试点。

  六、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把现代农业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整合涉农资金,实行整片、整镇推进;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切入点,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注重发挥财政杠杆效应,设立了2.2亿元的中国农谷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2亿元的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京山县发放了全省第一笔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推出中国农谷惠农创业贷、农民工异地创业担保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沙洋县引导农民互换土地承包权,先流转划片,再确权颁证,有效解决了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乡镇便民服务大厅和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性、一站式的农业服务超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粮食银行”,解决农民储粮难、加工企业收粮难等问题。

                     (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