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专刊2015年第2期
湖南省屈原管理区树立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建设新标杆
湖南省屈原管理区系2000年由原屈原农场改制而成,地处湘江尾闾、洞庭之滨,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万人,现有耕地17.7万亩,年水稻种植面积15万亩,素有“鱼米之乡”、“饲料之乡”、“养殖之乡”美誉。自2010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屈原管理区立足区域特色,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建设,在洞庭湖区树立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新标杆。2012年9月,袁隆平院士亲自题词“屈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努力实现亩产壹千公斤”。在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中,屈原管理区名列全国第21位、湖南省第1位。
一、定方向,谋划农业发展新思路
屈原管理区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长株谭城市群“两型社会”滨湖示范区、湖南省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有机统一。围绕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幅提高农作物旱涝保收、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产地环境净化、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明确建设全国农业生产样板区、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和引领新农村建设辐射区。2012年,屈原管理区被纳入湖南省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湘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2013年,又先后被国家开发银行、科技部、国家标准委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融资服务创新试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区)。
二、打基础,建设农业生产新设施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屈原管理区着力夯实“四大基础”:一是农田标准化。整合利用各类涉农资金,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综合利用环洞庭湖基本农田综合治理、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水利建设等项目,投入资金4.78亿元,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2.4万亩。二是生产规模化。建立完善土地交易平台,采取租赁、转包、拍包、土地入股等市场化手段,促进土地向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集中,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近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7%。合理规划生猪养殖区域、逐步淘汰居民区养殖点,严格把关新上养殖项目,实现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目前全区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发展到197个,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2.1%。三是作业机械化。以全区47个粮食种植合作社为载体,建设工厂化育秧大棚10个、育秧拱棚300个,扶持种粮大户购置三角翼植保飞机、稻谷烘干机、精米深加工等设备,目前全区共有农机1.9万台套、总动力22.3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93.1%,水稻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四是发展信息化。深入实施省级农村信息化试点项目,投入资金5.2亿元推进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和电子显示屏等终端建设,初步形成“区有中心、乡镇有站、村组有点”三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全区每百户农户拥有电脑38台,村组宽带开通率和电视、广播覆盖率达到100%;标准化蔬菜大棚、农产品加工厂、饲料加工企业和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均实现电子视频可监控。今年启动的国家级农业物联网建设项目已在4个乡镇、5个基地安装水文、土壤、气候等监测设备,目前已初步实现农产品产地可追溯。
三、搭平台,探索对接合作新模式
围绕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屈原管理区着力搭建“三大平台”:一是科研院校对接合作平台。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协议联合共建农业研发试验基地,牵线搭桥促成正虹科技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引入印遇龙院士等专家开展饲料、生猪前沿技术研究;促成惠众粮油与隆平高科、湖南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建设水稻种植基地,袁隆平院士亲临基地指导;促成海泰博农与中国林科院、湖南省林科院等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聘请齐力旺教授等一批专家团队打造现代生物基因工程产业链。目前,屈原管理区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省市级平台3家,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个,已获得科技成果14项。二是先进技术承接合作平台。先后引进超级稻良种、宽窄行栽培、彩色水稻研发、水稻工厂化育秧等种植技术和生物养猪零排放、沼气发电、湘虹猪配套系试验推介等养殖技术50余项。开展技术驰援,组织力量对湖南省40个粮食大县开展工厂化育秧技术上门指导,引导种粮大户在汨罗、平江流转土地种植水稻2万多亩带动当地转变了过去长期沿袭的一季稻种植习惯。三是上市公司铆接合作平台。瞄准上市公司,加大合作开发力度,在优质水稻产业上引进了隆平高科、神农大丰、金健米业、天下洞庭等大企业大集团,在养殖业上引进了唐人神、双胞胎等上市公司,有力推进了示范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优服务,构建农业服务新体系
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屈原管理区积极完善“三大体系”:一是合作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种养大户1431户、农民合作社122家,农户入社率达到93%。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形成了三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优质稻基地—优质稻订单—优质米加工销售;种猪—饲料—养殖—加工销售;特种水产种苗—万亩水产养殖—特种水产品加工销售。二是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金融单位破解农业发展资金不足难题,目前农业贷款年末余额近5亿元。以合作社为抓手组织农户对接金融机构,近年来全区合作社每年的银行贷款总额都在2000万元以上。创设农户小额贷款支持农户创业,政府同时实行全额贴息,如农行屈原支行两年期信用贷款额度达到5万元,目前已累计发放6000多万元。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全区3.62万头母猪全部实行政策性保险,14.7万亩水稻实行灾害保险,水产、禽类和肉牛养殖大户均已引入农业保险。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农技服务站,完善软硬件配套,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农业气象预报和病虫害测报,推广病虫害专业公司统防统治、农机合作社有偿服务、农产品经纪人代理营销、专家顾问技术咨询,加快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谋效益,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屈原管理区重点挖掘“三大效益”:一是向传统产业要效益。积极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提质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创建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区2.2万亩,既显著提高了单产水平,又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014年,全区每个农业人口生产粮食达2.6吨、出栏生猪14.5头,居湖南省首位。二是向特色农业要效益。大力发展生物组培和绿色蔬菜、礼品瓜果等湿地农业及豪猪、食用蛇、小龙虾等特种养殖,其中礼品西瓜亩均收入5000多元、棚架蔬菜亩均收入10000多元,单此两项就助农增收6500多万元。三是向低效用地要效益。引进外来农业项目进行低效用地的高效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显著提升了土地的综合产出效益。如凤凰乡引进深圳普利公司流转土地1万亩进行水产养殖加工,投资规模达2亿元;洋利农贸流转荒山1050亩种植花草苗木。
六、保安全,实施生态农业新标准
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屈原管理区切实推动“三个着力”:一是着力制定完善农业标准。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先后制定种植业标准36项、养殖业标准68项、饲料生产标准545项、水产养殖标准3项,并获得水产专利7项。二是着力推进生产标准化。通过农民合作社带动全区1.3万农户,按照种养殖标准规程进行生产,显著提高了种养殖水平,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惠众粮油合作社领头实施水稻生产“六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集中育秧、统一农机作业、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收购,极大提高了水稻生产水平。生猪养殖建立起自繁、自养、自宰、自制、自运、自销“六自”独立经营管理体系,实现了从猪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三是着力创建农产品品牌。全区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市级8家,先后有6家公司、7个基地、8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5家企业通过ISO9001和ISO14001认证,其中正虹饲料和湘天科技被授予“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近十年来,屈原管理区饲料、生猪、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
(屈原管理区示范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