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专刊2014年第7期
编者按: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湖北省监利县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地位,近年来抢抓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发展基础,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激活发展动力,不断推动以粮食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共监利县委书记亲自撰写了《关于产粮大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调研与思考》,对进一步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报告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关于产粮大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湖北省监利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现有耕地206.54万亩,农业人口108万。同时监利县也是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县,粮食产业占据了全县农业的半壁河山。近年来,监利县抢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不断创新经营机制,狠抓粮食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产粮大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路子。2013年,监利县粮食实现“十连增”,总产量达到29.5亿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推进。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整合农业项目,激活社会资本,连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投入建设资金3.5亿元,在全县23个乡(镇、场)创建水稻高产万亩示范片33个,总面积33.8万亩。探索开展地形地块调整,汪桥镇闸上村实行“三定、二分、一主”的办法,调整土地为规模流转创造有利条件。“三定”即由农民定分田对象、定田块等级、定具体田块。“二分”即把在家农户责任田与外出农户责任田分开、把水田与旱田分开。“一主”即分田以小组为主。
(二)狠抓土地有序流转,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加快。支持股份经营,引导农户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发展粮食生产,实行收益分成。尺八镇尚禾农业公司牵头组建农民合作社,农民出土地、合作社出资金,约定收益分配农民占51%、合作社占49%;中稻产量达到1200斤/亩以上,超产部分农民得70%、合作社得30%;如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绝收,合作社补偿农户300元/亩。支持现金流转,即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与农户自主协商,签订租赁经营合同,直接向农户支付资金流转土地。目前,监利县土地市场化流转面积已达80万亩,比去年同期新增20万亩。
(三)狠抓新型主体培育,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积极培育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发展种粮大户6000多户、家庭农场800多家、农民合作社500多家。狠抓龙头企业带动,推进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依托福娃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打造农资经营、工厂化育秧、基地建设、农机综合服务和蔬菜生产五大集群。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初步实现了农副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四)狠抓服务方式创新,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健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主体、民间投资、市场运作、自负盈亏”原则,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引导社会化服务机构开展统一服务或全程打包式服务。统一技术规程推进水稻集中育秧,以福娃三丰育秧总社为龙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集中育秧服务,建成育秧工厂28家、育秧点112个。创新服务方式,周老嘴镇郭杨村探索推行供种、育秧、配肥、机整、机插、机防、机收、烘干“八个统一”的一条龙服务,探索构建粮食生产全产业服务链初见成效。
二、主要制约因素
(一)土地流转难度大。当前主要存在四大难题:流转价格虚高,大部分地区每年每亩土地流转费为550~650元,最高达800元,一旦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粮价下滑,容易导致亏本。农田布局分散,农户承包地面积小、个数多、分布散,很难成片流转,导致规模经营很难实现。部分农民意识保守,对土地的依赖情结非常强烈,担心流转后土地难以收回,因而不愿流转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愿意流转的土地往往是位置偏僻、道路不通、水系不畅、沟渠淤塞的低产田,导致新型主体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二)产业链条不完整。集中表现在收储、销售和金融服务三个环节:在收储环节上,大部分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缺少晒场、烘干设备和仓库,粮食收储风险高。在销售环节上,因粮食品种杂,品牌建设滞后,导致大米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粮食销售。在金融服务环节上,农民资产从价值评估、登记到处置变现制约多,抵押贷款难度大,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土地合同质押贷款推进难,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发挥。
(三)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信息渠道、农业保险、政策保障等方面:信息渠道不畅通,农业气象、病虫害防治、粮食销售等信息服务未能全覆盖,信息传递也不够及时。农业保险不健全,保险险种少、赔付额度低、赔付程序复杂、政策不配套,难以有效激发农民投保热情,对自然灾害等风险的抵御防范作用有限。政策保障不充分,部分地区在粮价波动时,启动国家最低收购价难度大、时间迟,在保障农户种粮利益方面存在不足。
三、对策与思考
(一)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土地流转抓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按照“项目跟着流转走”的思路,把土地流转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流转一片,建设一片,发展一片。整合涉农项目抓建设,对各部门涉及农田基本建设的相关项目,由政府统一规划,杜绝重复申报、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等现象。激活民间资本抓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上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在技术上切实做好帮扶工作。
(二)做活土地文章,加快推进土地有序流转。优化田块布局,积极推广汪桥镇闸上村经验,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开展土地调整,优化田块布局,改变“一户多块”分散经营的落后局面。创新流转方式,积极推广尚禾农业公司经验,以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户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行收益分成;推广周老嘴镇郭杨村经验,对外出农户土地实行市场化流转,对在家农户实行订单收购和供种、育秧、配肥、机整、机插、机防、机收、机烘“八个统一”一条龙服务。
(三)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做好科学规划,围绕粮食生产实际,做好育秧工厂、育秧点的科学布局、科学规划工作,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加大资金扶持,强化利益导向,加大对育秧工厂建设、合作组织发展、种粮大户培育、土地规模流转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实行全程管理,补齐对农民合作社的服务短板,加快打造粮食生产全产业服务链。
(四)搭建服务平台,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对粮食补贴的增量部分,按面积或产量进行奖励,提高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积极性;提高对大型农机设备尤其是粮食烘干设备的补贴标准,对仓库建设给予贴息贷款,允许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粮食收储服务,做到“藏粮于民”。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整顿力度,妥善处理涉农纠纷,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秩序。搞好对接服务,探索组建县级农业投资公司、农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吸引更多资金投向农业领域。鼓励涉农金融机构提高支农贷款比例,增加保险品种,拓宽保险范围,提高保险赔付额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五)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塑造监利粮食形象。依托现有企业品牌,深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既带动农民增收,又促进粮食品牌经营。积极创建新兴品牌,把品牌建设纳入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高度,力争用1-3年时间,在“福娃”基础上再培育1-2个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的粮食加工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大力支持以“福娃”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开展监利粮食品牌宣传,增强产品的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带动监利粮食走出湖北、迈向全国。
(中共监利县委书记董新发)